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如牛,股市如熊,賺錢效應才能引來場外資金

樓市如牛,股市如熊,賺錢效應才能引來場外資金

在寓言童話中,敢於指出皇帝未穿衣服的是個誠實的小孩子;而在當今現實中,勇於一語道破樓市和股市真相的卻是一位正直的銀行家。近日,建行董事長田國立大膽發聲:大家感覺到買房就賺錢之後,會把社會上的所有的投資偏好都集中到這裡,股市為什麼長期沒人理,風險是一方面,規範管理是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你把股民和買房子的人一比較,就不會有人對股市感興趣;控房價,現在是葉公好龍的東西,真控下來,銀行也害怕,房地產商也害怕,買房者也害怕,相關部門也害怕,但你真繼續漲大家也害怕,這個僵持局面必須得有一個辦法解決。

樓市和股市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經濟中的兩大尖銳問題,樓市如牛上天堂,股市如熊下地獄。目前,我國樓市總市值約300萬億元左右,股市總市值約55萬億元左右,兩者均涉及到我國幾乎每一個城鎮家庭。樓市已經持續16年長牛,打造出了超級賺錢效應,而股市則是絕大多數人持續虧損的噩夢之地。樓市越漲越高,資金越聚越多,市場越來越畸形,未來風險在於瘋狂過後的如美國、日本那樣的高位樓市大崩盤;而A股在全球走牛、納斯達克持續創新高的情況下反而閃崩不斷,重心越來越下沉,大多數股票已經創出2015股災後新低、根本沒有走出股災陰影,尤其是寄託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的新經濟和大創新類企業也泥沙俱下,市場資金越來越少,股票供給卻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未來風險在於信心消失,繼而恐懼過度導致的股市大崩潰。

對於解決辦法,田國立謙虛地站在自己銀行的角度推出了幾個術法,而更大層面的解決之道,他雖沒有明說,但卻在他陳述問題時“無意間”流露出來,那就是通過動態平衡樓市、股市的“賺錢效應”,去堵改疏,以道導流,驅動社會資金主動從樓市流向股市,既為樓市釜底抽薪,也為股市引來源頭活水。果真如此,不失為解決當下樓市、股市問題之最優方案。

我們的祖先們總結過,“無利不起早”。況且,目前我國老百姓的投資渠道依舊狹窄。之所以資金拋棄股市、流入樓市,無非賺錢效應。中國股民連年虧損,雖然客觀上支持了中國股市、經濟的發展,但還是背上了投機者甚至賭徒的罵名。炒房能賺錢,難道是因為炒房者高尚?炒股總賠錢,難道是因為股民不道德?問題的根本,顯然並不在於道德層面,也不在於所謂的價值投資還是概念炒作這些具體投資方法上的細枝末節,而在於賺錢效應下樓市水位不斷上漲,而股市總體水位不斷下降。

眾所周知,湖泊尚有禁漁期,捕漁時也要控制漁網網格放生小魚;草原牧場也有牛羊總量控制,保護草根不被啃光;目的無非是保護市場生態供求平衡,能夠持續生產。然而,當下之股市,不僅賺錢效應蕩然無存、廣大投資者被保護的傷痕累累、人人懼而遠之,供求關係也已嚴重失衡,流動性急劇消失,迫切需要輸血、造血、休養生息,而非加大抽血。股市應該先謀求發展,培育持久賺錢效應,引來資金而非被資金拋棄,爭取像美股那樣助力實體經濟騰飛、助力大國崛起。

(水之力,職業投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