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絮語|育兒三思

总编絮语|育儿三思

文 王躍春

孩子是家庭中的中心,重心。孩子的事情,從來都是家庭中一等一的大事,中國尤甚。這當然應該,也無可厚非。但是如何做到恰到好處,卻真的是一門學問。尤其是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往往昏頭。

比如說,沒有人特別關注你的孩子,正像你也不會特別關注別人的孩子一樣。

女兒單位有一位平時與大家走得並不很近的同事生了孩子,她一發不可收地每天發送幾十張孩子的照片,連篇累牘,樂此不疲,甚至是孩子睡覺的姿勢也反覆發送。剛開始同事們還評說讚美幾句,到了後來,也只是發個表情,敷衍一下。有幾天這位同事生病,精力不支,同事們倍感輕鬆。誰承想,病癒後她居然一口氣發來了上百張照片,還抱歉地表示大家是不是等急了?同事們哭笑不得。

現而今狂曬孩子的照片似乎成了一種通病。實際上這種人糊塗,一般情況下絕不會有人特別關注你的孩子。

英國著名作家蘭姆在《伊利亞隨筆》中說:在我看來孩子真算不得什麼稀罕物,大街小巷到處都是。還有一種譯法說孩子像陰溝裡的耗子一樣,到處都是,沒什麼新鮮。有人更直言不諱:一個客人看著主人家的孩子而表示極大的興趣,確實需要優秀的表演才能。

這樣的觀點,乍聽起來有些絕對,但是細細想來確是常情。

再比如,溺愛是對孩子的最大戕害。

溺愛釀成悲劇的事例數不勝數。十幾年前,18歲的他考進了大學。報到那天,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發現宿舍裡沒有空調,於是四位長輩一致決定讓孩子每天打車走讀。四年中他很少住在宿舍。畢業了,孩子一會兒說考研,一會兒說要當作家評論家,總而言之,至今從未工作過。當家長的居然沒有一人當頭棒喝,還總揣著孩子會在某一方面終會大獲成功的妄想。在一次聚會時,四位長輩竟說出以我們的工資水平他一輩子不工作都沒有問題,我們能把他養到老。

還有一個發生在國外的故事。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跟著家長去逛百貨公司。在走到玩具店的時候,他騎上木馬說什麼也不再下來,家長好話說盡,孩子卻無動於衷。售貨員說我們公司有兒童心理學家,何不請他下來勸勸。心理學家問明瞭情況,便走到小孩兒身邊蹲下來對著他的耳邊輕聲說了一句話,瞬間這個孩子飛身下馬,問題馬上得到了解決。事後人們問這位心理學家,你到底說的什麼?他說:如果你不下來,我馬上敲碎你的頭!

這樣的聲音在溺愛的家長的嘴裡是永遠不會發出的。

奧地利著名心理分析學家阿德勒說過:“被寵大的孩子往往在青春期會遭到失敗。因為他發現自己已經不是被注意的中心了,認為生活欺騙了他。”被長期嬌寵的孩子稍稍長大後,“就會開始反抗各種拘束,有些孩子開始學抽菸用髒話罵人或深夜不歸,反抗父母。”

還比如,沒有必要過分放大誇大孩子的能力。

記得70年代末的時候我國搞了一個大學少年班,十二三歲的孩子由於超常聰明被提前破格錄取。幾十年過去了,有追蹤報道說這些當年的神童後來並沒有顯示出過於特殊的能力。神童是有的,但是由於畢竟是小概率事件,落到我們頭上的可能性真的微乎其微。

若干年前,一位朋友經常在我們面前誇耀他的孩子如何如何聰明,尤其在算術方面。他經常向我們報告孩子的神奇之處。有一天另一位朋友問這個“數學神童”:你是誰的孩子啊?想看看她是否知道自己爸爸媽媽的名字。孩子呆呆地想了想說:我是我爸爸的孩子。孩子的父親也面露尷尬。時至今日,這位被父親視做神童的孩子並沒有成為著名的數學家,不過她早已順利地嫁人,順利地生子並過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倒是真的。

于丹說過,她的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她問產科醫生孩子怎麼樣?醫生回答各項指標都一般化。于丹非常欣慰,她認為一般化應該是最好的狀態。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有多麼地突出。

梁實秋在評價這種現象時說:唯父母者,多數樂觀。孩子才能騎木馬,父母便幻想他將來指揮10萬貔貅之馬上雄姿。孩子偶然撥動算盤,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將來或能掌握財政大權,同時兼營投機買賣。這種樂觀往往形諸言語,成為炫耀,使旁觀者有說不出的感想。

錢永剛上初一那年,班主任把他叫到辦公室說看看你的成績單,像你這樣的家庭應該消滅四分,全是五分。吃晚飯的時候,錢永剛跟父親說起這件事,父親聽完一句話都沒說,呵呵一樂走了。期末考試,永剛每科都拿到了五分,他想這次一定會得到父親的表揚,誰知父親看後笑道:以前也不錯的。這就是一代科學家錢學森的教子方法。

总编絮语|育儿三思
总编絮语|育儿三思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