“童話王子”劉宇昕:不妄想改變一個壞人,至少自己做一個好人

關於校園霸凌從來都不是新鮮事兒,網絡媒體的發展讓霸凌越來越多的進入大家的視野,一次次刷新我們對於人性、對於孩子是非好惡觀的思考。

2015 年 6 月 29 日,廣東從化初學生小亮遭同宿舍的 6 名男生用菸頭插在鼻孔和耳孔,被人用被子包裹放倒在地,用木棍抽打。

“童話王子”劉宇昕:不妄想改變一個壞人,至少自己做一個好人

用菸頭插鼻孔耳朵眼,抽棍子打

2015 年 6 月,四川資陽樂至 3 名未成年少女對一女孩施暴,脫光其上衣,還拍照發網上。

2016 年 4 月 23 日,河北保定某中學校內,一少女被逼跪地,被扇耳光、飛腳踹、拽頭髮摔、用棍子擊打等。女孩不敢有任何反抗和呼救行為。旁邊圍觀的數名女孩不斷笑鬧起鬨,拿出手機拍攝。

“童話王子”劉宇昕:不妄想改變一個壞人,至少自己做一個好人

回顧這些校園暴力事件,總是讓人忍不住心痛、難過。我們總覺得孩子應該是善良、可愛的,很難想象這些施暴的孩子會有這麼的惡,也許看完“童話王子”劉宇昕的這篇文章,會有一些新的思考。獲得2017年紐伯瑞銀獎兒童文學獎的《狼洞之夜》,是一本來自英國的戰爭、校園霸凌題材小說,跨越國界、種族,對於人性的思考是一樣的。作品藉助"狼洞"和"夜",也在警示每一個孩子,在深夜前行的路上,總有許多陷阱等著我們,不必驚慌和恐懼,黑暗來襲的時候,我們在心裡亮起一盞燈,慢慢走下去。


一個孩子的壞,根源在哪裡?

打開《狼洞之夜》這本書時,我原本只是打算完成一個任務。以為讀一遍後,就不會再讀,當讀到最後一頁的時候,我的心一下子就空了,不停地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貝蒂這個女孩怎麼可以這麼壞,因為她的壞,而間接殺死了一個好人。"

我回過頭重新讀第二遍,試圖尋找答案,可我終究沒找到。書中,關於貝蒂家庭情況的描寫很少,一直是貝蒂的祖父母陪在她身邊,父母一直沒有出現,直到貝蒂的葬禮上才露面。在文章前半部分,貝蒂生病臥床,安娜貝爾和父母去探望她時,當提及貝蒂父親時,她只說了兩個字 "走了","語氣跟說'垃圾'時一個樣" ,這句話可以看出貝蒂一家的關係並不融洽,貝蒂葬禮上,父親和母親沒有坐在一起,而是隔著一個位置坐著能看出來。

隱隱地,我明白了,貝蒂的壞,是她並不幸福的家庭造成的。

“童話王子”劉宇昕:不妄想改變一個壞人,至少自己做一個好人

被孤立、被冷言冷語中傷

面對欺凌,大多數孩子選擇容忍

貝蒂在家庭裡的不幸福,讓她變成了一個壞女孩,她喜歡欺負同學,從一進教室門那一刻就表現出來,她轉學而來,可她對所有人都充滿敵意,直接受害者的就是坐在貝蒂後座的女主角安娜貝爾和露絲。

最開始貝蒂讓安娜貝爾的頭上掛滿紙球,腿上被鉛筆戳上的紅點,再後來放學路上被攔在經過狼洞路上索要錢財。安娜貝爾選擇了容忍,這也是許多孩子選擇面對欺凌的處理方式。

書裡這樣寫道:"我決定默默忍受她的傷害,指望她會逐漸收斂。"而安娜貝爾的老師——泰勒夫人選擇的視而不見,因為她"要教我們這麼一大班子學生。"

正是受害者安娜貝爾的忍受以及泰勒夫人的漠視,造成了更大悲劇的產生。

即使是在我們國家,"與人為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孩子終究是孩子""孩子之間只是打打鬧鬧、開玩笑而已,沒什麼大事"的教育理念,讓許多校園欺凌事件變本加厲,一步步發展到無法挽回的後果。

這本書裡,安娜貝爾的好朋友被石頭砸傷了眼睛,安娜貝爾的弟弟詹姆斯被鐵絲絆倒,而保護安娜貝爾的流浪漢託比卻被貝蒂誣陷。

我們通常看到的小說裡,故事結局壞人變成了好人,每個人都幸福地生活下去。

這種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帶著太多期盼,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把壞人變成好人。

安娜貝爾也有這樣的期盼,託比也有這樣的期盼,所以縱使貝蒂在去託比住所誣陷託比的路上,掉進了一個狼洞之中,託比還是選擇了營救她。

可是貝蒂依舊沒有變好,誣陷反而更深一層。

“童話王子”劉宇昕:不妄想改變一個壞人,至少自己做一個好人

被揪辮子、貼紙條……

偏見和固定思維,讓我們殺死了知更鳥

這個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背景下,託比的身份也很神秘而特殊,這個在故事最後被揭開。託比是戰爭的受害者,他看過戰場上的太多殺戮,他渴望和平,不希望再看到暴力事件產生。

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是,它表面講的是孩子之間的欺凌,其實也在講述"戰爭""和平"的主題。

因為託比不想看到暴力,所以他選擇幫助安娜貝爾,在別人眼裡,託比是個神經兮兮的瘋子,是個流浪漢,他被人瞧不起,所有人對他都是有偏見的,除了安娜貝爾和她的父母,安娜貝爾的善良,讓託比甘願幫助她。在託比心裡,安娜貝爾就像是她的女兒。

託比,一個走到哪兒都揹著三杆槍的"瘋子";貝蒂,一個梳辮子、穿藍裙的小女孩。

這兩個形象同時出現時,人們選擇了相信小女孩貝蒂。書裡的原話這麼寫:"她看起來就像個受害者,而託比看起來確實像個壞人。"

當看到託比的第一眼,我想起了《殺死一隻知更鳥》裡的兩個人。一個是斯考特的鄰居布•拉德利,另一個則是黑人湯姆•魯賓遜。前者是鄰里間偏見流言的受害者,後者則是當時美國社會對黑人歧視的犧牲品。同樣是偏見,讓這兩個人都成了受害者。

託比就像是一隻知更鳥,但他比知更鳥更寶貴的是,他是一個英雄。"知更鳥唱歌給我們聽,什麼壞事也不做。它不吃人們園子裡的花果蔬菜,不在玉米倉裡做窩,它們只是衷心地為我們唱歌。這就是為什麼說殺死一隻知更鳥就是一樁罪惡。"

當託比真實身份和故事一一展示在人們面前時,莉莉阿姨說:"我後悔曾對那個人橫加評論。"這句話給故事裡那些帶著偏見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可是一切都晚了。

偏見和固定思維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看見頭髮染成黃色、打著耳洞的人,我們就覺得他是壞人,看見說話輕聲細語、面帶微笑的人,我們就覺得他是好人……偏見,讓我們傷害了太多的好人,也給太多壞人可乘之機,比如拐賣兒童案件中,拐賣者往往打扮成人類思維中"好人的模樣"。

這本書的現實意義是,它告訴我們,在處理一件事和麵對一些人的時候,需要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和理性的判斷,而不是先入為主的評判。

“童話王子”劉宇昕:不妄想改變一個壞人,至少自己做一個好人

被歧視、侮辱

做錯事,是要受到懲罰的

我喜歡的作家常新港老師曾經推薦過一本書——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惡童日記》,這本書,他讀了三遍,我也讀了兩遍,我喜歡裡面的這句話:"神父經常說,要是有人做錯事,他們就得被懲罰,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懂事。"

無論是誰,只要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貝蒂做錯了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不過最讓人稀罕的是託比的離去,他的離去,讓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他渴望和平,他熱愛生活,他喜歡用照相機把農場上的那些美好畫面記錄下來,他把那些美好的相片用樹膠貼到了牆上,他渴望留在這裡,但是最終他還是背上了他的槍離開。

故事中的三把槍,象徵著戰爭,託比把一把有子彈的槍留了下來,揹著兩把不能用的槍遠走他鄉,他的用意很明確,是告訴人們不要再用武力解決問題,不要再有戰爭,背上的兩把槍,他之所以一直揹著,我想,這是他在提醒自己:縱使他離開了戰場,縱使他在別人眼中沒有任何價值,但他內心深處,還是覺得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一名戰士,他要為這個國家的和平做一些最後的努力。他制止了貝蒂欺凌安娜貝爾,就是這最後的努力。

有人說這本書只是一個虛構出來的小說,但真實存在的事實往往更殘酷。這個故事不是讓我們心懷惡意去懷疑身邊所有人,而是在所有人都在告訴孩子這世界是美好的時候,能有一個人在他耳邊說:"小心有狼。"

“童話王子”劉宇昕:不妄想改變一個壞人,至少自己做一個好人

我們都有相似的童年

當下的兒童文學大多是快樂的,淺閱讀。人們習慣了把黑暗隱藏起來,展現表面的光明和歡笑。當黑暗來襲的時候,我們驚慌失措,不知路在何處。

《狼洞之夜》裡的"狼洞"和"夜",也在警示每一個孩子,在深夜前行的路上,總有許多陷阱等著我們,不必驚慌和恐懼,黑暗來襲的時候,我們在心裡亮起一盞燈,慢慢走下去。

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或許應該是這樣,它展示了生活裡種種的不幸和苦難,但是卻還能溫暖我們的心靈,給我們的心靈以慰藉和指引。

就像我的童年裡,也遭受過許多苦難,父母的爭吵,因為身子瘦弱被人欺負,上廁所的時候,要是遇到我們班的那個壞男生,我總是嚇得尿不出來,去食堂吃飯的時候,總是最後一個去,生怕遇見熟人,晚上放學回家的路上,我也是最後一個走,因為走得太早,同班同學成群結隊,自己就成了嘲諷的對象。

“童話王子”劉宇昕:不妄想改變一個壞人,至少自己做一個好人

後來長大了,漸漸地喜歡上這樣的自己,因為童年的經歷讓我能從容面對現在的種種磨難。我記得常新港老師、曹文軒老師的文學作品,在我童年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讀過之後,你會明白,原來世界上也有許多孩子像我一樣,他們走過來了,我們也可以。

我相信《狼洞之夜》也是這樣的一部指引你走過荊棘童年的作品。

最後,以曹文軒的話做個結尾:"苦難幾乎是永恆的。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苦難。苦難絕非是從今天才開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著為自己的苦難大驚小怪,更不要以為只是從你們這裡開始才有苦難與痛苦的。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苦難的歷史,而且這個歷史還將繼續延伸下去。我們需要的是面對苦難時的那種處變不驚的優雅風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