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我們該“端”什麼?

近日從河北省文明辦獲悉,端午節前後,河北省將組織開展2018年“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傳統節日的思想薰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原來,端午節也可以過得很“文藝”。

端午节:我们该“端”什么?

祭祀只是端午節的內容之一,也可以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草、掛菖蒲、喝雄黃,還可以觀看文藝演出、外出旅遊,無不飽含著生機勃勃的通達理念和娛樂精神。那麼,我們每年過端午節究竟該“端”什麼?

實際上,端午和春節、中秋一樣,都是中國文化的醒目符號之一,承載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與嚮往,充滿了濃厚的倫理觀念和人情味,積澱了中華文化的親情、和善傳統,充盈著和諧、統一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蘊涵著獨特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於端午而言,更多承載的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活力賁張與家國情懷,除了要端上“粽子”,更要端起“節日文化”,給古老的端午注入新的因子,這是重建傳統節日文化的生命所在。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這是舊時的一首端午民謠,生動地表現了端午節的民間習俗。從某種意義上,這些民俗蘊涵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精神和情感,並內化為全民的情感體驗,成為共同的文化記憶。從這一點說,我們過端午,不能把認知止於簡單的“吃粽子”上,還要把傳統的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通過開展各類地方特色鮮明、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娛樂活動,不斷豐富充實端午的節日文化內涵,不僅要有粽子味道,更要有文化味道。

毋庸諱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而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積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國家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三大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從制度層面上確立了傳統節日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倡導公民過好傳統節日,無不有著特殊的時代價值。

因此說,端午節應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而不能僅僅拘泥於“祭祀”,任何時候端午節本身所代表的中華精神和價值內核都不能丟失,我們必須“端”得正、“端”得穩,讓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延續和發展。(劉鳳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