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唐立周,威逼太子,為什麼武則天依然能得到唐朝舊臣的擁護?

文 | 江隱龍

從天命正統來看,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女性臨朝已數罕見,武則天乃至於稱帝改朝,如此非凡之舉必然要對流傳了幾千年的天命理論提出新的訴求。趙翼在其《廿二史箚記》中指出王朝易代“古來只有禪讓、徵誅二局,其權臣奪國,則名篡弒,常相戒而不敢犯”,然而武則天以唐高宗李治皇后的身份依次臨朝稱帝,卻並未用禪讓或徵誅的方式。

廢唐立周,威逼太子,為什麼武則天依然能得到唐朝舊臣的擁護?

李治駕崩後,其與武則天共同的兒子李顯、李旦先後繼位,之後武則天下詔改唐為周自立為帝。這一過程中,武則天並未大開殺戒,自不是徵誅之局;若為禪讓之局,前朝君主應當出具禪位詔書,而李旦作為唐朝皇帝,卻對武則天使用了臣下向皇帝所上的表,請求其改國號並賜姓為武。雖然國號已改,但武則天的理由依然是“今皇帝諒喑不言,眇身且代親政”,其在在《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中的表述也是“受王幾之遺顧,託寶業於窮荒”。既然是“且代親政”,最終還是會返政於李氏。武則天改國號為周自然凸顯了她改朝換代的野心,但對於賦予她天命的唐朝,她也並不敢於一刀兩斷。

廢唐立周,威逼太子,為什麼武則天依然能得到唐朝舊臣的擁護?

按《禮記》舊制,新朝建立之後要進行二王三恪之禮,也就是冊封之前兩朝的君主的後人。李淵稱帝后,追封了隋朝及北周君主之後;如今武則天既已改朝,似乎也當對“前朝”的李顯、李旦行冊封之禮了。

廢唐立周,威逼太子,為什麼武則天依然能得到唐朝舊臣的擁護?

武則天卻當然不敢這樣做。且不說李旦依然是她的繼承人,對二人進行二王三恪之禮將意味著唐朝已然滅亡,這無疑否定了武則天“且代親政”的合法性來源,更是唐朝舊臣所不能接受的。然而武則天又希望藉助一切手段來證明武周代唐的合法性,於是王勃提出的唐承漢統之說就有了用武之地。

廢唐立周,威逼太子,為什麼武則天依然能得到唐朝舊臣的擁護?

按照王勃的天命理論,唐之前取得正統的朝代唯有周與漢,於是武則天便可“以周、漢之後為二王后,封舜、禹、湯之裔為三恪,周、隋同列國”,如此便能在鞏固武周天命的同時繞過唐朝。在《改元光宅赦文》中,武則天再一次強調了唐承漢統之說:

廢唐立周,威逼太子,為什麼武則天依然能得到唐朝舊臣的擁護?

“自魏至隋,年將四百,稱皇僭帝,數十餘家,莫不廢王道而立私權,先詐力而後仁義,勳未逾於列國,德不慚於霸圖。雖復時合諸侯,一匡區域,晉武踐祚,茂烈多慚於水官;隋帝乘時,雄圖不逮於秦氏。惟彼二君閏位,況區區者,豈宜當三統之數者乎。”

廢唐立周,威逼太子,為什麼武則天依然能得到唐朝舊臣的擁護?

武則天否認了西晉與隋朝的天命,認為其功業尚不及秦朝,這三個朝代雖有武功,但達不到“恆久而不易”、“為邦百年”的程度,故只是閏運。饒有趣味的是,武則天指責四百年來的君王“先詐力而後仁義”,這不正否定了李世民的逆取順守麼?

廢唐立周,威逼太子,為什麼武則天依然能得到唐朝舊臣的擁護?

自始至終,武則天都不能也不可能擺脫唐朝的影響。在立嗣的問題上,武則天在武氏與李氏之間左右搖擺,最終選擇了還政於李氏。然而,武周時期的權力過渡依然是以政變的方式結束的。神龍元年(705年),唐朝舊臣擁立李顯為帝,失去權力的武則天保留的皇帝的尊號,但已不再有皇帝之實。李顯復位後將國號恢復為唐——武則天最終完成了她“且代親政”的政治承諾,而武周的天命也因此並未獨立於唐朝。李顯在其繼位赦文中盛讚武則天“光啟大唐之圖……奉高祖之宗廟,遵太宗之社稷”,可以看出即便在這位長期受武則天壓制的太子眼中,武周也依然是唐朝的延續,而非另立新朝。

廢唐立周,威逼太子,為什麼武則天依然能得到唐朝舊臣的擁護?

李顯復位,唐朝最波折的一段天命史劃上了名號,唐承漢統之說也歸於失敗。然而,這一理論卻最終成為瓦解“五德終始說”的有力武器,只不過那已經是另一個朝代的故事了。

廢唐立周,威逼太子,為什麼武則天依然能得到唐朝舊臣的擁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