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人常說“頭不頂桑,腳不踩槐”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的大街小巷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俗語老話,這些俗語老話有著共同的特點,通俗易通,富含哲理,朗朗上口,短短的三兩句話語,就能讓人們從其中領悟出不少道理,它是農民千百年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這些老話更是涉及了各個方面,有關日常生活的老話,更有反映社會現象的,多不勝數。

在農村,老人常說“頭不頂桑,腳不踩槐”啥意思?有道理嗎?

其中在民間最讓農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禁忌類的俗語了,有的是為了圖個吉利,有的是為了家庭和睦。有的則是為了約束和限制自我等等,漸漸的人們逐漸形成了一些約定俗稱的習俗禁忌,為了方便記載和警示,就用俗語的方式傳承了下來,在農村和老人們在一起閒聊時,就聽到一句老話“頭不頂桑,腳不踩槐”,起初不是很理解,在詳細問道老人之後才恍然大悟。

說到禁忌和禮俗,在農村最為重視的莫過於關於房屋的了,比如在建房動土時,有的地方要在四個角先挖上一鐵鏟土,隨後燒點紙放鞭炮拜祭。隨後才會讓工人們開始房屋的建造,隨後的房屋,窗戶,大門等等朝向要合理的安排等等。雖然這些都帶著絲迷信的色彩,但蓋房前的這些種約定俗稱的規矩禁忌,卻依然影響著大多數農村人的心理感受,現在看來這些我們都會“寧可信其有,無可信其無”。

在農村,老人常說“頭不頂桑,腳不踩槐”啥意思?有道理嗎?

而到了建房選木料時,規矩習俗更是多不剩數,如在北方的農村,北方不比南方,在北方的農村多是用榆木做房頂梁,當然有的人認為榆木容易變形,也有用紅松,楊木來做梁,尤其是70,80年代多是用刺槐做房架,有些地主家的地主家也有用香椿木和楠木的。

但無論用什麼木料做梁,絕對不會用桑木來做房梁,因為自古以來人們對諧音都比較看重,如喜慶日不小心打碎物件,也要說成“歲(碎)歲(碎)平安”;一旦失火,便說“火燒旺運”。而桑和“喪”為同音,被認為是每天頭頂著喪事,不吉利,

在農村,老人常說“頭不頂桑,腳不踩槐”啥意思?有道理嗎?

“腳不踩槐”說的是,在傳統住宅的大門入口處必有門檻,門檻的作用主要是防止老鼠或爬蟲竄進屋和防止大量的沙塵吹進屋內,傳統的門檻大多為5寸高,門檻的使用價值在當時十分的高,而選擇門檻的木料時不能用“槐木”,大多數用的是杏木。因為人們每天都要進出都要跨過門檻,而“槐”和壞”諧音,被人們認為門檻如果用槐木的話,出門要辦事要壞事。

在農村,老人常說“頭不頂桑,腳不踩槐”啥意思?有道理嗎?

這句“頭不頂桑,腳不踩槐”的老話,放在現今來看毫無科學依據,但更多的是人們希望巧借諧音寄寓深意來圖個心安,和表達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對未來美好事物的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