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亮寶:廢品堆裡揀回的中簋

寶雞亮寶:廢品堆裡揀回的中簋


寶雞亮寶:廢品堆裡揀回的中簋

寶雞亮寶:廢品堆裡揀回的中簋


據岐山縣已故的文物工作者龐懷靖介紹:“中簋是1974年在蔡家坡農副公司收購所破廢銅鐵堆中撿得的”。“其出土地點不詳。揀出時簋蓋只留頂部一小片,所幸其上帶有銘文,與器內底的銘文相同,故得與器身相對照合為一物。

寶雞亮寶:廢品堆裡揀回的中簋

今所見完好簋蓋,系揀出後請扶風縣博物館羅西章同志修補的”。中簋通高14釐米,口徑15釐米,腹深11.4釐米,重1.6公斤。蓋與器子母合口,蓋上有喇叭形捉手。捉手與圈足各有一對圓孔,與貫耳上下相對。口沿及蓋沿各飾兩道弦紋。龐懷靖說:“此種形制的簋,是現存商周青銅器簋類中最為特殊的標本”。蓋內和器內底各鑄銘文四字:“中作旅簋”。這四個字極具衝擊力,為西周中期前段最具代表性之字體,“中”字除上下旗幟飄揚外,中間“口”呈菱形;“作”字規範;“簋”字規整;而“旅”字保持了造字的初意,完整的兩車輪,再配上車型,還上飄旗幟,極象行旅中的車乘。

寶雞亮寶:廢品堆裡揀回的中簋

《說文》:“旅,軍之五百人為旅”。“泛指軍隊”,“旅居、旅行、旅行之人、旅客諸意。還有‘祭祀’之意”。而此中簋之“中作旅簋”便取 “祭祀”之意。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載:“及後陪臣執政,季氏旅於泰山,仲尼譏之”。即季氏祭祀於泰山,孔子卻嘲笑他。孔子認為作為陪臣執政已經僭越了,憑什麼還祭祀泰山。

龐懷靖考證:宋重和戊戌歲,公元1118年,即距今正好是1000年前,湖北安州孝感縣農民耕地得方鼎三,圓鼎二,甗一,自報於州。州以獻諸朝,著錄於《宣和博古圖錄》等宋人書中。世稱“安州六器”。三方鼎及甗銘文都較長,36至100字,唯圓鼎之一隻銘“中作寶鼎”四字。而另一圓鼎的圖象、銘文,宋人諸書均未著錄,沒有著落。龐懷靖懷疑即今岐山縣發現的“中簋”是矣。蓋中簋形圓似鼎,銘文亦只有四字,當時獻諸朝者,初誤以為鼎,故有“圓鼎二”之說。迨後宋室多故,中簋由汴京流散異地,著錄者不之目見,故無從著錄其圖象與銘文也。這只是龐氏之有據推理,我以為“中簋”雖然從岐山蔡家坡收購站揀回,但其出土於岐山的可能性最大。岐山一直為周人政治中心,公卿集聚采邑之地,此類文物出土再平常不過了。

官波舟,男,陝西省武功縣人,生於一九四七年,副研究館員,原寶雞市博物館書記,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修復鑑定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搞新聞專業時,曾有全國、省、市作品百餘篇,獲全國三等獎一次、全省一等獎二次、全市一、二、三等獎多次。從事文物工作後有專著《北首嶺人》、《陳倉石鼓》、《石鼓文詮釋》、《畫說石鼓》連環畫,全國、省、市論文七十餘篇,多次在省、市獲獎。陝西省電視臺2015年底曾拍專題片《寶雞石鼓之謎》介紹。其書法作品曾舉辦個人展覽,多次獲省市展出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