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端午之粽子,一道永遠回不去的兒時記憶的媽媽味道

人到中年,不禁感慨:年幼時外出奮力求學,只為跳出農門;青年時外地努力打拼,只為美好婚姻;壯年時異地而居好好工作,只為柴米油鹽生活。然而,到了中年,客居他鄉的我做了全職媽媽在家,一身闖江湖的功夫白廢,鍋碗瓢盆的節奏只會,民俗民風傳統美食全不會。

每年的端午節,吃著流水線生產的粽子,回味媽媽的味道,壓根就挨不到邊。除了後悔以前沒有把這道傳統美食學會傳承下來,只能就著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情景流著口水。幾十年前的記憶仍猶新:

端午節的前兩天,媽媽忙碌著採摘新鮮的箬葉(粽子葉)和棕葉(綁粽子的繩),接綁繩(把棕葉一片片撕開去骨枝,然後一片一片的接起來,每一根綁繩至少要依次打三個結接四根棕葉,接好後置入開水鍋裡燙一燙,加工後的棕葉就很有韌性,綁粽子時就不易斷),這一天最為繁瑣的工作就是一片一片的清洗粽葉,正面反面都要用刷子刷洗乾淨。

粽情端午之粽子,一道永遠回不去的兒時記憶的媽媽味道

端午節的前一天,準備包粽子配用材料的工序(洗米、醃五花肉、製作灰水鹼),其中一道工序最為重要,也是製作美味有彈性粽子的最關鍵步驟:用豆杆灰製作灰水鹼(豆杆灰比稻草灰好,如果沒有豆杆灰,用稻草灰也不錯。灰水鹼的作用是抑制真菌生長,讓米粽有股清香的味道,顏色金黃透亮,粽子口感很好,粘而不膩,圓滑爽口,韌勁十足有彈性)。灰水鹼的做法:選一把乾淨的豆杆(稻草)用火燒透,待灰涼透後,用紗布包好灰燼置入一人農用漏斗裡,漏斗下方放一個盆,用開水衝淋灰燼時,通過紗布過濾後的灰水鹼就流入了盆裡。反覆衝淋三四遍灰燼後,待盆裡的鹼水澄清後,倒入洗好的糯米里攪拌均勻。待前序工作已全部完成,可以把米撈乾正式包粽子了,四角粽子是我們老家的傳統包法。包好後的粽子放進桶裡泡水約1小時。把粽子放裡鍋裡開始煮粽子,泡過米後的灰水鹼一起倒入鍋裡煮粽子。看著灶裡的大火,聞著溢滿屋的粽香,兒時的我情不自禁的貪婪的深深吸著飄散著清香的空氣。待粽子煮熟後,總免不了狼吞虎嚥的大快朵頤一頓。

粽情端午之粽子,一道永遠回不去的兒時記憶的媽媽味道

每一個工序,都是媽媽辛勤操勞,每一個粽子,都是媽媽精心製作,每一口粽子都飽含媽媽的味道,很多很多年了,媽媽忙碌的備料包粽的情景,依然定格在兒時的記憶。

很小就外地求學,然後異地工作,只有兒時過端午節的記憶最為深刻。媽媽已去世13年多,但那種絞心的痛,總是時不是痛得我淚流滿面。媽媽的突然離世,極少向人提起,“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那種痛,從不敢也去觸碰,唯有深深的包裹在柔軟的內心裡。

如今我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的孩子對過端午節包粽子根本就一無所知,她們只知道粽子是從超市買回來的,卻從未曾想過自己家裡也可以包粽。為了給孩子留下粽子的深刻記憶,也為了自己能為孩子做點傳統美食掌握點技術,經我一提議,幾個鄰居辣媽不約而同贊成自己動手包粽子。雖然都是人生第一次獨立包粽子,但集江西、廣西、廣東、湖南、河南、河北六省技術。各自憑著僅有的兒時記憶:備料(糯米、紅豆、赤豆、五花肉、鹹鴨蛋黃,最為難得的是居然還搞到了稻草灰做灰水鹼)、包粽子(包法各異,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不斷總結不斷改進,最後包出的粽子非常漂亮)、煮粽子。

粽情端午之粽子,一道永遠回不去的兒時記憶的媽媽味道

粽情端午之粽子,一道永遠回不去的兒時記憶的媽媽味道

粽情端午之粽子,一道永遠回不去的兒時記憶的媽媽味道

粽情端午之粽子,一道永遠回不去的兒時記憶的媽媽味道

粽情端午之粽子,一道永遠回不去的兒時記憶的媽媽味道

吃著親手包出來的粽子,恍然感覺這麼多年過端午節吃的都是假粽子。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節奏的加快,生產技術的現代化,很多傳統手工美食在慢慢的消失,取而代之的的是現代化工藝流水線操作。待我們這一代人年老時,還能留下什麼值得孩子們回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