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剛:嚮往桃李滿天下的收穫感

田刚:向往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感

點擊上方“數學英才”可以訂閱哦!

數學一直是北大的驕傲。田剛在未名湖畔開闢了一片小小的數學“特區”,四合院內蒼蒼古木掩映仿古的朱瞢碧瓦,靜待良鳳來儀。

“做數學到了一定階段,也會嚮往起桃李滿天下的收穫感。”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下簡稱“數學中心”)主任田剛院士近日在未來論壇深圳峰會上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

田刚:向往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感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

有意思的是,一批對數學有天賦、有興趣的年輕人恰在世紀之交進入北大學習,包括99級的許晨陽、劉若川,00級的惲之瑋、袁新意、張偉、朱歆文……他們後來均在世界頂級學術舞臺證明了自己,被外界評價為“北大數學黃金一代”。

在田剛看來,“北大數學黃金一代”的經驗是可以複製的,就數學大環境而言,現在的年輕人機會更好。所謂“墜落的奧數天才”付雲皓的經歷,更多是一種個人的選擇,不能簡單評價為北大培養的失敗。

2005年籌建數學中心這塊北大“特區”,就是田剛在如今不斷進步的數學大環境和不斷湧現的未來之星中,將“不干擾”數學家的原則制度化的嘗試。數學中心施行美式的終身教職制度,吸引了一批一流的數學家和博士生,鼓勵教學相長。其中包括上文提到的許晨陽和劉若川。

2017年,許晨陽宣佈前往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終身教授。田剛認為,一方面,國內以後會越來越習慣學術流動這個大趨勢,另一方面,提高軟環境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新老機制銜接的挑戰

現年59歲的田剛出生於南京,高中畢業後在不同的地方打過工,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儘管走進考場的田剛有些忐忑,但他順利夠上了第一志願南京大學物理系。隨後,數學滿分的他被老師強行“挖”去了數學系。

1984年,田剛在北大數學系碩士畢業後留校,帶著學校借的50美元,遠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深造。

1988年,田剛拿到哈佛大學數學系博士學位,先後在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紐約大學柯朗數學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等頂級機構有過任教經歷。

田刚:向往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感

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

“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世界一流的數學中心。”田剛將他在這些一流機構學習工作的經驗帶到了北京,其中就包括美國大學普遍施行的終身教職制度(tenure track)。青年人才從助理教授做起,引進6年後可以申請終身教職,且只有一次機會,若委員會不通過,就要離開。

“有一定的不穩定性,有一定的壓力,但我覺得真正對自己有信心的年輕人是不怕這個壓力的。所以我們還是相當成功地招收了一批優秀的年輕人。”田剛介紹道,數學中心最初的設計規模是18個教授位置,雖然如今教授部分只有6、7人,但包括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在內的正式成員已經有近30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經在數學中心拿到終身教職的7位學者,包括田剛、許晨陽、劉若川、劉小博、葛顥、周曉華、文再文,其中青年學者都是破格晉升的,即未滿6年提前申請評估。

“我覺得我們的終身教職制度實行得挺好,在本質上與美國那套沒有太大的差異。是在說有一定差異的話,就是我們這邊晉升的成功率高了一點。”田剛笑著說道。

從2014年起,北京大學數學學院也開始全面施行這種新體制。“老體制”下的教職工,無法再以按部就班的方式一步步晉升,而必須拿出一定的表現。

田剛坦言,這種新老體制的銜接在觀念和環境上給數學中心帶來了一些挑戰:“中心是一個新體制單位,但它作為北京大學的一個實體中心的話,北大里頭還有老體制。怎麼能和已有的數學學院協調好,公平競爭,共同為北大數學學科發揮作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除了6年的“大考”,奉行“不打擾”原則的數學中心盡力營造安靜的學術環境。學者一般只需在年底提交一次行政上的小結,總結自己過去一年的授課情況、論文發表與研究計劃。“一般也就一兩頁紙的事,”田剛說道。“而且有時候一年沒發文章也不是什麼問題。”

與“頂尖”的差距

許晨陽是數學中心第一位晉升終身教職的青年人才,也是數學中心在2017年最大的話題人物。

“如果沒有這個數學中心,我也許不會回來這麼快。”許晨陽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田刚:向往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感

許晨陽在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

2017年,許晨陽宣佈將在2018年秋季全職加入麻省理工學院。“想趁這個機會去世界頂尖的地方看一看。”他當時告訴澎湃新聞。“現在去了也不代表我將來就不回。”

田剛也說道:“這對北大來說確實是一個損失,但是,我必須說明他現在是先去看看,以後還是有可能回到北大。”

他認為看待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開放的眼光。一方面,許晨陽回國後做出了優異的成績,得到了世界頂尖大學的位置,這本身對數學中心的學術環境是一種肯定。

另一方面,頂尖人才在國際上的學術交流流動是很自然的。“我們之所以現在感覺的到,是因為我們經歷得少,對吧?我相信繼續良好地發展下去,到了一定程度,這樣的情況會更多出現,”田剛說道。“那我們自己怎麼辦?我覺得我們自己應該建設更好的環境,使更多的人覺得在這發展比在別的地方發展好。這樣子我們就才能真正留住人。”

許晨陽從北大到MIT的流動,充分說明北大與MIT的距離雖不是完全的,但也是客觀存在的。“MIT這樣一個頂尖的地方,作為一個年輕人想去看一看,我覺得是非常自然的。”同樣曾在MIT任教過的田剛說道。

他認為,MIT所謂的“頂尖”,主要體現在學術交流和發展機會方面。數學中心自籌建以來就把國際交流作為重點工作,北京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從世界範圍來看,歷史因素和地理位置依然造成了困難。

“我在普林斯頓和MIT也帶了很多學生。我到北大仍然可以帶很多學生,但我帶好的非華裔學生的機會就少得多得多,而且短期內是無法彌補的。”田剛以親身體驗說明道。

MIT吸引了全世界最好的年輕學者、博士後、博士生,而這種群星聚集,本身又構成了一種最強的吸引力。

“黃金一代”的經驗可以複製

事實上,許晨陽前往MIT,會遇到老朋友惲之瑋和張偉。惲、張二人同樣在2017年走上了紅地毯,因代數幾何和數論方面的成果獲頒數學新視野獎。

這北大數學的黃金一代,在波士頓再次出現交點,正如此前在高中奧數集訓營、在北大老舊的第四教學樓、在普林斯頓的圖書館那樣。哥倫比亞、猶他、伯克利、麻省理工、哈佛……從北京到北美,從西海岸到東海岸,他們每個人都來來去去,年輕的腳步從未長久駐留。但每一次相遇,彼此攜帶的數學碎片都能拼接出新的密碼。

田刚:向往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感

惲之瑋和張偉在數學新視野獎頒獎典禮上 新華社 圖

田剛回憶道:“張偉、惲之瑋、許晨陽、劉若川、朱歆文他們還沒上大學的時候就在冬令營裡認識了。他們相互之間很早就開始切磋數學。對數學的興趣始終不減。”

這和北大數學學院一直鼓勵學生自己開展學術活動不無關係,即使在條件不是太好的情況下,學院也儘量提供好的教室和機會。“他們很多都是自學的,幾個人辦一個討論班就把一本書讀完了。”

另一方面,田剛提到,北大有重視教學的傳統,即使院士老先生也堅持上課,帶本科生科研。“比如姜伯駒先生曾是惲之瑋的本科科研指導老師,惲之瑋和朱歆文曾參加我的大學生研討班,那時候我就知道他倆很好。當時他倆二年級,其他學生都是三、四年級。”跟隨老師的

研討班和科研課題,幫助他們從早期就慢慢建立了研究經驗、拓寬數學的視野。

最後,田剛認為在大環境上,國家從本世紀以來給數學基礎研究提供了很多資源。他從1998年開辦的特別數學講座,就是為了提高了學術交流水平,給年輕人提供更多的機會,“學生接觸數學的機會多了很多,瞭解數學研究的最新動向,這對他們感受數學之美也很有幫助。”

田刚:向往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感

第一期北大特別數學講座開幕式

憑藉這些經驗,田剛認為下一個黃金一代完全是可以預期的。北大之前辦過基礎數學拔尖人才班,從今年開始又實行英才計劃,從高二學生中發掘好苗子。“第一個要求是他們在數學上確實有天賦,另外我們還希望他們對數學有濃厚興趣,沒有興趣就不能堅持。”

就數學中心而言,鼓勵新引進的老師帶本科生,田剛認為他們多跟北大學生接觸,教學相長,不僅有助於人才培養,也有益於自己科研。

“所以我覺得現在年輕學生的機會其實是很多的。當然不是說今年、明年就能出,但應該是能出更多的人才。”

要讓他看到什麼是好的數學

“興趣”和“視野”是田剛談論數學時的關鍵詞。在評價所謂“墜落的奧數天才”付雲皓時,他同樣抓住了這兩個字眼,而非外界著眼的“奧數”。

付雲皓,1985年出生於北京,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2002、2003年連續兩屆滿分金牌得主,2003年保送北大數學學院,隨後因物理掛科而肄業。

田刚:向往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感

連續兩屆國際奧數滿分金牌得主付雲皓

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讓付雲皓重新回到輿論中。他現在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教授數學競賽。

文章多次暗示付雲皓對奧數模式的“流連忘返”、難以轉型進入高等數學,並提及惲之瑋和許晨陽作為對比。惲之瑋在高二時成為IMO滿分金牌得主,沒有等到高三再次為校出戰而直接進入北大;許晨陽憑藉奧賽保送北大,但沒有進入國家隊。

“我認識的一些優秀數學競賽參加者,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在某個時間節點上,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認識到了數學競賽的這種侷限性,而選擇了擴大自己的能力範圍,為後來成長為傑出數學家奠定了關鍵的一步。”文章引用了許晨陽的一段話。

田剛稱他沒有仔細地讀過這篇文章,但看過一些外界的評論。“過去也有人這麼指責過北大,經常會有這樣的評論,他說你看這個人是奧數金牌,最後沒有成為一個數學家,那就好像要麼你沒教育好,要麼這個人本身就有問題,就是個失敗。”

田刚:向往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感

數學中心內的“懷寧園”

田剛認為“奧數本身沒什麼”,它不完整,只是整個數學教育中的一部分,對發現有天賦的年輕人來說發揮了一定作用:“一個奧數金牌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數學家,很大一部分優秀的數學家也沒有接觸過奧數。”

對於付雲皓這個個例而言,“他早期對數學有興趣,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興趣就變了,沒有進一步發展成為數學家,這個我覺得沒有關係。他去做別的事,可能在外人看來不成功,他自己覺得好,自己感興趣做,我覺得就可以了,”田剛說道。“所以持續建設好環境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而不應該去管某一個人。”

那麼,什麼才算是好環境呢?“個人素質很好的,你要給他提供機會,老師要投入,學校要有足夠的安排,他沒有機會,他看不到什麼是好的數學,他的發展就會受限。”

不過,田剛也說道,進入北大的年輕人,其實都是很優秀的。“北大給的機會是均等的。”

(澎湃新聞 虞涵棋)

數學英才

中學生英才計劃

推送數學微慕課和學習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