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中,國民黨軍隊為什麼不從營口撤退呢?原因有三方面

遼瀋戰役是國共雙方在解放戰爭時期的第一次戰略性大會戰,關乎著國共雙方的生死,也關乎著當時中國的前途命運。從軍事角度來看,當時國民黨軍隊在東北敗局已定,因為國民黨軍隊當時僅僅是佔據長春、瀋陽和錦州等幾個大型城市死守,處於戰略被動。據說國民黨內部很多將領都主張,趕緊從營口走海路撤軍,以免全軍覆沒。那麼為什麼國民黨軍隊沒能夠成功撤退呢?

遼瀋戰役中,國民黨軍隊為什麼不從營口撤退呢?原因有三方面

首先,蔣介石不想撤。遼瀋戰役初期,解放軍就集中兵力圍攻錦州,錦州對於東北的國軍意義重大,錦州一失則東北國軍成了甕中之鱉,關內和關外國軍的聯繫就會被切斷。當時蔣介石在葫蘆島組建了東進兵團,並讓瀋陽的廖耀湘組建西進兵團,夾擊正在圍攻錦州的解放軍。可是在塔山,東進兵團無法突破解放軍的阻援陣地,而西進兵團逡巡不前,解放軍攻佔了錦州。面對如此不力局勢,蔣介石不想放棄東北,他擔不起丟失東北的輿論壓力,認為國軍還有一戰之力,命令廖耀湘兵團奪回錦州,最終導致廖耀湘兵團在遼西地區被殲滅。

遼瀋戰役中,國民黨軍隊為什麼不從營口撤退呢?原因有三方面

其次,沒有命令撤。遼瀋戰役期間,國民黨內部很多將領都建議撤軍,包括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和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這兩個人都在等著撤軍的命令,可是最終沒有接到放棄東北的命令。沒有命令,要走當然可以,不過到時候誰來背不戰而逃丟失東北的罪名呢?韓復渠在抗戰時期放棄濟南被拖出去槍斃了,衛立煌和廖耀湘肯定不想步他的後塵,只能坐以待斃,眼睜睜看著被解放軍逐個吃掉。

遼瀋戰役中,國民黨軍隊為什麼不從營口撤退呢?原因有三方面

最後,營口撤軍不現實。當時在營口確實有國民黨一個師的兵力駐防,但是不能用現在的營口港運力衡量當時的營口港。據當時跟隨蔣介石到東北的杜聿明回憶說,營口市區與大海還有30多公里,如果國民黨這麼多兵力全都到營口撤軍,耗時費力不說,還有可能被解放軍包了餃子,古往今來背水撤退都是個高難度的行動,除了在港口組織撤退以外,還要在外圍有部隊阻擊,而被分配阻擊的部隊基本上就是要被拋棄的,以當時的國軍的戰力基本不可能完成這樣的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