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李元霸,岳雲之外,還有哪些使用大錘的猛將?

執筆憶流年3

這個要看你問的是演義評書裡的猛將,還是現實中的了。

演義評書中的特別多,還有一個四猛八大錘的設定。

比如《薛剛反唐》:

第一金錘將薛葵(擂鼓甕金錘)

第二銀錘將白文豹(八稜梅花亮銀錘)

第三銅錘將秦文(武廣)(八卦生銅鏈子錘)

第四鐵錘將熊天慶(八楞鑌鐵錘)

《說岳》:

第一金錘將岳雲(金錘)

第二銀錘將嚴成方(銀錘)

第三銅錘將狄雷(銅錘)

第四鐵錘將何元慶(鐵錘)

實戰中用錘的就太多了。

砸擊是最原始的作戰方式,當原始人拿起木棒或者動物腿骨砸向敵人腦袋時,最原始的戰錘也就誕生了。再後來古人將石頭綁在木棒頭上作戰,相對於當時的打砸石刀石斧還有木製長矛,顯然石錘更加製作容易成本低廉。隨著石器加工技術的進步,古人學會了在石頭上鑽孔和磨製石器外形,這種穿在木棒頭上圓石球終於有了戰錘的模樣。這種形制的戰錘從原始社會一直到中世紀都變化不大。


戰錘擊打部分材質一般為金屬或石頭,形狀有球形,星形,梨形及異形;手持部分材質一般為金屬和木質。為了增加錘的有效擊打力及結構緊湊性,杆和錘頭一般分別製造,錘頭使用更重更堅固的材料。戰錘有單手錘和雙手錘之分,在歐洲、亞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以各種形式普遍出現,從原始人時代一直應用到一次世界大戰。


根據現有的出土文物證據,南美洲秘魯西北海岸的莫切文化在公元1世紀至8世紀大量使用單手和雙手的戰錘。錘頭由石頭或者銅為材質,呈碟狀,蘑菇狀和釘頭狀。而之後的十二至十六世紀的印加文明使用的錘基本為石質錘頭帶尖頂,錘頭磨製成齒輪或碟形。這種原始的武器在和由鋼鐵武器武裝起來的西班牙的作戰中屢屢處於下風。

在公元前14至公元前3世紀,廣大高加索地區的古人用青銅鑄造出各種錘首,錘首的直徑通常為4到5釐米,在凸起的地方會刻意加厚並且會有凸起的線條以加強結構強度。


球形錘首中間會有直徑大於2釐米左右上下直徑相同的孔用於插入木杆。在打擊過程中最容易損壞是錘頭和錘柄的連接處,所以很多錘首會在下端增加一個套管來保護木柄,或者從頂部楔入金屬銷子加固。這也是定居民族相對遊牧民族的技術優勢,遊牧民族的戰錘往往沒有這項加固技術,所以定居民族的戰錘更堅固耐用。



中國的錘也經歷了從木柄到金屬柄,錘首由小到大的演化過程。中國的錘首多以瓜形為主,晚期也有八稜型的錘首。在明代由於受到中亞六葉錘的影響,還出現了六稜星狀的銅錘。由於不帶鋒刃,錘在中國除了作為重要輔助兵器使用之外還為護衛儀仗使用,金瓜武士的形象大量出現在宋以後的壁畫及雕塑中。


下圖為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在議會上舉起象徵總統的權威的戰錘權杖,這也是戰錘在歐洲的最後一點遺風了。


冷兵器研究所

隋唐演義中,除了金錘李元霸,還有銀錘裴元慶,紙錘齊國遠,後來還有銅錘秦用,鐵錘梁士泰。薛剛反唐,他兒子薛葵也用錘。其實大錘這玩意,看著唬人,戰場上卻並不實用,更多的是小說家的杜撰。實戰有用的是流星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