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邛崍市舉行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成果展

中國經濟新聞網成都訊:(張麗)6月8日,由中共邛崍市委宣傳部、中共邛崍市委組織部主辦,邛崍市文旅局、邛崍市南寶山鎮人民政府承辦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首屆南寶山羌族集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邛崍市南寶山鎮木梯村舉行。

成都邛崍市舉行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成果展

展現非遺文化魅力,集聚區羌文化亮眼

據瞭解,設立“文化遺產日”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一項重要舉措。2006年,國務院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遺產日”,自2017年起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成都邛崍市舉行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成果展

此次活動分為羌族傳統藝術展演、非遺活態展示、非遺項目產品展示三個部分。以羌族民俗節慶禮儀與歌舞表演、非遺保護成果展示相結合的形式展示羌文化的獨特魅力。據悉,此次活動得到阿壩州汶川縣的大力支持,來自南寶山鎮木梯村、直臺村和汶川縣的共計300餘名羌族群眾、演員參加了此次活動。

早上10:10,羌族女子群舞《娜西稞稞》拉開了活動序幕,與此同時,身著民族盛裝的羌族同胞為來賓獻上了炙熱的羌紅,並與來賓朋友們共飲咂酒,掀起了活動的高潮。羊皮鼓舞、羌族服飾展、肩鈴舞、羌族山歌等豐富多彩的羌族原生態文化藝術表演讓人目不暇接,以動靜結合的方式,讓現場的觀眾真切感受到了羌文化的時空穿梭。

隨後,來自汶川和南寶山鎮的羌族嗩吶、羌繡製作、口弦製作、羊皮鼓製作、釋比、羌笛等非遺傳承人進行了非遺項目活態展示。與此同時,木梯村村委會二樓羌文化展廳內,展出了本地羌族群眾製作的羌繡、羌笛、羊皮鼓等羌族文化產品,以及成都爾瑪民俗博物館的陶器、瓷器、羌繡、雜件等羌文化文物展示,讓賓客們欣賞到了眾多原生態的羌民族文化,展示了羌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

探索“非遺+”發展模式,推進鄉村振興

據悉,邛崍市作為四川省唯一一個跨市州因災失地羌族移民安置點,高度重視羌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目前,羌繡、羌年、羌笛、羊皮鼓舞、羌族莎朗5個項目已被邛崍市政府批准公佈為第六批邛崍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正積極申報成都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此次活動充分宣傳展示了近年來邛崍市南寶山鎮羌族集聚區非遺傳承和保護成果,營造了全社會關心支持邛崍市南寶山鎮羌族集聚區非遺傳承和發展的良好氛圍。通過成果展示,進一步探索了非遺+鄉村旅遊的發展模式,推進鄉村振興,逐步形成常態化文化品牌活動,形成集展示與保護、生活體驗、旅遊綜合服務為一體的羌文化基地,打造“成都最近羌寨”的鄉村文化旅遊品牌。

據邛崍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加大羌文化保護力度,除了此次成果展外,邛崍市還將組織南寶山鎮羌文化演出隊伍開展羌族非遺項目“四進” (進校園、進社區、進古鎮、進景區)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宣傳展示邛崍特有的羌文化,營造良好的羌文化氛圍,推動羌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工作成果喜人

邛崍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民間文學、民間舞蹈、傳統音樂、傳統手工技藝等方面,目前擁有國家級、省級、成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共10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即竹麻號子、瓷胎竹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3項,即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故事、邛陶燒造技藝、夾關高蹺;成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項,即孔明燈製作技藝、平樂古法造紙技藝、花秋貢茶製作技藝、固驛春臺會、邛茶手工製作技藝。

近年來,依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邛崍市成功舉辦了第六屆非遺節邛崍分會場活動,先後獲得了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組委會“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太陽神鳥’優秀展覽獎”、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組織工作先進集體”、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成功舉辦作出突出貢獻單位”、 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組織工作先進集體”等表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