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為什麼失敗?

休閒人談歷史

先來講下諸葛亮的北伐,共有五次:

第一次是公元228年春,個人推測兵力在六萬人左右。趙雲鄧芝率萬人出箕谷,偽主力吸曹真部。諸葛亮率五萬主力攻三郡接收三郡(南安天水安定郡)攻隴西郡。隴西郡一破隴右以西可不戰而降。這時魏國派張郃率五萬人趕來支援。派馬謖去守街亭,隨行將領有:王平、張休、李盛,黃襲。軍隊數目不詳,只有記錄王平率千人。高翔還率軍屯柳城。(讓郭淮擊敗)個人推測馬謖軍加上高翔軍應在兩萬。損失當在一萬五千人以上。(諸葛亮退軍率冀縣數千家而還漢中,按一家四口人。也就一萬二,而已有男女老少。不足以補街亭的損失)王平收聚敗兵而還最多也就數千人。諸葛亮所率主力和趙雲鄧芝部損失不大。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率數萬,估計在三四萬左右。打了二十多天,糧退而還。此次為支援東吳之戰。諸葛亮在給他哥的信中講:使魏賊不得盡力向東。張郃傳講: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至荊州,會冬水淺,大船不得行,乃還屯方城。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有人講張郃是去支援石亭之戰的,這是不對的。石亭之戰在七八月。司馬伐吳的計劃因冬天水淺,大船航行不了。才暫停計劃。諸葛亮是在十二月攻陳倉倉)諸葛亮撤退時大破魏國追兵,斬殺王雙。諸葛亮有數萬人,魏國追兵應不少於五千。史書記大破之,往往是大勝。魏國損失在數千以上。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陳式率軍攻下陰平郡武都郡,郭淮率軍前來。諸葛亮率主力至建威,準備一舉殲滅郭淮。郭淮發現了,於是退軍。陰平武都各有數千戶,算六千戶。一戶四五個人,大約在三萬人口左右。(曹操曾從武都遷走五萬餘落。這個落到底是指口還是戶,我也不是很清楚)

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諸葛亮率軍攻祁山,軍隊數量大約在六萬左右。還誘鮮卑柯比能,應該在萬人以上。戰績:1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2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3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此戰打得司馬懿不敢出戰,部下講: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這些內容都出自東晉人的漢晉春秋,除了張郃的事三國志有記錄)

第五次北伐:公元234春年諸葛亮率十萬人北伐(唯一一次有數量記錄的)八月諸葛亮病死退軍。個人認為諸葛亮北伐當在三月初春耕之後,因為打仗要運糧草。需要大量的勞役。打了五個月時間。在這傳時間裡諸葛亮邊打仗邊種地。諸葛亮傳: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三國志中對於諸葛亮跟司馬懿兩次交戰,一片空白。根本沒有勝負記錄。如果諸葛亮敗了,陳壽不會不記。如果是司馬懿勝了,陳壽敢不記嗎?個人認為是諸葛亮勝了,司馬懿才堅守不戰。(連公畏蜀如畏虎,死諸葛走活仲達這些記錄是出自漢晉春秋和晉書)此戰晉書有司馬勝的記錄: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斬五百人,降六百人都講是必敗?也值得記入史書?雙方十餘萬人就是空手打架都不止死這些了)諸葛亮集中,諸葛亮給阿斗的上事表:臣先遣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渭水漲,以二十日出騎萬人,來攻琰營。臣作車橋,越水射之,橋成馳去。 (晉書中司馬講:諸葛亮要是西上西丈原我們就不用怕了。三國志張郃傳中張郃反對講:如果諸葛亮西上五丈原再佔據北原,就能切斷隴道。這樣雍涼境內的民夷將動盪不安,非國之利。司馬接收了張郃的意見,馬上在北原佈防。諸葛亮果然來攻。)

縱觀五次北伐,損失和戰果相當。戰果稍勝點。但距離興復漢室還有非常大的距離。

諸葛亮北伐會失敗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蜀道難於上青天,漢中南鄭甚為天獄。秦嶺崇山峻嶺,道路艱難。所以諸葛亮北伐,都糧草不繼。無法長久作戰。而魏國本土作戰,運兵運糧都方便的多。而漢中人口已讓曹操遷空,蜀地雖然是天府之國。但從蜀地運往漢中,再從漢中運往秦川要經過棧道。



(蜀漢蜀地漢中的棧道)

2諸葛亮北伐時天下未大變。降中對講:天下有變,兩路進軍。現在天下無變,荊州已失。在諸葛亮北伐228年至234年間,魏國統治已經是非常穩固。自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中原士族已經是支持曹魏了。而魏明帝又一代明君。諸葛亮第一北伐,魏明帝親自坐鎮長安。東西未併力,雖然東吳已聯盟。雙方同時北伐的只有公元234年那次,但東吳早早敗退了。

3蜀魏國力軍事力量人才對比差距過大。魏國有四百多萬人口,軍隊四十餘萬。蜀漢不到百萬,軍隊只有十萬。蜀漢的謀臣龐統法正劉巴英年早逝。五虎大將皆死,就算活著也七十歲了。而魏國謀士將軍大多比蜀漢的要長壽。本來蜀漢的人才就比魏國的要少。

4失荊州東征兩次大敗,蜀漢元氣大傷。失荊州損失六七萬精銳和文武將領全部喪失(戰死投降)只有廖化逃回來了。劉備東征大敗文武損失三分之二(投降戰死,有記錄的)回到蜀中的文武不過六七人。中精銳盡喪夷陵之戰。據東吳的捷報斬殺蜀漢軍八萬。就算這數據誇張,打個對摺也有四萬。用後師表講:數十年集四方精銳,非一州所有。光憑一州之地如何恢復得了元氣。

諸葛亮明知不可為卻依然不斷的北伐,我認為(很多史家也這樣認為)諸葛亮是以攻為守。向魏國展示自己力量有餘,使魏國不敢輕視蜀漢。所以從公元221年到263年四十年間魏國伐蜀漢只有兩次。(還有一次半路而回)而魏國經常打東吳。公元220年曹丕詢問群臣: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徵東吳。大家都說:蜀漢小國,名將也只有關羽。關羽死了,蜀漢上下憂懼。不會伐吳的。劉曄講:會的。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小鴻哥

1、首先,說說他的《隆中對》;劉備此前之所以一直東飄西蕩,沒有立足之地。是因為他出身草根,根本只會打打殺殺,頭腦裡沒有戰略意識。其作為其實是一種流寇形式,與跟他一拍即合的龔都、劉闢等黃巾餘孽,根本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劉備才跟他兩人一拍即合。而《隆中對》有精闢、到位的形勢分析,令劉備開了眼界,頭腦中從此知道他之前的失敗是什麼,戰略意識有了飛躍式的提高。但其中,他給劉備出的應付這種形勢的具體實施方略上,是存在很大的錯漏的!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毛主席非常精闢的指出了他的“千里之外,二分兵力”的不切實際之外,我認為他的策略錯誤還有一點;他論述荊州對於劉備的利益,雖然分析得相當精彩到位。但是,取得荊州後的戰略方針卻是錯誤的!既要取“荊州為家”,又要“東和孫權”,想法非常理想,可現實卻非常殘酷,不切實際!荊州對劉備固然重要,可荊州對東吳的重要性,遠大於劉備。甚至曹操對荊州的切身利害,也要大於劉備。這些諸葛亮完全看不到!看看荊州、尤其是襄樊對曹操有多重要;曹操如果丟失襄陽、樊城的話,敵方就可直接威脅宛、洛。而宛、洛卻是曹魏京城許都的大門。襄樊一失,曹魏根基震動。這也是曹操為什麼要遷都以避關羽鋒芒的原因!再看看荊州對東吳的厲害關係;荊州從西面、西南面,兩面弧形包圍著東吳,而且佔據長江上游的絕對優勢。不論是誰佔據荊州,東吳都會感到如芒在背、都會跟他死磕!根本不可能與佔據荊州的人真正聯盟,這種聯盟等於把腦袋置於別人的屠刀下。這也是為何孫家三代都與劉表爭鬥不休的原因!而對於劉備呢?如果取得了東西兩川后,荊州對於蜀漢來說,僅是一塊經略中原的騰挪基地,丟失了荊州並不危及國基。看看劉備,丟失了荊州後,劉備仍然能建立蜀漢,仍然能集中起強大的東征兵團,諸葛亮、姜維仍然能十餘次北伐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劉備一次次的從荊州抽調兵力、一次次的調集荊州的軍需。卻在奪取漢中後都不支援關羽,甚至也沒有命令上庸必須出兵援助關羽。就是老以為孫權不會使詐,必定會遵從他諸葛亮“東和孫權”的國策。對孫權,關羽還知道修築烽火臺防範一、二,而諸葛亮,卻完全看不到東吳才是荊州最大的威脅,不作任何的防範措施。所以真正“大意丟荊州”的是諸葛亮,是從《隆中對》就已經開始的!這裡面只分析了荊州對劉備的機會,卻完全沒有分析到;荊州對孫權、對曹操意味著什麼,應該做出怎樣的應對。而是一味的強調“東和孫權”,“引以為援”,完全不考慮孫權到底願不願意跟你聯盟、為你支援?以至於從始至終,都沒有對東吳作出任何的防範!其實,正確的方略應該是;既要取荊州為“家”,就得有與孫權拼死一戰的決心和準備!漢中戰役後,就應該放棄休整,立馬將原荊州兵起碼調回去一半,並將賦閒的趙雲,或懂水軍戰法的黃權調去荊州輔助關羽!關羽之所以要求上庸增援,正是因為攻取襄樊的兵力不足!奪取荊州為家,而不知荊州對東吳、曹魏的利害關係,不坐最壞打算和準備,這是諸葛亮出山前就開始犯的第一個戰略錯誤。千里之外,分兵為二,如何解決毛主席所指出的,遠程戰略配合的溝通問題。是其戰略錯誤之二!

2、漢中戰役時,命諸葛亮在後方保證前方的“足食足兵”。劉備因兵力不足,漢中之戰打成了膠著狀態。命諸葛亮急發援兵增援。而諸葛亮又是怎樣做的呢?據《三國志-楊洪傳》記述;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這裡清清楚楚的記述;諸葛亮並不是立馬發兵支援,而是先問楊洪該不該發兵。先去問楊洪,就證明他對漢中的認識是模糊的,並不清楚漢中對西川意味著什麼。這就說明,諸葛亮對大的戰略格局,缺乏精確的認識。比之荀彧的能力,還差的真不是一點半點,遠不如荀彧對曹操的輔佐之力!

3、他的北伐方略原來是荊州、漢中兩路出兵。結果荊州丟了,只剩下漢中。其實荊州丟了,還有一個關鍵的地方,也能實現他《隆中對》的作戰方略;那就是上庸。試想;如果他早預料到荊州一丟,上庸必危的後果,就會向劉備提出加強、加大上庸的防務。我們看看上庸的地理位置;東出是荊州襄陽、樊城。溯江而上,西接漢中,是屏蔽漢中的東路門戶。順江而下,就是荊州的中部(今武漢市的漢陽、漢口、漢江口對面是武昌)。向北可以入武關,奪取潼關。得到荊州如果沒有上庸,荊州地位不穩。如果真實現漢中、荊州兩路出兵,上庸正是連接兩處的橋樑。如果失去荊州,但守住了上庸。諸葛亮的兩路出兵的想法同樣可以實現。在“東和孫權”穩固後(因為東吳已經得到荊州,此時的聯合才會真正形成);一是,即使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可按他自己的方略;一軍出漢中(無論是向祁山,還是走褒斜道攻取郿縣、威逼長安),另一軍趙雲疑兵照舊。再從上庸另出一軍北上襲取武關,搶奪潼關。使曹魏關中難以兩頭兼顧。如果出上庸之兵能成功奪取潼關,就可堵住、至少是可以遲滯曹魏從中原調來的援軍。二策是,同樣主力出漢中,另一軍偏師出上庸向東攻擊襄、樊二城,並聯合陸遜出兵共取襄、樊。再請孫權出一軍攻取合肥。這樣,即使襄樊、合肥打不下來,也可牽制住曹魏的大部分主力。曹魏還有沒有餘力調兵關中方向都難說,出漢中的主力一路壓力就小得多,成功幾率也極大。未必不能逐步蠶食掉關中。所以,失掉荊州後,上庸就變成了蜀漢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劉備不清楚倒還罷了,諸葛亮作為軍師,也不清楚就是說不過去的!結果,從他只攛掇劉備殺了劉封,自始至終都沒有要求劉備加強上庸的防務。就知道,諸葛亮根本沒有看到上庸對蜀漢發展的重要性!正因為如此,當孟達要反正時,他明明分析出了;司馬懿不到十日必將兵臨上庸,他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支援。如果他當機立斷,發兵增援,順漢水而下。是完全可以趕在司馬懿之前到達上庸的,甚至可以和孟達上庸兵一起,全殲司馬懿這支騎兵!因為司馬懿雖然八天趕到了上庸,孟達卻還守了16天。時間上非常富餘!可是,諸葛亮除了寫了一封信給孟達,啥也沒做!

4、弱國當以奇兵為勝,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國共之爭,如果不是紅軍、解放軍一再的奇兵疊出,時時都按照套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根本不可能打敗國民黨!而蜀漢國力僅有曹魏的五分之一,諸葛亮用的,卻恰好就是毛主席詩詞中譏諷的“步步為營嗟何及”的戰法,與曹魏展開正面的爭奪,每一步都被曹魏知道的清清楚楚,安得不敗?

5、用人唯親,察人不明,也是諸葛亮最大的弱點!打壓李嚴、魏延、吳懿,廖化、高翔、馬岱陳式等等劉備舊將,還讒言處死劉封。重用的基本上都是對他唯唯諾諾的親信——相府屬吏,如馬謖、蔣琬、費褘、董允、姜維、王平、楊儀等等,和特別聽話的趙雲。但這些人卻並不怎麼給他爭氣;重用馬謖,卻不按他的部署做,以致丟失街亭,使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瞬間化為泡影。偏袒、重用楊儀,卻滿腹怨言,後悔沒有帶著大軍去投降曹魏。蔣琬是個酗酒貪杯,翫忽職守,幾乎被劉備殺了的縣令。費褘出使東吳,被孫權說的張口結舌,靠李恢教他才為他解了圍。姜維對陣鄧艾,幾乎沒有贏過。用趙雲為疑兵,卻被曹真輕易擊敗。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而被他控制使用的魏延,只要稍給機會,就能放出光彩。大破郭淮、費褘於陽溪。第四次北伐,又率高翔、吳班半途攔截曹魏大軍,大破司馬懿,打的他再也不敢出戰。終魏延一生,無論什麼版本的史籍,魏延都是終身沒有一敗的常勝將軍!而劉封也和孟達合作,取得了上庸三城。李嚴率數千兵,平定了數萬的叛亂。吳懿擊敗曹魏後將軍費耀。廖化更是堅貞不降,以詐死騙過孫權千里逃回,併成就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美談!儘管這些人都各有所短,但卻都是戰場上的佼佼者,可惜不但沒有得到諸葛亮的重用,還被刻意的打壓!

綜上所述;戰略上諸葛亮是模糊的;只知”東和孫權“而不知也須防範,丟了荊州。丟了荊州後,卻看不出上庸同樣可以成為他的兩線出兵的備用基地,置之不管而丟失上庸。漢中為西川門戶,將來的出征基地,他也看不清。這些,都證明諸葛亮的戰略眼光極差。戰術上,只有三次是《三國志》有記載的他親自排兵佈陣;一次是用二十餘日,百倍於陳倉守軍的優勢,軟硬兼施都攻不破陳倉,無功而返。失敗!第二次是在退軍時,親自指揮,斬殺了對曹魏無足輕重的王雙。第三次是他親自指揮漢軍“登高布伏”,射殺了曹魏大將張郃。此外,再也沒有記載他用過什麼奇招妙計!所以,陳壽對他的評語“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是非常合適的。以這樣的能力,除非曹魏都是一群傻子。否則,諸葛失敗是必然的!


傲視蒼穹39

諸葛亮號稱六次北伐,其實進攻戰鬥只有五次,第三次應該是防禦戰。而且,如果不是連綿陰雨一個月,就沒有四五六了。

說起北伐失敗,這是必然的,原因有四個。



1.經濟上耗不起。

諸葛亮的五次進攻戰鬥中,有三次因為糧草問題被迫撤退。其中,雖然有李嚴作梗,督辦不力的因素,但實際上李嚴也難做無米之炊。



2.政治上越來越孤立。

蜀漢的文官武將中,真心擁護北伐的就沒幾個。包括後主劉禪,根本就不想打仗。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能做孤掌之鳴,以至於會用錯馬謖這樣的人。



3.人才準備嚴重不足。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有詆譭廖將軍之嫌,但是,蜀漢缺將才卻是不可否認的。黃金一代的大將們死的死老的老,還能打的就魏延了,可是諸葛亮不太喜歡他。



4.曹魏仍然強大。

所謂草繩編麻袋,一代不如一代。諸葛亮出師北伐,是看中曹丕去世的好時機。誰成想,曹丕的接班人曹睿也不是草包,局面掌控得很好,文臣武將們都能賣力氣。尤其是司馬懿,都修煉成精了,專門用來對付孔明先生的。


有文化氣息的歷史號,有軍事氣質的文化號,歡迎關注頭條號軍緣鑫播客。

軍緣鑫播客

第一點,魏國自世祖文皇帝曹丕繼位以來他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曹丕年號)元年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而且平定青、徐一代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了在西域的建制,第二點他與民休養生息政、傾惠民並復興儒學恢復社會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在經濟方面他繼續執行太祖武皇帝曹操的的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黃初末年魏國國庫充實,累積鉅萬,同時又採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修養,使魏國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這些政策使得魏國成為了三國之中最強盛地域最大國力最強的大國,而蜀國自大將關羽失守荊州兵敗身死,劉備不聽群臣建議執意伐吳在彜陵之戰中被吳統帥陸遜用火攻擊敗,逃到白帝城蜀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滅蜀國軍事力量成為了三國之中最弱,先主劉備死後諸葛亮屢屢北伐六次失利,

第一次北伐上庸守將孟達反叛魏國的計謀被司馬懿看破,反叛失敗,諸葛亮又錯派馬謖去守戰略要道街亭,最後馬謖失守街亭致使諸葛亮不得不用“空城計”,第一次北伐失敗主要錯在用人和孟達舉事不利這兩個問題方面!

第二次的北伐失利主要是糧草不濟,中護軍李嚴撒謊,籌糧草不當造成軍隊缺糧而導致的北伐失敗。

第三次第四次還是糧草不濟的問題。

第五次的北伐蜀國內部開始動搖,宦官開始釀禍,後主劉禪聽信宦官讒言召回諸葛亮的北伐大軍,諸葛亮因為內政的原因錯失了第二次北伐的最好機會。

第六次諸葛亮北伐,用火攻之計火燒上方谷斷絕魏國大都督司馬懿歸路,可惜天降大雨把火澆滅,司馬懿趁機逃走再加上東線諸葛瑾不敵曹睿,東吳兵敗不能和蜀國共同夾擊魏國,致使諸葛亮氣上心頭鬱鬱而終。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北伐失利的原因在於諸葛亮年年北伐發動戰爭使得原本貧弱的蜀國更加貧窮,經濟蕭條兵甲不足,糧草不濟,軍事上魏國軍事力量強大,戰將如雲,司馬懿、曹真、張郃、郭淮、這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名將,而蜀國除了諸葛亮、魏延、姜維等寥寥幾人之外沒有別的其他大將,兩國無論是在經濟、軍事力量、人才將領、國力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諸葛亮的北伐無疑就是改變策略轉守為攻,使得蜀國能夠安然無恙的持續下去。魏國君明臣賢,陳群、曹真、王朗、蔣濟、華歆、曹真、曹休、張郃、吳質、都是一時之俊傑,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王制定新政推行新法,唯才是舉,魏國人才濟濟國力強大,諸葛亮的北伐怎麼能不失敗!


鬧市俠隱

諸葛亮的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強敵面前,因為單純的防守無異於引狼入室,無論如何都是守不住的!就不得不以攻代守,主動出擊,在敵人的地盤上打仗,是騷擾性的示威之舉。化被動挨打為主動進攻。言下之意就是,我蜀國雖然很小,但是我並不害怕你,我並不保守,是敢於亮劍,是敢打也能打的,為了國家的生死存亡,是不惜拼死一搏的。蜀道之難,遠近聞名,天下皆知,在地形如此艱險,如此不利的條件下,我都敢於克服重重困難,勞師遠征,發動這種小規模的山地戰爭,攻城略地,以假亂真。在沒有完全摸清我的底細,沒有決勝的把握之前,你魏國再強又豈能毫無忌憚,輕舉妄動?至少在短時間內,你還不敢貿然對我發起主動進攻。那麼我的繼續維持三足鼎立的戰略目的就達到了。這些都與諸葛亮的個人政治智慧,軍事才能無關。這是國家之間的角力,鬥智鬥勇鬥法,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還是國家的實力對比!

魏國的體量那麼大,國力那麼強,這些都遠遠超過蜀國,如果想要彼此互不侵犯,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展開和平競賽,那麼蜀國是毫無勝算,毫無希望,肯定會滅亡得更快些。何況東邊還有一個同床異夢,心懷不軌,十分貪婪的,喜歡偷雞摸狗,專門在背後捅刀子,落井下石的東吳,它的根基與國力也比蜀國要雄厚得多。這種危險的局面,作為智者,作為明眼人,諸葛亮豈能不知?所以就不能示弱,不能任人宰割,不能坐以待斃。只能堅持北伐,不能與兩國同時為敵,開戰,那樣小小的蜀國就更吃不消,就更加孤立無援,會滅亡得更快一些。東和孫權,北伐曹魏,諸葛亮的戰略眼光,戰略決策是正確的,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已經是別無選擇了!

諸葛亮最初的戰略構想是從荊州和益州這兩個戰略根據地出發,兩路北伐,彼此配合,遙相呼應,迅速拿下曹魏,實現統一的夢想。這個理想本來是很豐滿的,雛形也已經初步奠定了,誰料在形勢一派大好之時,東吳這個盟友在背後狠狠地捅了一刀子,趁火打劫,一舉奪取了荊州,殺害了關羽,徹底粉碎了劉備和諸葛亮原先的戰略設計。荊州這個最重要的戰略支點的丟失,使蜀國的實力被嚴重削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偏居一隅,苟延殘喘。這就徹底宣告了劉備和諸葛亮當初的所有努力,所有的辛勞,所有的奮鬥,所有的理想,全部都付諸東流,化為了泡影。為蜀國後來的率先滅亡埋下了伏筆。以後諸葛亮的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無力迴天的,只能是延緩了蜀國滅亡的進程而已。


滄海一滴

諸葛老先生北伐原本就不可能成功!

為什麼這麼說呢?兩國交戰,拼的是綜合國力。魏蜀兩國的綜合國力是勿須比較的,不管是論經濟,還是論軍力,等等,魏國都佔絕對優勢。如果把魏國比喻為一個身強力壯的成年男子,蜀國充其量也就是一個羽翼尚未豐滿的小孩而己。

那麼,我們的諸葛老先生為什麼反反覆覆地出兵北伐呢?難道他不知道雞蛋是碰不過石頭的?老陳以為,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時的一個神人,心裡當然跟明鏡似的,所謂以攻為守,應該是老先生當時的戰略思想。

老陳的理解有些道理嗎?


禮泉老陳

第一次北伐時機不錯,但諸葛亮的保守打法不但錯過突擊長安潼關機會,還拉長戰線,失敗必然。二次伐魏最佳時機已經錯過,魏國有了防備,派兩萬人去突擊陳倉,屬於生搬硬套學韓信,這打法要是韓信知道了,棺材板是蓋不住的!以後就完全陷入連年征戰的惡性循環,自己又想在有生之年建功立業,又找不到好辦法,期待魏軍和自己決戰的想法,早就被看穿。而自己又沒有精力把蜀漢的經濟恢復和發展得更好。簡單講,兩次伐魏之後,就只有加強防禦和內政建設,等待時機!曹魏也不是鐵板一塊,內部派系鬥爭一樣激烈,機會是可以等待的。而連年征戰給予曹魏的是一直的警覺,這確實失策!


自由的鷹28185386

從目的上來說是失敗的,從意義上來說無比成功。北伐的目的是收復中原,涼涼。其次目標是收取雍涼二洲,涼涼。但是如果從意義,保存蜀漢政權來說卻是成功的。對政權有多大的意義呢?

劉備去世之後,曹魏政權實力是碾壓蜀漢的,但是經過諸葛亮的六出岐山,使得曹魏的力量一直到諸葛亮死後四十多年,都無法對蜀漢進行攻伐,如果諸葛之後的四十年都在發展人口經濟,最後的結果最可能的還是會被吞掉但不會這麼容易


用戶95118029742

第一,神坑隊友。李嚴和馬謖。相信不用再解釋了;第二,糧草問題。幾次退兵都因為糧草跟不上;第三,後期我師父由理性轉變為感性,太過心急;第四,我師父是個廢寢忘食的工作狂,身體拖垮了,北伐也就後繼無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