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思維模型之“前景理論”

金融思維模型之“前景理論”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著名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其獲獎的理由是:“卡尼曼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了經濟學當中,尤其是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一突出貢獻背後的理論就是“前景理論”。

三個思考題

在具體談論前景理論之前,請大家先思考三個題目:

題目1:請在A、B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A. 你一定能賺10000元;

B. 你有50%的可能賺20000元,50%的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題目2:請在A、B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A. 你一定會賠10000元;

B. 你有50%的可能賠20000元,50%的可能不賠錢。

題目3: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10000元,輸了失去1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請做出你的選擇。

A. 願意

B. 不願意

卡尼曼通過設計類似的心理學題目,總結出人類在面對獲得和損失時的普遍偏好:

  • 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
  • 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是風險偏愛的;
  • 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
金融思維模型之“前景理論”

五句話

《賭客信條》一書中,作者孫惟微將前景理論歸納為5句話:

  1. “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稱之為“確定效應”。
  2. 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為“反射效應”。
  3. 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稱之為“損失規避”。
  4. 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倖搏小概率事件。稱之為“迷戀小概率事件”。
  5. 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元你年收入7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為9萬元你一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稱之為“參照依賴”。

接下來,就這五個方面在投資市場中的體現,我們一一展開來談。

確定效應

當投資者買入一隻股票之後,對該股票的價格漲跌就會變得十分關注。如果買入之後股票價格開始上漲,股票賬戶就會出現浮盈,這時候投資者心理上就會變得開心起來,彷彿未實現的浮盈就是實際獲得的盈利。

這個時候,如果股票價格出現波動,哪怕下行的幅度在合理範圍內,投資者的神經就變得敏感起來,生怕失去剛剛獲得的浮盈,往往選擇賣出,從而落袋為安。

投資者這種強烈的“獲利了結”傾向,就是“確定效應”在起作用,即喜歡將正在賺錢的股票賣出。

反射效應

如果買入一隻股票後,價格沒有如預期的那樣開始上漲,而是出現了價格下跌,投資者往往選擇“繼續持有”,而期待在未來股票價格回升後獲得盈利。

賣出虧損的股票,意味著將當前的浮虧變成了實際的虧損,等於將損失的可能性變成了事實。趨利避害的天性,使得人類不願意面對投資損失,從而選擇承受更大的風險來“賭一把”。

投資者這種堅守“套牢”股票,不願“割肉”的特性,就是“反射效應”的真實體現。這也是為什麼統計數據證實,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於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

損失規避

股票市場從長期來看,呈現出明顯的向上趨勢性,儘管中間可能會經歷若干年的熊市和大幅的振盪。這一點,是指數基金定投能夠長期獲利的理論基礎。

但是,如果我們縮短投資週期,從年降低到月、周、日、小時,乃至分鐘、每秒。我們很容易發現價格運動變得越來越沒有規律,漲跌的比例越來越接近50%對50%。

因此,我們打開股票賬戶的次數越多,就會更加頻繁的感受到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最終將本可以獲利的股票拋掉。這個過程,實際上是“損失規避”效應在起效果。

迷戀小概率事件

買彩票贏錢的可能微乎其微,買一百次也不見得能夠中獎,但人們卻十分熱衷,樂此不疲的賭自己會走運。天上掉餡餅本來就少,砸到自己頭上那就更少了,對於這種很少發生的事件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小概率事件”。

與之類似,很多人都買過保險,雖然倒黴的概率非常小,可還是想規避這個風險。人們的這種傾向,是保險公司經營下去的心理學基礎。

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類對風險的態度是矛盾的,一個人可以是風險喜好者,同時又是風險厭惡者。

在股市中,大牛市的頂部,無數人帶著狂熱湧入市場中來,為的是能夠在擊鼓傳花的最後幾棒中撈一把。與之相反,大熊市的底部,無數人帶著絕望割肉離場,為的是能夠在最後的下跌中少損失一點。而實際上,以稍微長遠一點的眼光來看,這些操作正好做反了。

參照依賴

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往往對於自己的買入價格特別重視。一些有一定經驗的投資者,設定的止盈止損價格,常常以買入價作為基數。

實際上,在市場中,只有那些重要的高低點價格才是每個投資者都能看到的參照點。投資者自己賬戶中的買入價,是沒有其他人看的到,也沒有其他人在意的。

對於同樣一隻股票,不同的投資者買入的價格往往不同。當市場價格居中時,對於買入價格低的投資者而言是浮盈,開心;對於買入價格高的投資者而言是浮虧,傷心。

不同的感受,又會驅動投資者進行不同的動作,賣出或者繼續持有。其實,從這一點來說,即使面對同樣的市場價格,投資者對得失的判斷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導致隨後的投資決策很不理性。這就是“參照依賴”,即參照點的不同導致了相同外部條件下的不同內心感受,從而對投資決策產生非理性的影響。

如何應對

正是由於人類自身的心理侷限性,所以導致了金融市場中客觀交易的大行其道,在這裡我們不展開來講,其針對性的改進如下:

  • 針對“確定效應”,定量的設定止盈價格,避免過早“落袋為安”;
  • 針對“反射效應”,定量的設定止損價格,避免過度虧損;
  • 針對“損失規避”,一方面,通過計算機執行止盈和止損,避免或大幅減少人為賬戶檢查的次數,防止非理性過度交易;另一方面,通過設置適當的盈虧比,提高盈利交易的盈利幅度,來平衡“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的傾向;
  • 針對“迷戀小概率事件”,定量的控制倉位(通過跟蹤趨勢,或者其他擇時方法),防止非理性的倉位;
  • 針對“參照依賴”,根據市場中所有投資者都能夠看到的高低點進行定量分析,而不是僅根據自己賬戶的持倉價格,避免被非理性的得失感受所誤導。


彩蛋

“前景理論”作為風險下決策的描述性模型,其適用範圍很寬廣。如果運用得當,它甚至可以改善家庭的溝通狀況和幸福感。比如,

  • 當你好事連連的時候,可以一個一個告訴太太,這會大大提升幸福感;
  • 當你升職卻要每月多出一次差的時候,可以考慮一起告訴太太,畢竟好消息佔主要部分;
  • 而當你不小心丟了工作的時候,在告訴太太之前,就需要考慮買幾次鮮花或者做幾次家務來提前“中和”一下啦。當然,有的太太可能也會很開心,畢竟平日裡聚短離多,這下可以多享受些先生的陪伴,說不定幸福感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