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重慶設計10餘座跨江大橋

他為重慶設計10餘座跨江大橋

他為重慶設計10餘座跨江大橋

人物名片

鄧文中(Man-Chung Tang),美籍華人,1938年出生在廣東肇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國際著名橋樑大師,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先後主持和參與了百餘座大型橋樑的設計、施工或監管工作,作品遍佈歐洲、美洲、非洲、亞洲、澳洲等地,被業界稱為“鄧氏橋樑永不日落”。美國權威期刊《工程新聞報道》1999年評出過去125年對工程界最有特殊貢獻的125位人物,鄧文中名列其中。

長期在美國工作的鄧文中有個“中國夢”,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國造橋。這個夢想在他65歲設計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的時候得以實現。

如今,鄧文中一年有10個月左右時間待在國內設計橋樑、監督橋樑建造,每年參與設計的橋樑大約有30座。

為了追逐自己的“中國夢”,鄧文中花了畢生的時間。

早在上世紀70年代,鄧文中就組織旅美華裔工程師來華演講、交流。但受當時的政策限制,外國人不能參與中國橋樑設計。無奈之下,他只好以顧問等方式輾轉上海、廣州、北京等地“曲線救國”。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鄧文中終於擁有了在中國開公司的機會。1994年,他在重慶創立了達士(DRC)工程事務所,後與林同棪國際集團合併,並更名為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這是鄧文中在中國圓橋樑設計夢的大本營,而他的中國造橋夢在重慶啟航。

繪製上萬張草圖

為重慶“量身訂做”菜園壩長江大橋

1994年,當鄧文中計劃在中國成立公司時,他想到的第一個地方就是重慶。

他為啥如此青睞重慶?

“我1986年第一次來到重慶時,這裡獨特的地形就給我留下很深印象。我喜歡它有山有水,窈窕而又秀氣。這是一個非常適合建設橋樑的城市。”鄧文中說,當時的重慶主城,只有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和重慶長江大橋兩座橋樑,應該有很多修橋的機會。

鄧文中說,他將林同棪中國公司總部放在重慶的另一個原因,是重慶人熱情耿直,有開放精神。

不過,即便在重慶設立了公司,鄧文中的造橋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

1994年至2003年,鄧文中在重慶的主要工作仍是作為設計顧問參與橋樑建設,為業主提建議,幫助解決問題。即便如此,他仍爭取每一個參與機會,哪怕做的是“虧本生意”。

精明的鄧文中想到,既然單兵作戰難以突破,為什麼不能與重慶本土設計單位合作,強強聯合實現互利共贏呢?

2003年1月,林同棪國際公司與重慶交通科研所(現為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攜手,成功拿下菜園壩長江大橋設計項目,鄧文中擔任項目技術總監,親自擬定大橋主橋方案。這是鄧文中真正意義上主持中國的橋樑設計工作。

為設計菜園壩長江大橋,往常在重慶最多隻待1個月的鄧文中,那年卻待了10個月。年近七旬的他多次查閱重慶的地方誌等書籍,希望為重慶打造一座與人文、地貌相融合的橋樑。

鄧文中說,菜園壩長江大橋的“公軌兩用鋼箱提籃拱”橋型屬於世界首創,是為重慶特有的兩江環抱、群山相擁的地貌“量身訂做”。因為橋型一旦“臃腫”,就會出現“只見一座大橋而不見一座城”的尷尬。為設計這座大橋,他繪製了上萬張草圖,終於選擇“公軌兩用鋼箱提籃拱”作為大橋橋型。

繼菜園壩長江大橋之後,鄧文中先後主持設計了重慶石板坡大橋複線橋、天津大沽橋、瀋陽三好橋、福建臺江大橋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創新精神的橋樑。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鄧文中也作為全過程諮詢專家參與其中。

儘管作品多次打破世界紀錄,但鄧文中卻說:“我們不有意創造世界紀錄,但絕不懼怕世界紀錄。”他在重慶設計或者參與設計的許多橋樑,都是為了解決工程出現的問題而創造的世界第一。

比如石板坡大橋複線橋,與老石板坡長江大橋主樑淨距僅5米。既要滿足新橋的其他橋墩都必須與舊橋的橋墩位置對應的要求,又要滿足現行規範通航要求,唯有把兩個主跨之間的P6深水基礎橋墩去掉。如此一來,複線橋的主跨就變成330米。

“如果到美國購買輕質混凝土骨料修建石板坡複線橋主跨,價格昂貴。”鄧文中說,他果斷決定不用輕質混凝土,而採用鋼箱梁和普通混凝土的混合結構。也正因此,世界最大跨度的橋樑——330米跨度的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混結構橋樑。

紮根重慶20多年,鄧文中為重慶主持設計了10餘座跨江大橋。已經投用的包括菜園壩長江大橋、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嘉悅大橋、“兩江大橋”(東水門大橋、千廝門大橋)。正在建設或者著手設計的跨江大橋包括水土大橋、禮嘉大橋、紅巖村大橋等8座。

因為鄧文中對重慶橋樑建設的重要貢獻,他2008年被重慶市政府授予重慶市榮譽市民稱號。

 採用天梭造型

千廝門嘉陵江大橋成“網紅”

讓人想不到的是,蜚聲國際的橋樑大師,入行時卻是誤打誤撞。

“我不是像別人一樣從小喜歡橋樑建築,是偶然機會才接觸到橋樑的。”鄧文中說,他去德國學習時遇到了兩位頂尖的鋼橋樑教授葛裡浦(Kurt Kloeppel)和艾斯凌鉻(Maria Esslinger)。“那時鋼結構的最高境界就是橋樑,修了幾科鋼結構、懸索橋、正交異性板鋼橋面等課程後,我便對橋樑產生了興趣,喜歡上橋樑設計。”

鄧文中喜歡做自己能看得見的東西,因為看得見,就能夠發現不足的地方,下一次做的時候就可以改良。

正因為對作品精益求精,他的不少作品成為當地的城市名片。在重慶,他參與設計的千廝門嘉陵江大橋、菜園壩大橋引橋蘇家壩立交等早已成為遊客眼中的“網紅”。

“‘網紅’只是流行趨勢,我們要造的是百年精品。”鄧文中認為,一座成功的橋樑要滿足“安全、實用、經濟、美觀”的要求,造橋要務實、創新,但不能魯莽地前進,必須在創新中兼顧穩重的成分。

在鄧文中看來,創新並不是一味地創造新的世界紀錄。隨著時代發展,世界紀錄已很容易被打破。把橋樑造得漂亮、質量好才是有意義的事,一座漂亮的橋永遠都會被人欣賞。

以千廝門嘉陵江大橋為例,這座橋樑採用了天梭造型,是鄧文中研究了很久的橋塔形狀。

鄧文中透露,中國的跨江橋樑比較寬,六車道、八車道甚至更寬。如果千廝門大橋按照較寬的橋樑來做,就會顯得“太肥太胖”,達不到優美流線型的效果。

“也是機緣巧合,重慶要建的千廝門大橋、東水門大橋,規劃只有四車道。這給了建設‘天梭’橋塔一個機會。”鄧文中開心地說。

他認為,“天梭”橋塔形狀很中國化,並且時尚,有國際範。東水門大橋和千廝門大橋採用這種流線型橋塔,顯得色彩雅緻、線條柔美,非常別緻,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視線的阻擋,將橋樑整體融入重慶山水之中,可以展現重慶的“山水城橋”之美。

大師造橋數十年,自己最喜歡的是哪座?鄧文中笑稱,他花心血完成的橋樑就像是自家孩子,各有各的特點。“自家孩子愛歸愛,但不會個個滿意;完成每座橋以後,也會做出檢討,發現缺點。”

談及與橋相伴的經歷,鄧文中說:“修橋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有人願意花錢來滿足嗜好,我不用花錢就能滿足愛好很划算,這也是我幾十年來樂此不疲的原因。”

從來沒有想過退休

希望能設計多少橋樑就設計多少

今年80歲的鄧文中滿頭銀髮,卻又精神矍鑠。回首八旬人生,他認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大約10年一個轉折:

1938至1949年,他的第一個10年在中國大陸度過。11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度過人生的第二個10年。到了1959年,他前往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1968年,30歲的鄧文中再度轉赴美國從事工程設計。1978年,在紐約創辦自己的DRC工程公司……他的人生軌跡,就像他設計的一座座大橋,畫著簡潔而又壯觀的圓弧。

因為家境原因,鄧文中在香港讀完中學後選擇了學費相對便宜的職業學校灣仔工業學校。這個學校的學生畢業後大多做鐵匠和木匠。但鄧文中的大學夢沒有泯滅,在灣仔工業學校就讀期間,他每天早上5點起床,自學所有高中課程,1955年以同等學歷考入珠海學院。1959年,鄧文中在獲得珠海學院土木工程學位後赴德進修,開始了伴他一生的橋樑設計。

正是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使得鄧文中樂意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生。2007年,他設立“鄧文中獎學金”,旨在幫助家境貧困、品學兼優的大學新生圓大學夢。每年高考後,他總會抽出時間面試獎學金候選人。從2007年至2017年,有300餘名學子獲得“鄧文中獎學金”。

鄧文中不僅愛資助年輕人,他的心態也非常年輕。爬山是他的一大愛好。如果在重慶,即便是40℃高溫,鄧文中也會堅持在戶外散步。他說,心態、運動是他的不老秘訣。

“我不打麻將,不玩高爾夫,設計就是我最大的興趣,也是我保持年輕的秘訣。”鄧文中說,他從來沒有想過退休。因為人一旦退休,就彷彿沒了目標,沒了精氣神。

鄧文中開玩笑說,自己的曾祖父活了60多歲,祖父活了80歲,爸爸活了100歲,生命的最後一天都在工作。按照這個趨勢,他有希望活到120歲。“在橋樑設計這條路上,我將永不停歇,能設計多少橋樑就設計多少。”

院士寄語>>>

鄧文中談創新

 提出問題就是創新的開始

問:什麼是創新?您眼中的創新是個什麼過程?

答:創新包括了發明、改良、組合、增值和獎勵五部分。其中發明是創造,改良是讓產品更好、更好用,組合就是把現有的東西組合為新的東西,iPhone就是如此。發明、改良、組合就是創新的定義。增值很重要,因為創新一定要增加價值,它是創新的標準。獎勵則是創新的動力。

牛頓小時候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很奇怪為什麼蘋果往地下掉,而不是往天上飛?為什麼會砸到自己,而不會砸到別人?正是這個問為什麼的過程,讓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提出問題就是創新的開始。為了讓這個問題簡單易懂,我將創新的過程簡化為探尋3個問題答案的過程:“為什麼,為什麼不,假如……又如何?”其中,“為什麼”是向習慣挑戰。比如一個東西做了20年,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有勇氣去想這個原因,甚至去顛覆以前做的。“為什麼不”,是讓你的新理念有機會去實踐,提出方法解決。“假如又如何”,是指有了新的理念,就要去搞清楚它對不對、能不能,具不具備可行性。

中國家庭教育有個誤區:太聽話

問:對於青少年創新,您有什麼建議?

答:中國在家庭教育上有個誤區——太聽話。在家裡聽爸媽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工作時聽老闆的話,看書時聽書本上所說的話……一旦在家庭或者機構處於聽話的狀況,整個人就會難以跳出現有狀況,不敢質疑為什麼,不敢打破現有規則,就會變得沒有朝氣。

中國人的另一個缺點是“差不多”習慣。假如事情都是差不多的話,工作中就會缺乏“工匠精神”,就做不出精細的東西,就不能發展核心科技。

對於創新,我提四點建議:一是停止教孩子和下屬聽話,要教他們明白道理,鼓勵他們問問題;二是要改掉“差不多”的習慣,做事情必須求精;三是“質”和“量”並重,讓產品精益求精;四是提供和鼓勵公平競爭,為創新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

 創新有3個先決條件:能力、勇氣、機會

問:企業和個人創新需要注意什麼?

答:幾千年來,自從我們開始穿衣服,衣服破了就補,補不了就丟。但是現在為什麼破褲子越來越值錢?破褲子賣出了更貴的價格,就說明了創新的價值。

創新有3個先決條件:能力、勇氣、機會。其中,機會指的是創新應用的機會,如果你發明的東西沒有機會應用,就無法實現價值。現在年輕人時常抱怨沒有機會,我從不這麼認為。機會其實有兩種,一是自己創造的機會,二是從社會獲得的機會。如果人家不給你機會,你可以自己創造機會。我自己也在以實際行動,不斷為自己創造機會。

 為重慶設計的橋樑 亮點紛呈

菜園壩長江大橋:“Y”型混凝土鋼構與提籃式鋼箱系杆拱和鋼桁梁組成,主跨420米,“公路輕軌”兩用橋跨度居世界同類橋樑之首。

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全世界第一座“姊妹橋”,主跨長約330米,世界上最大的鋼混結構橋樑。

兩江大橋(東水門大橋、千廝門大橋):處於城市核心區的雙子橋,其設計建造創下多項世界紀錄:同類橋型跨徑世界第一;索梁錨固形式為世界首創;拉索為139根平行鋼絞線,拉索噸位創世界之最;主塔採用空間曲面構造形式,外輪廓為天梭造型,具有獨創景觀效果。

嘉悅大橋:設計中有兩點屬於我市首創:橋型為“Y”型矮塔斜拉橋,主橋有兩個巨型“彈弓”橋柱;車輛與行人上下分流,下端兩側設計“觀光長廊”。

紅巖村大橋:主城首座公軌兩用高低塔斜拉橋,主橋長度約為732.8米,主跨達375米;兩座橋塔“一高一低”,高塔高度為202米,低塔高度為150.75米;大橋的P3塔是重慶城區最高的橋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