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庫裡,永遠都先人一步!

總決賽G1,勇士加時賽124-114戰勝騎士,拿下開門紅。庫裡全場29分9助攻,三分球11中5,並有4記是大號三分。

斯蒂芬庫裡,永遠都先人一步!

但庫裡第四節將比賽拖入加時,靠的卻是兩記突破連拿5分。整場比賽,他在三秒區6中4,延續了西決良好的突破狀態。

西部決賽裡,庫裡的三分球被限制到只有36%的命中率,頭兩場比賽,庫裡出手了13次三分,卻只中了2個,讓人大跌眼鏡。但是,庫裡依舊以57%的真實命中率,場均拿下25分6.6籃板5.7助攻。

三分被限制到這種程度,還能保持如此高的效率,靠的便是高效的突破錶現。

7場比賽下來,庫裡場均突破11.6次,排名兩隊所有球員第二,僅次於哈登。而他61.7%的突破命中率則居兩隊之首。作為對比,哈登和詹姆斯在分區決賽的突破命中率都低於55%。

但是,人們還是不滿意。三分命中率低於40%的庫裡還是庫裡嗎?而在過去的兩個賽季,庫裡的三分命中率分別為42.3%、41.1%,遠不如73勝賽季的45.4%。坊間關於庫裡巔峰已過的言論也甚囂塵上。哪怕庫裡本賽季常規賽真實命中率67.5%,還高過73勝賽季。但是,人們還是雞蛋裡挑骨頭地認為,沒有logo遠射三分和不講理幹拔三分的庫裡已經走下神壇了。

問題是,現在的NBA,已經不是兩三年前的NBA了。

2015年,公牛還排出諾阿+加索爾這樣的古典內線組合,有黑白雙熊組合的灰熊依舊是西部的看門大爺。總決賽騎士能將勇士一度拖到1-2,就是因為特里斯坦+莫茲科夫的雙高組合不斷衝擊前場籃板,把比賽拖入陣地戰的泥潭。

大中鋒那會已不是主流,但依舊是很多中上游球隊依仗的力量。

再往12-14年間翻錄像,你會發現庫裡時不時就利用擋拆獲得幹拔三分機會,此時對手沉重的中鋒甚至還無法邁出三秒區。

但到了2017年,一個掩護就獲得大空位幹拔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斯蒂芬庫裡,永遠都先人一步!

為了壓縮庫裡的投籃空間,越來越多的球隊把三號位推上內線,寧願讓庫裡過也不放投。

今年西部決賽,火箭把所有拖速度的球員都按在板凳上,五小陣容裡的中鋒甚至是198cm的塔克。庫裡每次利用掩護,面對的都是換防過來的側翼,速度完全跟得上他的腳步。而那些沒有這種鴕鳥式的長人球隊,則會像泰隆·盧一樣,放任杜蘭特砍40分也要包夾庫裡。這種瘋狂的針對不會因為杜蘭特的到來而有所放鬆,反而變本加厲。

這就是巨星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邁過的坎。巨星之所以是巨星,是因為他們有獨一無二的武器。但人們總會研究並針對你。這時候,你就必須要開發出新武器,才能破解對手細緻入骨髓的防守。

而庫裡總是在悄無聲息中完成蛻變。

說回庫裡本賽季常規賽67.5%的真實命中率。他是如何在三分命中率下降的情況依舊提升效率的?

翻一下數據就很容易找到答案。本賽季庫裡場均出手2.54次中投,命中率是恐怖的60%,此外,他場均命中5.5次罰球,排名聯盟第12位。不給我在三分線外得分?我在三分線裡依舊可以打死你。

對庫裡而言,這已經不是職業生涯第一次蛻變了。瞭解庫裡的人都知道,他從大學乃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習慣比別人多想一步。

庫裡說他大三時就開始學著打組織後衛,努力變得更聰明、更強壯。而在此之前,他打的是二號位的位置。

庫裡的判斷是正確的,NBA的1-3號位正在不斷朝著高大化方向發展。他6尺3的身高,在NBA打二號位不會有任何優勢。

但在NBA這個困難如荊棘密佈的叢林世界,庫裡的難題不是下移一個位置就一勞永逸地解決的。2013年季後賽,馬刺用丹尼·格林、倫納德對他進行貼身防守,放突不放投。但彼時的庫裡在三秒區裡只能說不溫不火。

於是在那個休賽期,庫裡開始增重、進行力量訓練,練習在各種干擾的情況下運球、投籃。下個賽季出現的時候,庫裡壯了一圈,肌肉線條也更明顯。他的籃下命中率,也從58.3%漲到62.5%,此後最高峰是15-16賽季的69.6%,出手次數也從最低的1.2漲到4.6次。

斯蒂芬庫裡,永遠都先人一步!

回想起庫裡剛進大學時骨瘦如柴的樣子,你會驚歎於他現在的變化。那時候主打二號位的他,現在已經練出優秀的籃下終結能力,以及讓艾弗森都佩服的運球技巧。庫裡現在哪怕三分球被限制到10%,也有辦法拿到25分。

庫裡連打上NCAA都那樣艱難。為了在籃球世界裡生存,他總要比別人想得更多更遠。凡人的聰明,是在生存的壓力中磨礪出來的。

庫裡那NBA的老爸,也對他的籃球生涯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高二的時候,戴爾·庫裡就要求他改變投籃姿勢:“你的投籃是從腰部出手的。到了NCAA和NBA,你不可能通過這種動作出手。”戴爾退役以後,還跑到庫裡的高中任職,繼續指導兒子。這是庫裡作為星二代的獨特優勢。

庫裡能夠從一個非名校的學生成長為超級巨星,一方面當然是他獨一無二的靈氣。奧巴馬說庫裡是他見過的最好的射手。庫裡大學時的教練說,庫裡眼中有快速反應的肌肉,能夠看到還未發生的事,同時手腳也快速做出反應。所以庫裡總能領先一步。籃球更像是精神層面的比賽,而非肌肉。

另一方面,庫裡對於環境的變化,自身的特性都有非常準確的判斷,並願意不斷調整自己,而不是故步自封。

剛進NBA的時候,蒙塔公開表示不想跟庫裡打球。於是庫裡主動為蒙塔做嫁衣,幹著組織和無球的活,把持球衝鋒的事讓給蒙塔。有點喜劇的是,不想跟庫裡一起打球的蒙塔,正是在跟庫裡打球的那年迎來了職業生涯的巔峰,場均25.5分創下職業生涯新高。

科爾到來的那個賽季,庫裡開始減少球權,在無球端解放自己。勇士進攻也多點開花、滿盤皆活,從傳球倒數第一的球隊成長為場均助攻27次的強隊。

2017年杜蘭特加盟勇士,庫裡又開始減少超遠三分強投,並把攻堅的重任交給杜蘭特。兩人成了琴瑟和絃的雙核:庫裡負責發動進攻,杜蘭特則在局面打不開的時候攻堅。勇士也在那個賽季以16-1的季後賽戰績輕鬆奪冠。

而在2012年大傷之後,庫裡開始改變打法,比如運球提高重心,用臀部而非膝蓋發力,減輕對腳關節的壓力。原本被成為玻璃人的庫裡,在此後5年只缺席了8場常規賽。

……

世界一直把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庫裡神奇的三分,卻忽略了庫裡是一個多麼聰明而有遠見的球員。他每次面臨岔路都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所以,當他在14年遇到了合適的體系之後,便一鳴驚人地拿下了MVP,從13年的西部半決賽,一躍就到了總冠軍的級別。沒有大多數巨星需要經歷的在分區決賽和總決賽折戟的磨礪。

畢竟,他那麼聰明,並不需要那麼長的適應期。只要遇到合適的體系和隊友,就可以爆發出最大的能量,彷彿可以跟任何隊友發生化學反應。

只是,他總是想先一步,過渡地又那麼順暢,那麼悄無聲息,以至於他已經經歷過4任教練,跟蒙塔、克萊、李、杜蘭特等不同風格、層次的明星都打過球,又合作地那麼珠聯璧合,人們卻還停留在他只會投三分,無法在勇士以外的體系證明自己的成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