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亟待保護

童真亟待保护

文 聶昌碩

美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只是孩子們的問題,也是成人的問題;不只是學點書畫、禮樂,以至文史哲即可解決的,還需要環境支撐;它似乎是個體培育的問題,其實是營造社會人文氛圍的大問題。人是適應環境的動物,社會文明,人亦文明;環境惡化,人文教育隨之失效。

教兒童學點書法、繪畫,學點音樂、舞蹈,學點衣著打扮,學點待人接物,養成審美、處事的好習慣,就是普及美育,不少幼稚園都在做這項工作,都是好的美育環境。

中小學在增加學習內容的同時都應該保持這種美育氛圍,減少死記硬背的課目,多一些時間在美育薰陶中玩耍。音樂美術課的成績從來不影響中考、高考,藝術院校有自己專業考核。只要重視中小學生的音、體、美課程就是最好的美育。

重視美育是非常明智之舉,它應該在現有教育體制內調整,增加音、體、美的娛樂性、展示和比賽活動。孩子死記硬背的課目多了,思維會被過度規範,活躍度和創造性會降低,而增加娛樂性,能調節孩子大腦功能,激發天性,活躍思維。在校是個聽話的乖孩子,工作後成為模範員工的很多,他們之中產生創造性人物的極為罕見;而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其少年時代常常是個貪玩,調皮搗蛋的孩子。貪玩與調皮搗蛋與創造性直接關聯,從人類發展史與兒童成長史來看,創造性活動經常在遊戲與娛樂中演化生成的。美育與創造性密不可分,或者說美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創造性,它們都是當代極其重要的人文素質!

美育在人類文明中佔據重要又特殊的位置,它在美的氛圍中悄無聲息地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純真”的兒童畫是11歲之前幼兒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人類原始本能,它不是複製生活圖像,而是留在幼兒心中的“符號”,這些符號有的源於生活,不少是原古集體潛意識的存留,從中可以窺見原始人類創造巖畫、象形文字的印痕!這種原始創造力極為珍貴,它們概括、稚拙、簡潔、趨於幾何化,符號的標識性清晰,既是研究人類造型起源的素材,又具有現代感,是當代藝術家創造個性風格的重要的參考素材。

畢加索一生都在學習兒童畫

人類造型之初趨於幾何形,現代製造、現代設計也用幾何型,區別在於機械化替代了手工。據格式塔心理學家對人群進行的圖形測試,在各種各樣的圖形中大多數人喜歡趨於幾何化的簡潔圖像。這個結果沒人進行更深入的心理研究,當我看到生物微觀細胞圖像時它們都是幾何體,推測,原始圖像與兒童畫中趨於幾何化是否源於人的生理結構的外化反應?

兒童造型在“笨拙稚嫩”的筆觸中沒有機械性刻板,顯現出現代感的同時又保留了珍貴的人性印痕,難怪畢加索說他一生都在學習兒童畫。

畢加索很聰明,他的晚年陶器作品中有從中國學來的用筆,有兒童畫的稚拙氣息,使作品畫意十足,特別生動、現代,散發著靈性。畢加索用自行車把當牛犄角之類一系列半抽象雕塑也不是首創,是他從兒童造型活動中“偷來的”。兒童將適合的樹幹當玩具槍,將胡蘿蔔當雪人的鼻子才是首創。畢加索只是將兒童“創造性思維”用轉移經驗的方法成功地實現了再創造。

畢加索的成功,西方畫壇後繼有人,中國卻後繼乏人!經西方大師之手使用中式毛筆、中式筆法,又具有童真稚氣的典範式創新,這麼好的創作方法卻被中國人忽略了,不可思議!

兒童造型很象語言標識,他們畫畫不是塑造“美”,而是用象形符號標識人與物。幼兒畫中男人、女人、大人、孩子沒有體態性別差異,只有高矮、裙褲、頭髮的區別,人臉多數是正面的,兩臂展開,少有手臂、腿腳的動作。兒童畫腳多數側向,與正立不符。有位壁畫家評論埃及壁畫,說:古人天才,正面站立,腳卻側向,以清晰腳的主要特徵,有趣味。其實這是原始畫工的符號化本能,圖形符號需要概括和特徵鮮明。

童真亟待保护

不染世俗塵埃是兒童畫最可貴之處

性發育之前兒童沒有邏輯思維,主客體不分,會將自己的生命感受投射到一切物體中,賦於風、雲、草、木以生命,喜自己所愛,嬉自己所戲,典型的“以己度人”。這是兒童畫最珍貴也是最感人之處。許多畫家一味沉浸在複製對象中,根本沒有意識在畫中賦於一切形象以自己的生命。就此,作品缺乏人味、人性與人氣,像科技複製的標本,遠不及生機勃發的兒童畫。

皮亞傑認為:兒童心理的發生發展重演了人類的認識發展史。他對兒童進行了分年齡段的系統研究,皮亞傑認為二至七歲的幼兒期心理表現出“泛靈論”和“魔術式”的傾向,他們沒有事物之間因果關係概念,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解釋世界。他們會向成人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也會畫出令成人匪夷所思的畫作。魚可以沒有水在空氣中游動;人的眼睛可以長在煙囪上了望……原始人對變化萬千的大自然有著莫名的恐懼與崇敬,認為一切自然現象都是精靈主宰下有目的的“行為”,兒童與原始人的畫作相似。

現代藝術家面對工業化大規模異化人性時就特別關注兒童畫中的人性表露,兒童會將自身的生命感受無邏輯、無約束地賦於各種物體!這種思維方式與創作方式是藝術生命的“根”。高等院校從招生到教學都應該為童真式的想象與創造留有足夠的空間,因為時代需要它們。

如今展示的兒童畫多數是7歲之後孩子的作品,他們正在萌生成人意識,某些作品還有成人參與的痕跡,畫中的五官、眼睛的處理表現最明顯,有的比例相當準確,姿態多樣,甚至有散點透視出現。這是兒童畫偽作。偽作盛行說明美術界與家長對兒童畫有誤解,用成人畫標準要求兒童畫,並將童真當成錯誤。

兒童畫有其自己的標準:毫無羈絆的自由,毫無忌憚的想象,充滿純真與謬誤,稚嫩與反常。由此產生獨特的“無厘頭”表達,令人忍俊不禁,被童真中的人性之“純”所感動。

不染世俗塵埃是兒童畫最可貴之處,兒童沒有成人的“成熟”只是階段性的,大約11歲左右隨性成熟會逐漸消逝。性成熟了,孩子才會在意識中建立異性關係和自我約束的概念,理性思維隨之萌生。

保護兒童畫作真跡,保護童真擴展至成人藝術創作中,應該是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如今是個急需創新的時代,藝術創造需要毫無羈絆的自由,毫無忌憚的想象,這些珍貴的元素在幼兒時代就扼殺了,到成年後還可能拾回嗎?

兒童時期不應該畫成人畫,也畫不了成人畫,如同兒童愛看動畫片,看不懂成人電視劇一樣。

對兒童畫沒有正確認識,給美術考級留下縫隙,被商業謀利鑽了空子。兒童美術考級是用美育與中考為現實壓力,用成人理念扼殺童真、童趣的行為,應該禁止。

11歲之前的兒童生理心理尚不成熟,不適合學習素描水彩之類的成人繪畫,為什麼?素描需要理性參與,臉寬五個眼睛,臉長三個鼻子,這種比較與局部形體之間的比例極其複雜,既便在最簡單的石膏幾何體的塑造中也都如此;一幅素描要區分黑白灰三大層次,需要概括,分辨出灰的級差,在深入塑造時還需保持灰度比例,這些都需要在理性輔助下的感覺才能準確把控。

測試兒童對色彩的反應時會發現,將純色、灰色、含灰色色塊放在一起,由孩子們挑選自己喜歡的,他們選純色。給他們各種含灰色挑選,他們選色豔度高的,不選低的!

兒童的想象力是寶貴的

觀察兒童是否有繪畫天賦有三個方面:想象力、構成節奏和塑造能力。主要是啟發兒童的想象力,比如老師出題:大樹上有什麼?由著孩子想象,可以提示去動物園看到什麼?孩子若能將小鳥、猴子,甚至蟬蟲都畫上樹,並如家庭一般和諧相處,想象力與創造力就好;能將樹的枝幹與動物位置組織出節奏,那麼孩子的天賦相當高;畫得不準,只要不嚴重破壞節奏就不要當成錯誤;若對節奏有益,形“錯”了還是天賦,要大大褒獎。若啟發半天也不知畫什麼,腦中空白,告訴他畫鳥也不知將鳥畫在什麼位置,這樣的孩子不適合學畫。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測試,兩組不會走路的幼兒,一組教授爬臺階,一組不學,結果兩組幼兒幾乎同時學會爬臺階了,這樣九牛二虎之力的超前教育白費了。兒童的智力與能力許多與生理有關,不少本能到年齡自然就會,一些能力未到年齡是學不會的,違反規律超前教育常常無效,兒童白白吃苦,得不到收益。

為了中考,小學生學素描色彩是違反兒童成長規律的,幾乎是無效的。素描色彩初中生開始學比較有效。

兒童思維模式向成人化過渡會反映在繪畫中。兒童畫依靠想象自由塗抹,寫實素描是如實寫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天才小畫家“侷限”於兒童畫,告別幼童期,不適應用理性輔助感覺的“成人”化繪畫。

原始稚拙派在世界畫壇上佔據一席之地,那麼中國的學院派是否應該豐富一點,包容稚拙派於院內生存。

當下電腦動漫人材需求激增,動畫片、動漫插畫、動漫遊戲,濃郁童趣的吉祥物,兒童服裝、兒童玩具、兒童日用品。這些造型設計都需要藝術家保留住兒時的童真童趣。從高等院校招生時就應該為培養原始稚拙派設計人材留出適當名額!

院校是否應該調整考核標準,社會如何營造美育環境,一系列問題才提出,尚需深入討論時,大張旗鼓打著美育旗號開展少兒美術考級活動是極不恰當的,應該喊停才是!(本文作者系畫家、理論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北京服裝學院客座教授)

童真亟待保护童真亟待保护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