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的“浩”,博大也;陳皓的“皓”,光明也。相類的讀音,同樣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寄意,卻是兩段截然不同的人生。他們中,一個曾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是人民的英雄,革命的功臣;而另一個卻在毛澤東創建的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中信念動搖,在“湖口挽瀾”中扮演丑角,成為革命的叛徒,歷史的罪人。回顧歷史,敬畏英雄,明辨是非,我們必須認清,此陳皓非彼陳浩!以史鑑今,史海迴音,我們必須牢記,不忘初心,砥勵前行,才能方得始終!
1927年12月26日毛澤東親赴茶陵湖口圩,將企圖叛變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團團長陳皓拘押判處死刑,這就是建軍史上有名的“湖口肅反”。圖為《湖口挽瀾》油畫
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共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光輝意義的事件。近年來,一些中央、省市部門推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的系列電視劇、文章、展覽等作品,《熱血軍旗》《秋收起義》和井岡山博物館等都敘述了毛澤東於1927年12月26日親赴湖南省茶陵縣湖口圩,將企圖率工農革命軍第一團一營、三營和團部等主力向湘敵方鼎英叛變的團長陳皓拘押,挽救了年幼的工農革命軍的驚險歷程。這就是人民軍隊創建史上有名的第一次肅反,即“湖口肅反”。這次肅反,不僅為我黨革命保存了最初最主要的家底——一支經過北伐鬥爭、工農暴動等血與火考驗的極富戰鬥力的工農革命軍主力(大部分人員如羅榮桓、張宗遜、陳伯鈞、韓偉、譚家述、賴毅等,後來成為革命骨幹和開國元勳、將領),而且有力地證明了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才能確保人民軍隊的政治本色、正確方向,並走上勝利的革命道路。
此陳皓祁陽縣人,曾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後企圖叛變投敵被處死。圖為黃埔軍校時的陳皓
陳伯鈞在《毛主席率領我們上井岡山》中說:“新生的幼年紅軍所遭遇到的一場極端嚴重的危機被我們黨英明的領袖毛澤東同志挽救了。
然而,遺憾的是,在《熱血軍旗》《秋收起義》和井岡山博物館、秋收起義紀念館等作品和展覽中,都把陳皓寫成陳浩,這是不符歷史事實的,也是很不嚴肅的。
陳皓,字大明,湖南祁陽縣四歧鄉人,出生於1898年,黃埔一期學生。在他的<>中記載:他畢業於湖南第六中學,肄業於西江陸海軍講武堂,民國五年(1916)入地方聯合團,民國七年(1918)任靖國軍陸軍第三師獨立工兵營司務長。
茶陵縣湖口墟老園背王其生家。1927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這裡召開了工農革命軍連以上幹部會議,揭露陳皓叛變投敵的反革命活動並下令逮捕他
民國十二年 (1923),任大本營軍政部警衛團上尉附官。後參加北伐。1927年9月隨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參加秋收起義,時任國民政府警衛團第三營營長。三灣改編後,被任命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成為井岡山初期重要軍事負責人。
1927年11月中旬,蔣唐軍閥混戰,反動主力軍隊都拉走了,毛澤東為加緊“經營茶陵”,擴大革命成果,決定由團長陳皓、團政治部主任宛希先率團部和一營及特務連“二打茶陵城”。18日,工農革命軍攻佔茶陵城。由於毛澤東因腳疾沒有隨軍到茶陵,也由於沒有管理一縣的經驗,陳皓等人舊政權思想嚴重,從部隊派譚梓生擔任縣長,仍然坐堂審案,向商會派款派捐;部隊每天停留在“三操兩講兩點名”上,沒有下鄉發動群眾。群眾意見很大。
譚梓生,安徽人,曾跟隨毛澤東參加秋收起義,轉戰井岡山,1927年擔任茶陵縣縣長,人稱“草鞋縣長”。1930年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
毛澤東得悉後,指示:由部隊派人當縣長是不對的,不能按國民黨那一套搞,要成立工農兵政府,要保護商店,保護學校,保護郵局。於是,經民主推選,在11月28日,成立了井岡山根據地的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實現了局部地區的武裝割據。此政權一成立,就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十分恐慌。
12月25日,國民黨派吳尚的第八軍和地方武裝近20個連的兵力,圍攻茶陵。因敵我力量懸殊,工農革命軍被迫撤出茶陵城。宛希先與從桂東前來支援的工農革命軍三營營長張子清等主張從縣城東門,回師井岡山。而團長陳皓因經不起殘酷鬥爭和艱苦條件的考驗,認為跟著毛澤東留在井岡山“鑽山溝”,沒有革命前途,陰謀投敵叛變。陳皓等人事先撤掉了縣城東門的浮橋,並假稱將部隊撤往湘南發展、擴大隊伍後再回井岡山,命令部隊南進。
張子清桃江縣人,曾任紅四軍師長、紅五軍參謀長,井岡山時期是毛澤東最器重的軍事助手。1930年因病辭世
12月27日,當部隊行進到茶陵的南面湖口墟時,宛希先、張子清堅決要求回師井岡山,回到毛澤東身邊,不準部隊再往湘南,而陳皓等強令南行。正當千鈞一髮之際,12月25日從井岡山動身、26日夜宿茶陵城郊的毛澤東匆匆趕到,傳令部隊返回湖口宿營,並於當晚在湖口墟上王其生家裡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揭露陳皓叛變投敵的反革命活動,下令逮捕陳皓等人。三天後,陳皓等人在礱市被特別法庭判處死刑並執行。
民主革命時期,我黨我軍有一個名叫陳浩的曾參加過保衛湘贛蘇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著名老紅軍。他是茶陵縣堯水鄉山背村人。他原名陳秋苟, 1914年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少時歷盡磨難。1930年6月加入茶陵縣嚴堯區游擊隊,8月加入共青團。
宛希先,黃梅人。曾任紅一團政治部主任,井岡山時期是毛澤東堅定的支持者。1930年被極“左”分子槍殺
1932年6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堯水鄉少先隊隊長,嚴堯區獨立營班長,紅軍大學第四分校游擊隊班長,大庸軍分區政治指導員,大庸軍分區遊擊支隊一大隊政委,大庸縣獨立團政委,紅二軍團六師十六團總支書記兼政治部主任、政委,四師十團副政委兼政治處主任,關中軍分區獨立團政委,紅二軍團六師十七團政委。長征到達延安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並正式更名為陳浩,任抗日軍政大學三大隊一隊隊長,二支隊支隊長,第三分校參訓隊隊長、訓練部軍教科科長、一大隊大隊長、總隊長,一二○師三五八旅七一六團副政委,交水交城遊擊支隊支隊長。
此陳浩原名陳秋苟茶陵人,曾任紅十七團政委,解放後擔任過江西省軍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獨立第四旅政治部主任,晉冀魯豫補充第五旅政委。參加了沙家店戰役和成都戰役。新中國建立後,歷任西南軍區航空處政委,西南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武漢軍區空軍副政委,江西省軍區副政委。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他意志堅定,戰鬥英勇,不怕犧牲,屢次立功。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一名開國將軍。
陳浩與陳皓,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歷史人物,前者是忠誠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後者是中途變節的革命叛徒,真是一字之別、謬之千里,千萬不能混淆。真誠希望相關影視作品和展覽,立即據實糾正,以反映歷史真貌,維護歷史的嚴肅性,防止以訛傳訛。
來源/ 方誌株洲 文/ 周聰文
新聞熱線:28681062
閱讀更多 株洲發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