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家鄭伯奇出生

歷史上的今天——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家鄭伯奇出生

1895年——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家,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的鄭伯奇出生

鄭伯奇(1895.6.11一1979.1.25)原名鄭隆謹,字伯奇。陝西長安人。1910年參加同盟會和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本先後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帝國大學。1920年在《少年中國》1卷9期發表第一首詩作《別後》。次年加入創造社。1926年畢業回國,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黃埔軍校政治教官。解放後,歷任西北大學教授、西北文聯副主席、作協西安分會副主席,並寫作評論和回憶錄。其中回憶創造社的文章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後結集為《憶創造社及其他》。

歷史上的今天——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家鄭伯奇出生

。幼年家貧,小學畢業後考入陝西省會農業學堂;15歲加入同盟會,16歲參加辛亥革命。其後以公費入南京民國大學政治專修科,後轉上海震旦大學初級預備班讀書。1917年去日本,先後就學於第一高等學校(東京)留學生預備班、第三高等學校(京都)、京都帝國大學。1921年在日本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田漢發起成立創造社。1926年回國,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並在黃埔軍官學校任政治教官兼入伍生部政治教官。1927年在上海從事革命文藝工作。1929年,與夏衍、阿英、沈西苓、馮乃超等發起成立上海藝術劇社,並任社長。1930年2月,當選為左翼作家聯盟常務理事,同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1932年,任職於良友圖書公司,並與夏衍、阿英一起進明星影片公司,任顧問和編劇,與阿英等合作或改編《鹽潮》(1933)、《泰山鴻毛》(1933)、《時代的兒女》(1933)、《華山豔史》(1934)、《到西北去》(1934)、《女兒經》(1934)等電影劇本。其間,用鄭君平、鄭平子、席耐芳等筆名,在上海《晨報》的《每日電影》副刊、《藝術》月刊、《戲劇時代》月刊、《沙崙》月刊等刊物上,發表《中國戲劇運動的進路》、《戲文學的通俗化問題》等戲劇、電影批評與理論文章;與黃子布(夏衍)合作翻譯蘇聯V.I.普多夫金的《電影腳本論》和《電影導演論》,單獨翻譯狄莫辛柯的《電影結構論》等理論著作,主編《電影畫報》等刊物。30年代撰寫的部分文章,收入《戲劇論文集》(1930)、《兩棲集》(1937)中。除戲劇、電影理論的研究寫作外,他還積極進行戲劇實踐。1933年戲劇協社在上海上演蘇聯劇本《怒吼吧,中國!》,與黃子布、孫師毅、沈西苓任導演;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又與夏衍、張庚、孫師毅等人創作整理三幕劇《保衛盧溝橋》,8月7日在上海公演,激起強烈反響。抗日戰爭時期,曾在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1943年冬回西安,1944年起任教於陝西省師範專科學校,1945年曾主編《秦風日報、工商日報聯合版》的副刊《每週文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西北大學教授;1950年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委員、西北文聯副主席。1951~1952年創作秦腔劇本《血訓圖》和《史惠貞勸夫》,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副主席等。他還創作有小說劇本集《抗爭》、《軌道》、《哈爾濱的暗影》,短篇小說集《打火機》,散文集《參差集》,回憶錄《創造社及其他》等文學作品;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

歷史上的今天——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家鄭伯奇出生

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者,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

歷史上的今天——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家鄭伯奇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