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萬蜀軍伐吳,孫權提出歸還荊州以求和,劉備為何不答應呢?

CJ-J

整個益州男女老幼總人口才94萬,何來75萬蜀軍?難不成蜀中全民皆兵?

孫權何時提出過歸還荊州以求和?如果他會歸還荊州的話,那為什麼要偷襲荊州?偷襲了再還回來,豈非兒戲?

言歸正傳,公元221年七月,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傾蜀漢全國之力執意發動夷陵之戰,這裡有兩個問題:

一是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

二是劉備帶了多少人馬?



關於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至少有3個原因:

1、為關羽報仇。天下人皆知關羽仍劉備結義兄弟,劉備如果不報仇必為天下人齒笑,況且劉備仁義重情,此為兄弟情感原因。

2、奪回荊州。天下人皆知孫權偷襲荊州,使蜀漢白白丟了荊州三郡之地,從此蜀漢僅益州一地,北有崇山阻擋曹魏,東有孫權佔據荊州,蜀漢的戰略地位一落千丈,毫無發展可言,被堵死在蜀中之地,劉備為了蜀漢發展,必要奪回荊州,此為國家發展原因。



3、暮年壯志。公元221年劉備己經61歲了,英雄己暮年,劉備自感時日無多,已經耗不起時間了,從劉備稱帝到發動戰爭僅2個多月時間,時間對劉備來說很急迫了,劉備只希望在有生之年為下一代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此為個人情感原因。

整個蜀漢軍隊約十萬人,還要防守北部邊境及其它邊境,劉備能帶去打仗的撐死也就七萬人。



孫權怕了嗎?孫權怕了就不會偷襲荊州並殺關羽,孫權只是沒有安全感,他一方面向曹丕稱臣,緩和北部邊境局勢,另一方面與劉備議和,但並未提出歸還荊州,議和只是緩兵之計,並搶佔輿論導向,況且孫權料定劉備也不會接受,殺兄弟奪地盤可是不共戴天之仇,劉備會接受嗎?你會接受嗎?我想換誰也不會接受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75萬蜀軍伐吳,孫權提出歸還荊州以求和,為啥劉備不答應呢?

從三國演義描述看,確實劉備軍力強盛,氣勢磅礴。但是文藝作品,有歷史上慣用的誇大,號稱等成份,從劉備傳,陸遜傳看,並沒有劉備兵力具體多少的記載,但陸遜對抗的吳軍五萬是明確的。以蜀國僅有益州,漢中地盤的情況分析,應該有七八萬人馬,加上沙摩軻,杜路,劉寧支援的兵馬,至多八九萬。對孫權提出歸還荊州求和,劉備為啥不答應,只能根據當時情況推斷,因為究竟為啥,只有劉備知道。

第一,懷疑孫權求和誠意和自己當初的選擇。就在六年前的建安二十年(215)孫權乘劉備在益州無法分身,派呂蒙帶兵兩萬,奪取了荊州的長沙等三郡,劉備也很惱火,曾經帶兵五萬返回荊州,並令關羽帶兵三萬進入益



陽。但由於曹操窺視益州,劉備壓力山大,只好與孫權訂立協議,按地理位置雙方各分三郡,東邊歸吳,西邊歸蜀。可僅僅四年,孫權又讓呂蒙偷襲荊州,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二,喪失理智的報仇雪恨。孫權不僅奪走荊州,還殺了關羽。人死不能復生,關羽是結義兄弟,



劉備如今成皇帝,而關羽卻死於非命。加上張飛當面哭訴,發兵以後,殺害張飛的兇手又投東吳,劉備當時怒火中燒,這種情況下,頭腦不太清醒,恍惚間反思當初訂立協議,覺得紙上談兵沒用,還是軍事手段算數。第三,虛幻的正統優越感。劉備剛剛宣佈登基稱帝,群臣擁戴朝賀,舉行祭祀劉邦大典,劉備覺得自己堂堂大漢皇帝,孫權小兒沒有資格和老子談判,伐吳才能體現正義,懲惡揚善,加上蠻王沙摩軻等捧場,劉備頭腦發熱,乘著氣勢正盛,一口回絕求和請求,待冷靜下來,一切都晚了。



以上三條是主要原因,另外,劉備閉目塞聽,錯誤判斷形勢。比如,自行登基稱帝的理由,是漢獻帝被害,開始可能是信息傳遞有誤,但隨時間推移,漢獻帝的真實消息,應該已經清楚,劉備對政治形勢應有清醒認識,不應繼續裝糊塗;還有對重大警示信號置若罔聞,比如,張飛遇害就是嚴重警報,因為本來劉備經眾人勸誡,已經有所鬆動,張飛一番話,又激起劉備憤怒。按說劉備此時應深刻思考,慎重對待,而劉備仍然堅持錯誤,拒絕檢討,終於釀成不可挽回的惡果。(6:09)


流譽後

首先,別說75萬,能有10萬就不錯了,而且別看不起東吳,東吳的軍事實力不下於西蜀,只是分兵防禦曹魏了,當孫權忍無可忍的時候,先向曹丕稱臣,爭取時間,然後把兵力集中,一把大火讓劉備回到解放前

其次,劉備的戰略眼光有問題,當時孫權有大部分的荊州,揚州,交州,而劉備就一個益州,剩下的八州半全是曹丕的,劉備打盛產叛徒主君闇弱的益州都花了三年,打三代經營,軍事不弱於西蜀的東吳六年都不夠,真的打起來,曹丕可以派曹真,司馬懿駐紮宛城,曹休駐紮合肥,一旦劉備進去江東地界,從宛城出兵,奪下荊州(劉備和孫權開戰,不能撤兵回防)然後曹真抄劉備後路,和東吳兩面夾擊,司馬懿留守荊州,防止諸葛亮的增援(劉備基本抽空了兵力,諸葛的增援最多萬餘人),而孫權把兵力抽空抵禦劉備,曹休能輕易的通過合肥,和曹真一起包餃子(不要問曹魏哪來這麼多人,打仗士氣比兵力重要,孫劉大戰,皆是疲敝之卒,而曹魏以逸待勞,而且八州地盤,除開防禦人馬,兵力上≥孫劉總和也不是不可能)最後東吳滅國,蜀漢半死不活,曹魏一統三國,可喜可賀

這種結局,諸葛這種智者一眼就能看穿,所以極力反對,但是劉備膨脹到不可一世,西蜀東吳能在曹魏手下苟延殘喘,地利的功勞佔一大半,北方人不善水戰,長江天險保江東無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川中地形複雜,能輕易的以寡敵眾,保西蜀萬全,真正的軍事實力,從正史上就能看出來,諸葛打了一輩子陳倉,孫權打了一輩子合肥,都不得寸進

所以夷陵之戰就是一昏招,既然戰略上選擇了三分天下,那麼也就只能固守以待“天下有變”曹魏綜合實力最強,但也是內部最混亂的,一旦主君無能,很容易分崩離析,然而劉備等不及了,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安能不敗?


破碎軌跡

用小說回答,因為這場戰役的主要目的就是為關帝報仇,打贏了,正如新三國裡劉備說的,他自己會取。

再說歷史,史料記載劉備總共七萬兩千人,不過在那個吳國一百七十萬人口的時代,已經是滅頂之災了,至於為什麼劉備不答應,我認為,但凡是個瞭解三國曆史的人,都不會答應,你從我這趁火打劫搶去了東西,順帶害我一員上將,等我問罪了,你還回來就行了?可以,還我上將命來先。

所謂的借荊州,本就無稽之談,當時說好公平交易的,周瑜駐地圍了劉備半個江夏,劉備駐地圍了孫權半個南郡,為了發展,所以互換,當時說好的公平交易。

然後漢中之戰後孫權立馬調集數萬大軍圍荊州,以借南郡未還為由(這時變成借了,那孫權借的江夏怎麼算),要求關帝交出武陵,零陵,長沙,桂陽,南郡,這TM和搶有什麼區別?然後就是被關帝拍飛,後來劉備為了大局讓出長沙和桂陽,算是仁至義盡,後來襄樊之戰期間,孫權兩次對關帝用兵,強搶武陵和零陵,關帝無暇顧及,劉備也沒說什麼,算是默認了,這樣無論怎麼看劉備都不欠孫權什麼了吧?

到了襄樊關鍵時刻,孫權又TM趁火打劫說南郡才是本金,之前的五郡都是利息,要求關帝馬上撤出荊州和襄樊戰場回益州去,讓出本金南郡(這時變成整個南郡了)和最後利息江陵,關帝怒了,然後孫權主動上書曹操,俯首稱臣,請曹公共擊羽,然後就是小說裡(所謂的)罵孫權和大意失荊州。

就孫權這人品,今天還了,天知道明天又會編出個什麼理由來找你要利息,順帶在害你幾員大將,這TM就是個不定時炸彈,有共同利益,像條狗一樣和你合作,利益結束,立馬想方設法從你這裡騙取利益,有實力得時候,真不如直接滅掉來的實在,免得後院起火。7


龍11914785

這個問題很奇怪,因為歷史上劉備伐吳輸得很慘,去打了基本上不可能贏得仗(不是為了關羽而是民心,因為劉備部很大部分是荊州舊部,丟了荊州官員家屬還在荊州,可能會有很多的內亂)就把你這當一個問題吧,演義劉備伐吳。劉備勢如破竹孫權被迫求和提出歸還荊州(關羽所守得三君)這三郡對於劉備來說本來就是雞肋(關羽被困劉備救都來不及兩地相隔太遠,關羽已經不在劉備也很難再守得住荊州),所以說荊州對於劉備來說要麼全部(除去曹老闆的)要麼不要


兩面哥丶

75萬大軍?這個數字有點誇張了,正史中不可能湊出這個數。我們暫時先放下這個爭議,只是純粹的討論下為何劉備要伐吳?如果站在劉備的角度,伐吳是不是必須要做的呢?至少劉備是這樣認為的。首先,劉備要為兄弟報仇,關羽和張飛都因東吳而死,蜀漢軍隊“出師有名”。

有人說,劉備是蜀漢的皇帝呀,怎麼能去報私仇呢?按理來說,報私仇顯得不太妥當,但劉備恰恰是開國皇帝,原本這個皇位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他必須做點事立威!如果連兄弟的仇都不報,別人會怎麼看劉備?劉備素來以“仁義”立世,自己的兄弟被殺了,要是不聞不問,劉備的光輝形象也就站不住腳,位子更是坐不穩。

除了給兄弟報仇,劉備還有別的理由,那就是東吳奪取了荊州,這是不能忍的。有人說,劉備是“借”的荊州,東吳不能要回去嗎?其實這裡面有個問題,劉備“借”荊州不假,可怎麼“還”,是有規矩的。劉備起初沒有容身之地,“借”到了荊州,承諾取益州後,就歸還荊州。劉備後來真的取了益州,還取了漢中,隨後孫劉分了荊州。因此,劉備並非不“還”荊州,而是想一點點還,此時劉備兵威正盛,漢中決戰之後,再接下來就是攻打長安和洛陽,然後將曹氏集團徹底埋葬。所以說,劉備需要一個歸還荊州的時機,而這個時機,至少在佔領長安之後。

但是,東吳坐不住了,不願意看到劉備集團日益壯大,於是乎聯合曹操,奪取了荊州。在劉備看來,孫權不僅坑害了自己的兄弟,而且“背信棄義”,勾結“曹賊”,奪取荊州,這讓劉備伐吳顯得“名正言順”。劉備不僅要報仇,而且要“討賊”,那麼孫權為什麼成了“賊”?因為孫權對劉備不“義”,讓劉備抓住了把柄。在劉備看來,荊州遲早要“還”的,但什麼時候“還”,用什麼方式“還”,這得劉備自己說了算,孫權不能硬“搶”。孫權奪了荊州後,劉備滅曹的計劃宣告破產,如果荊州還在自己手中,就可以掌握主動權。此時的劉備,除了剛才提到的兄弟仇,失地恨,再有就是,劉備並不甘心,這不是劉備想要的結局,劉備要的是徹底消滅曹操。

因此,最根本的原因,是劉備已經喪失了揮師中原的能力,但是孫權的力量明顯弱於曹操,如果滅了孫權,佔據江東,劉備的實力將大增,也就有了消滅曹操的資本。至於孫權是否歸還荊州,這並不重要。孫權趁劉備根基未穩,就起兵奪了荊州,削弱了劉備的實力,這才是最大的問題!這讓劉備的矛頭調轉,對準了實力相對較弱的孫權。從這個角度看,這場戰禍,純粹是孫權自找的,所幸,孫權打贏了。


圖維坦

糧草軍械準備完畢,戰前動員如火如荼,斷然拒絕群臣建議,新仇舊恨無法控制。這仗看來是不打不行了。

劉備確實在孫權的幫助下得以立足,要是沒有主要由東吳發動的赤壁之戰,劉備可能已經命喪九泉。我想東吳肯定一直以此為資,要求劉備的荊州。

雖然孫權給了劉備暫棲之地,但是荊州四郡卻是劉備自己打的,劉備當時只借了一郡(還有可能是孫權主動借的)。

有時候政治上沒那麼多道理可言,爭霸領土可不完全講究什麼規矩不規矩。

早在孫權襲擊關羽前,前者就向劉備索要荊州,但是劉備表示,取得涼州之後再說。孫權就派軍準備襲擊荊州,劉備知道後,做了一戰的準備。不過北患又到,劉備只能聯合孫權。

“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三國志》

這個卻不能滿足孫權,關羽北伐後,孫權再次發兵。個人看來,劉備已經算退了一步,但孫權胃口太大。劉備丟了荊州,能不非常惱怒?這不是一般的氣。

劉備即將伐吳之時,張飛又死在範疆(範強)、張達手中,二人順流而下投奔東吳,更加重了東進的決心。

孫權確實想要議和,剛佔領別土地後要議和,這行為也是沒誰了。

至於議和砝碼,我想頂多也就劉備原來南郡、零陵、武陵這樣,用荊州全境,顯然是不可能的。

劉備估計早就受夠了孫權的氣,屢次索要荊州不耐其煩,這次索性就一干到底,看以後還要不要了。

不過事情並非劉備想到那樣,最終大敗而歸。


大眼大世界

報仇心切失去理智所致,本來劉備平生是很會分析事態發展和厲害關係,但這次似乎換了個人似的,平時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但這次卻也聽不見片言隻字,實是可恨可惜可嘆!幾乎差點與諸葛亮翻臉。

應該不會這樣傾巢而出搬出75萬這麼多人馬吧?!但在《三國演義》中確是這麼多,無非也是大幅度宣染復仇心態和架勢,當然孫權是有點後怕,求和不成只能懇求曹魏佯攻漢中而穩住諸葛亮,使諸葛亮分身乏術。而東吳這邊陸遜才可有恃無恐應付劉備。

其實剛開始明打孫權幾乎也節節敗退,也正中陸遜的驕兵之計,而劉備卻把營寨相連駐紮,這與曹魏操的連鎖船同一個致命就是怕火攻,而且是沿江而扎,燒不死也被水淹死,陸遜只是略施小計,火燒蜀兵七百里營寨,一次性消滅,若諸葛亮有來就看得出來,難以成功!

所以人生氣時所說的和所做的都缺乏理智思考,劉備此時已經對荊州不感興趣,一心想報仇,孫權的求和若劉備應允或許又是另一番結局,忍字心頭一把刀,仇恨是很難忍,卻忘記了小不忍則大亂,若有這75萬兵馬,何愁霸業不成,諸葛亮6出祁山加起來恐怕也沒這麼多,但每次回來總帶回一半多人馬回來,說到底報仇或許能雪恨,卻也把自已趕上絕路,現在的人可要注意,什麼事慢慢說,再不然也通過正當程序解決,別動不動就大打出手,仇算是報了,不死也該在獄中度後半生。慎重!


知足常樂6144539457

第一,劉備東征東吳,是舉當時蜀漢全國之力的,戰爭的開端他勢如破竹,所以當孫權提出歸還荊州的時候。劉備想的卻是鯨吞東吳,他已經不在乎荊州了,他要的就是整個東吳。他自己也感覺自己能夠拿下東吳!其實劉備的心裡已經算好了。與其吞下實力更強的魏國,不如去吞併實力還比較弱的東吳,而後再去北征魏國!



第二,對於當時的戰爭而言,就算孫權割讓了荊州,對於劉備而言基本上一無所獲,劉備從新野南逃江夏的時候。裹挾了大量百姓,曹操所得的新野也只是一座空城。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的時候,三國志記載丞相諸葛亮遷三郡居民入川,所以劉備如果得到了荊州也很可能。只是一座座的空城,如果兵源和糧食一無所獲,豈不是虧大了,所以劉備既然舉國之力攻打東吳,他不在乎孫權是否割讓荊州了,他望的是正個東吳。



快遞大王

為什麼劉備攻下東吳大片土地後,孫權提出歸還荊州求和,並交出兇手,劉備仍然不肯罷手?

題主既然這麼問,那就是按照《三國演義》的故事內容來說了,那我們就拋開正史,談談演義。

在演義中,劉備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絲毫不懷疑,羅貫中就是一個劉黑,他給劉備賦予了許多特質。在他的筆下,說好聽點的話劉備是一個心地仁厚,對人寬容,重感情,對朝廷忠心耿耿,充滿正義,極具人格魅力的人。

說難聽點的話,劉備徹底被羅老給寫廢了,被描繪成了一個全身上下除了老實毫無長處的人,硬要說有什麼長處的話,那淚腺比較發達,愛哭勉強算一個。

我小時候讀三國演義就很不能理解,這皇叔除了愛哭鼻子,會假客套還會幹嘛。論武,軍事指揮能力就是菜雞水平,經常到一地方,PP剛坐下來,椅子還沒捂熱,就被人掃地出門,碰到野戰更是一觸即潰,一路被人追著打,好幾次都給打哭咯,老婆孩子全丟了,就靠扔阿斗來籠絡人心。論文,除了比文盲稍微好點,也沒啥成就。

所以,為啥手下人都死心塌地跟著他?徐庶、“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關羽、張飛,哪個不是人中龍鳳,他們都是傻子嗎?這皇叔也不會喊口號,現代傳銷式的精神鼓舞法,幹事情也不乾淨利落,為人又比較迂腐認死理,實在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人,他們為啥都願意跟著他呢?

那些割據勢力諸侯,曹操,袁紹,劉表,為何都認為他是英雄,都將他奉為座上賓,甚至讓曹操說出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話,陶謙更是三讓徐州,劉表去世時,也希望將荊州託付給劉備。 我實在是想不通。

直到長大後,讀了正史後才明白。

其實歷史上劉備是一個能力非常強,非常有主見的人,他做事當機立斷,張弛有度,既有豪俠的心腸,也有君子的道德。他做過的許多事,比如鞭打督郵,火燒博望,都被羅貫中按在了其他人頭上(張飛,諸葛亮),這麼做當然有神話諸葛亮,和表現出張飛性格暴躁的因素。但是無形之中,把劉備描繪成了一個軟弱無力的人。這鍋羅貫中要結結實實背好了。

總之在演義中,劉備就是一個非正常人類啊!許多事在他身上解釋不通,令人匪夷所思!

《三國演義》中劉備稱帝之後立刻就發佈了一道詔命:“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

結果大軍還沒開撥,另一位弟弟張飛就被手下人剁了腦袋,逃到東吳去了。

這下還得了!劉備當時就吐血幾升暈死過去,醒來之後更是怒火中燒,傾國之力,率75萬大軍伐吳,東吳上下聽說劉備伐吳的消息的時候,個個嚇得面如土色,立馬就向曹丕稱臣,並向劉備求和。但是遭到拒絕,蜀漢軍進入吳境後,前期是勢如破竹,把吳軍按在地上摩擦,連殺東吳數員大將,“江東鼠輩”孫權於是提出歸還荊州,送回範疆張達等殺害張飛的仇人,希望與蜀漢重歸秦晉之好,然後劉備“呵呵”一笑,拒絕了,拒絕了,拒絕了,拒絕了.......

演義中的劉備是一個認死理的人,說好了要替弟弟報仇,就一定要替關羽報仇,滅掉東吳,這妥妥的就是一個護弟狂魔啊!!!沒法解釋,解釋不通。

如果要看歷史上真實情況的話其實很簡單,基本上沒什麼說的。

《三國志 陸遜傳》記載∶“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晉書·傅玄傳》是這樣描述的:“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東吳的兵力應該與蜀軍相差不多,都在五萬人上下,

221年7月,劉備前軍擊敗吳巫山等地守軍,佔領巫山、秭歸一線;

221年11月,孫權命陸遜為帥,率大軍西進迎敵;

222年1月,陸遜部將宋建反擊蜀軍於秭歸一帶;劉備返回秭歸前線;

222年2月,蜀軍開始向東推進到夷陵一線,夷陵戰役拉開帷幕。

雙方在這裡僵持大半年,陸遜火燒連營,劉備軍全線奔潰,次年劉備死在白帝城。

總結來說,劉備軍就沒有獲得特別大的優勢,自然沒有孫權歸還荊州求和一說。相反,劉備最初的相反應該就是想用武力打開局面,逼迫東吳回到談判桌前,歸還部分荊州郡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