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民日報發文痛批‘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

那個趙先森

在大學擴招背景下,大學生的就職壓力越來越大,但大學生就職壓力沉重,也並非沒有道理。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普遍大學生的學習能力、考試能力較強,但社會適應能力、生存能力較弱,一旦從校園中出來,則往往很難適應社會的考驗;另一方面,則在於大學生在校園裡學到的真本事不多,很多學生熱衷於臨時抱佛腳,四年大學時光往往容易白白浪費。由此一來,即使成功獲得學位證書、畢業證書,但卻很難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同時很難適應社會的競爭壓力。由此可見,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好人生定位,並著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恐怕也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方向。


郭施亮

人民日報這個說法就很不講道理,甩鍋真是甩的飛起。

同樣是一個人,高考前像猛虎一樣,怎麼一進了大學就成了病貓了呢?

到底是學生個人的問題,還是高等教育出了問題?大學生為什麼沉睡,人民日報你心理沒點數麼?

大學裡有一個非常出名的逃課理論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

早上鬧鐘響了,好想再睡一會兒啊,要不要起來去上課呢?
哎,
去了不一定會聽,
聽了也不一定會,
會了也不一定會考,
考了也不一定能過,
過了也不一定能畢業,
畢業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找到工作也不一定能娶到媳婦,
娶到媳婦也不一定能生孩子,
生了孩子也不一定是自己的,
是自己的也不一定能長大,
長大了也不一定孝順,
孝順了也不一定能抱孫子,
抱孫子沒準就死了,
唉,那還有什麼好上的,
逃了吧。

雖然是個笑料,但也說明了大學生沉睡的邏輯鏈條是很長的,原因很複雜。

這邊無良HR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因。

1、大學生學習難。

如果你看過一些中國大學的教材,男的會沉默,女的會流淚。真的是慘不忍睹,只把概念理論揉在一起丟給學生,更像是一本字典,而不是一本“教材”,不從生活出發,也不循循善誘,更沒有層層遞進。要靠看教材學知識,更多時候是天方夜譚。所以書讀不進啊。所以你去好一點的211,985大學去看他們的教材,好多都是外國人寫的教材。。。

有些人會說,書看不懂所以才要老師教啊。那真是太傻太年輕了,大學裡的很多老師,上課就是照本宣科,能脫口而出不看書的老師少之又少,能理論結合最新實際的老師,更是鳳毛麟角,最後學生都昏昏欲睡,哈欠連天。更奇葩的是,有的老師講內容與教材還衝突了,最後一對比,要麼是老師講錯了,要麼是教材寫錯了,要知道,現在大多數高校的教師招聘要求,可都是博士了。

2、高校教師教課難。

高校教師也很委屈啊,在中國,高校教師的工資是普遍不高的,跟他們的博士學歷和海龜身份,根本不匹配嘛。這就導致學術能力突出的人才,根本不考慮在高校就職,是啊,人家也要租房吃飯,養家餬口的嘛。留下來教書的,反而是沒有那麼優秀的人才了。

留下來教書的也得養家餬口啊,要漲工資必先升職稱,而職稱呢,是需要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數量的,每年要發多少篇,你才有資格評副教授和教授。要不就搞項目,那就整天實驗室,跑企業搞產學研。精力都用來搞試驗,搞項目,寫論文了,哪還有時間給你們這幫小兔崽子備課啊,隨便講講就拉倒,更有甚者,直接就讓自己帶的碩士生,博士生給本科生去上課答疑。教授們也很難啊,要吃飯啊,要供樓啊,沒時間啊。

3、國家教育投入長期不達標。

為什麼高校教師工資低呢?其實我國93年就規定了教育佔GDP的比重要達到4%,然而長期以來這個比例只有百分之二點幾,直到2012年才第一次達標,至今不過是5年而已。20年欠下來的教育投資漏洞,想5年達標就堵上?然後教育就可以長足前進了?這不是痴人說夢麼!人民日報未免有些操之過急了吧。

4、大學生沉睡的根源是對未來的絕望和恐懼。

因為職業的特殊性,我前幾年是直接對接高校學生就業的,參加過很多學校的校園招聘會。然後有一點非常突出的就是,本科生就業遠難於大專生。很多企業都願意去大專招聘,因為大專生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技術工人,職業期望是班組長,所以工作會踏實很多,而本科生呢,定位大多是職能崗位或技術員,職業期望是管理人員,畢竟不需要那麼多管理人員啊。

所以實際情況就是大專生招聘會學生一個班一個班的被錄用,而本科生招聘會,每家企業的崗位都是那麼一個兩個,擇優錄取,沒拿過獎學金的,沒當過學生幹部的,很多企業壓根兒就不考慮,簡歷都不收,你們能體會那種絕望嗎?

特別是雙非院校的本科生(非211非985),投了全場的簡歷,沒有企業給他們打電話,最後畢業了去了保險公司混了。這樣畢業了的學長學姐給學弟學妹們傳播的能是什麼樣的價值觀呢,他們不會勉勵說成績不好找不到工作,這不顯得他們很差麼,他們會這麼說:哎呀,不用那麼努力,到最後還是要看能力和關係的,誰看你的成績啊,畢業了就行了,那些進銀行的都是走關係的。

那請問在校的本科生怎麼能不感到洩氣和絕望呢?既然學不學都是一個樣兒,那乾脆就不學了唄,今朝有酒今朝醉。

5、高聳入雲的房價使得在校本科生一片迷茫。

說實話,一個家庭,辛辛苦苦供出一個本科生來,很不容易,是希望這個孩子能提升階層,光耀門楣的。然而很多本科生一進入校園,就發現一些對實事非常瞭解的同學開始聊房價,然後就絕望的發現自己畢了業,不吃不喝幾十年也買不起房子。

大城市裡,腳都落不下,那還怎麼去匹配家長提升階層,光耀門楣的期望呢?正是期望越大,絕望越深,一些大學生只能把自己沉浸在遊戲裡,不斷麻醉自己的神經。

所以大學生們,難道不是成為了宏觀問題的微觀犧牲品嗎?

人民日報這種批評方式,無異於批評貧困人群為什麼這麼窮,你不受窮,天理難容,因為你不努力啊。這和題目的批評方式,不是一樣的邏輯嗎?知道貧困人群這個群體不好欺負寫了要被罵,就來欺負弱勢的本科生群體,真是越來越本事了。

當然,即使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還是有很多優秀的大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或是考上了理想的研究生院校,或是考上了公務員,或是進了一個還不錯的單位,或是自主創業當了老闆。但是請大家注意,這些大學生不是群體的正常水平,他們是超常水平,同時他們也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他們應該是榜樣,而不是標準。我們應當期待大學生人人向他們學習,但不能期待人人都能獲得這樣的結果。

說實話,好在是有王者榮耀,英雄聯盟這樣的遊戲來背鍋,要不然,每個大學生都努力學習,拼死奮鬥,結果還是找不到工作,有些人得多尷尬啊。


無良HR

我曾經也是“沉睡”的大學生,進入職場後,得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去彌補當年的沉睡。我特別認同“你不失業,天理難容”,看到有很多回答一杆子把現在的大學生打死,其實都是分人的,不是所有大學生都這麼沉睡的啊,我也看到很多不沉睡的大學生。

接下來我想從3點來說說這個問題:1、為什麼大學生會“沉睡”;2、“沉睡”大學生進入職場會遇見啥?3、如果你正在“沉睡”,請做好這4點。

1、為什麼大學生會“沉睡”

話題扯遠一點先,話說北歐的社會階層已經固化,經濟處於底層的人早已看不到任何希望。北歐那邊的社會保障制度很好,失業有補貼,反正及時不工作也餓不死人,但是做任何工作,跟領取補貼差不多,因為社會階層固化,再怎麼努力,結果都差不多。其實在我看來,這些人也是在沉睡,不過,他們的沉睡,是因為看不到希望。

說回大學生吧,大學生為什麼會“沉睡”,我得說說我當年為啥“沉睡”。

(1)首先當然如問題中所說,剛高中畢業,就像脫韁野馬,大學了,終於沒人管了,想幹啥就幹啥了,墮落起來很容易,人性就這樣啊,能坐著就不站著,能躺著就不坐著。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娛樂都是很容易的事情。

(2)其次,周圍的小環境。如果你寢室的人都是這麼放縱不上進,那你也很容易影響,甚至如果一個寢室,只有你那麼上進,估計還要被其他人奚落。(如果你是大學生,趕緊看看周圍,如果不能改變,先換個積極向上的小環境再說),前不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一個新聞,說的是一個寢室的人都特別優秀,獲得獎學金,這裡真的是有小環境的同伴影響的。所以,很多人沉睡,環境也是一個因素。

(3)也正是因為有個不太好的環境,你看待事物,看待未來的眼光同樣會受到限制。在這個環境下,你無法看到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幹啥,很難看到未來的職業中,你將因為今天的不作為而要付出的慘痛代價。(這話也只有我這樣一個沉睡過的人,進入職場10年後才這麼說,因為,如果你問我,最想回到什麼時候的話,我最想去的就是去大學,利用好那段時間)

反正呢,我大學的時候就是談談戀愛,打打遊戲的這麼過了,每次考試前抱佛腳兩天。

2、“沉睡”大學生進入職場會遇見啥?


接下來,我得說說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吧~

(1)就算你不失業,也要被罵死,除非你臉皮厚。

感覺手上的事情已經做的差不多了,交給領導當作完成,以完成工作的心態,並不會追求把手上的事情做到有多好。試想,如果你是領導,你喜歡這樣的下屬嗎?反正,當時我沒少捱罵,事情做不到一個月,馬上就被以試用期不過關辭退了好伐。

被開掉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簡直跟天塌了差不多,幸好,找了第二家,第二家公司算是領導比較好,手把手帶起來的,雖然沒少捱罵,但是好歹也是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的缺點給磨掉啊,比如,錯別字,錯一個錯別字就要被罵很久,再到後來為了不捱罵,所有內容都得好好自己過一遍啊,也是這樣慢慢的,工作態度修正過來了。

(2)知識儲備薄弱,活該你比其他人成長慢。

因為大學時沒有好好學,另外也沒有好好規劃過未來,所以知識儲備都很薄弱,這讓我在處理事情,看待問題上沒有其他人透徹。原本不知道這個影響的,只是在工作中才發現,原來優秀的人在思維能力上都那麼好。原本學習時覺得很多知識枯燥,看不下去,工作時才發現,學校給你選的教材那都是元知識啊,工作後實踐才發現,那些乾巴巴的東西,可以指導你解決問題啊。比如營銷中的定價理論,實際當你要用的時候,你才知道,定價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考慮。


3、如果你正在“沉睡”,應該如何做?

如果要回到大學,一定要這麼做,才對得起自己了~

(1)大學課程得認真學:

實話說,雖然大學學的很多東西跟後來的職業瓜葛不太大,但是任何學科的學習黨你學進去了,你會發現有很多東西都是相通的。學到的東西,你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正好用上,就像喬布斯在學書法時,也沒想過正因為自己學過書法,所以蘋果才有了那麼優美的字體。

(2)做好職業規劃:

雖然,這個很難,但是有網絡,不妨跟很多過來人聊聊看,以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方向。做好了方向,才能更好的把時間用在準備上。比如,如果是做文案、市場營銷一類的工作,至少要了解清楚,她們都在做什麼工作內容,具體是怎樣的。

(3)主題學習:

根據規劃,做好主題學習,規劃需要看的不同的書。比如,如果我大學時規劃未來職業是文案,那我就要去搜索文案需要哪些能力,我還需要補充哪些知識,根據這些,來做學習計劃。

(4)職場基本技能的學習:

思維能力、溝通能力都應該找經典書籍來學學,當然,參加大學社團去鍛鍊也是一個不錯的途徑。

其實,我看到現在很多大學生都特別有想法,不是所有大學生都在沉睡,希望沉睡的早點清醒吧,否則職場真的沒啥競爭力,我們國家也沒有那麼好的社保制定,養不活自己總能啃老了吧~


葉小魚跑跑跑

雖然文章所列舉的現象基本都是事實,但文章回避了兩個很關鍵的問題:1、現在的大學生比以前的大學生更墮落、更懶惰嗎?2、現在的大學生是因為手機而墮落的嗎?

相信很多人都聽老師說過這樣的話:現在的學生一屆不如一屆……你們是我帶過的最差的一屆學生。

這當然不是事實,而是個很有趣的心理現象。其原理接近倖存者偏差和心理防禦機制。比如我們的父母既有關愛我們的時候也有打罵我們的時候,但當我們多年後尤其是父母過世後回憶起他們時,想到的往往

都是他們的好。即使還記得被打罵的經歷,也早忘了當年的痛了。教師回憶學生時也是一樣的心理過程。每一屆學生都有可愛和可惡的時候,但多年以後回憶起來總是想起他們的可愛多於可惡。當老師們在比較畢業生和眼前的學生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把畢業生最優秀、最成熟的時期來比較眼前學生最糟糕、最不聽話的時期。這麼比是不公平的。

再換個角度,激發一個人將兩個事物進行比較的動機,往往是對眼前事物的不滿。比如看到醫鬧的新聞,就會比較美國警察將醫鬧抓進監獄;看到國足輸球給越南,就會比較幾年前國足雖然踢不過日韓,但贏越南是閉著眼睛的……所以激發教師用畢業生來比眼前學生的動機,往往是眼前的學生不乖了。但老師在比的時候,常常沒意識到,這種不乖也曾發生在畢業生身上。

回到《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大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打遊戲、不肯動手、不肯動腦、學無所成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嗎?現在的大學生比以前更墮落嗎?僅憑現象,沒有調查比對的數據,顯然是缺乏說服力的。

本文將大學生墮落的矛頭指向了手機,開篇就是“喬布斯發明了智能手機,卻讓中國人低下了高傲的頭顱,為什麼?因為,我們都在玩手機。”

沒有手機的年代,中國的大學生就人人勤奮好學了?

我讀本科是在2002年,那個時候別說智能手機,連彩屏手機都是高端貨,手機是純粹的通訊工具,自然不存在沉迷玩手機的現象。但是那時候網吧遍地,魔獸爭霸和大話西遊無人不知。不少大學生,包括我同寢室的同學經常在網吧包夜,第二天帶著早飯和睡眼回到寢室。如果一大早的課不點名就在寢室補覺,如果要點名就在教室補覺或找人代點。補完後晚上繼續到網吧通宵。

等我讀碩士的時候個人電腦已經便宜到成為家家戶戶必備品。很多家庭以買電腦為考上大學的獎勵。大學寢室也准許學生拉網線、配電腦。於是那時候的大學生不用再去網吧包夜了,可以在寢室裡沒日沒夜的玩遊戲、看片,比在網吧舒服、便宜多了。

等我碩士畢業的時候筆記本電腦已經相當普及了。大學生不需要逃課玩電腦,他們帶著筆記本到課堂上玩!

那時候的媒體跟今天一樣,隔三差五就會刊登批判電腦遊戲、批判青年人沉迷電腦的文章。有用嗎?最終讓人離開電腦的不是教育,不是自律,而是手機!

那麼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的八九十年代,大學生是不是人人勤奮好學?那麼沉迷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的是哪一代人呢?

現在人們覺得八九十年代大學生個個都是真正的天之驕子,是社會棟樑,是社會精英。這些印象到底有多少是事實,多少是“倖存者偏差”的因素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口唇期沒有獲得滿足的嬰兒長大後常會有咬指甲的行為。愛玩是人類的天性,中國的學生從小就被壓抑著讀書,在該玩的年紀沒有玩夠,進了管理鬆散的大學當然報復性地玩。

眾所周知,法治與道德一外一內約束人的行為。單純地批評大學生,要他們從內在自發地勤奮好學對抗慾望,是收效甚微的。大學的管理要跟上,要改革。中小學老師又要教學又要管理又要科研,憑什麼大學老師拿著更高的待遇和福利卻只用教學和科研不用管理?

一切商品都是針對人的慾望。未來的年輕人必然面對更多的誘惑。大學不能用一句“你是成年人,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就推卸自己的管理責任。



非著名語文教師王振寧

“上課時清醒沒有發呆的多,發呆沒有睡覺的多,睡覺沒有玩手機的多;下課時,自修沒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沒有看連續劇多,看連續劇沒有遊戲多。如此這般,就業時的失敗怎能不比成功多?”

這篇文章確實戳到了很多人的痛點。

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現實是,許多大學生在大學幾乎沒有學到任何東西。

我說的學習,不僅僅是課堂學習,指的是廣義上的學習:

課堂的學業、 課外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見識的增長……

這些其實都屬於學習的一部分。

然而現實就是,許多大學生對有關學習的一切毫無興趣。

他們最鍾愛的娛樂方式,就是一群人窩在寢室裡打遊戲,為此翹課無算,通宵達旦。

以及,他們熱衷於某些能為自己所作所為開脫的負能量話語:

高考,其實真的就是決定你在哪裡打4年DOTA而已。

打dota是吧,行。

打dota打到掛科是吧,行。

打dota打到成績稀爛打到退學,到底還行不行?

即便事情沒有那麼極端,打了四年dota最終勉強畢業,但請問一個成績稀爛、身無長技的大學生,到社會上怎麼可能有競爭力?

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

不幸在於,寒窗苦讀12年,那麼多學生仍舊不明白,18歲以後的人生,自己究竟要什麼。

12年裡,學子們的目標只有高考,而當他們達成這一目標,多少學生就此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大學4年,是迎接社會殘酷競爭之前的一座避風港,也是提升自我的黃金時光:

紮實學業,拓展眼界,鍛鍊能力,豐富自己的興趣愛好,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好地基……

所有的一切,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然而這一切畢竟不如高考那般白紙黑字清晰明確,又不如中學時代那般有家長和老師在背後強力監督。

於是多少大學生耽於遊戲和娛樂,最終讓人生中的黃金4年從指縫中白白溜走,人生的黃金四年裡,一無所學,一無所得。

《人民日報》這篇文章寫得很好。

它警醒大學生,應該如何度過四年的寶貴時光,已經成年的大學生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不要再無所事事墮落迷茫。

清晰明確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大學四年裡一以貫之地貫徹執行:

努力學習、鍛鍊能力、拓展事業,學有餘力者,可以考慮校外實習,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

要記得:

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未來更好的人生。


吳清緣老師

人民日報指出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很可惜,又沒有給出特定的解決方法。

我們都知道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你得知道這個問題是怎麼產生的。

不思進取,碌碌無為,白天渾渾噩噩坐在教室裡玩王者榮耀,晚上回到宿舍精神亢奮地通宵LOL的人,在大學校園裡一抓一大把。

為什麼在高中三年拼盡全力地學習,到了大學卻墮落成這樣子?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在高中度過的三年時間,都有非常強烈的目的性,熬夜學習,認認真真答題的原因,是我們都想考一個好的大學,都想在高考這場戰爭中奪得一枚亮麗的勳章。

而到了大學,這個強烈的目標導向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每個人方向感的多元。

四年大學時間,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完全不同的賽道。有些人可能會勵志考研,有些人則想要考取老家的事業單位,另外一些人則想著如何在校園裡創業,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總之一旦到了大學這個看似充滿多元的外部環境裡,如果內心缺乏強烈的目標導向,就很容易在茫茫的人群中迷失了自我。

看到別人要考研,心裡就十分著急,趕緊想著自己要不要也去試試;看到別人考公務員,自己就害怕畢業以後找不到工作,於是趕緊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去;看到別人想要創業,自己琢磨著如今也是創業的黃金時代,再不行動,就要被人遠遠甩在後邊。

你就如同時代浪潮中一枚不起眼的浮萍,任何一朵浪花,都能驅使你往任意一個方向飄蕩。

大學四年最為整珍貴的,是一段時間,只做好一件事情。

只有在這件事情之上,獲取到足夠的滿足感,你才能不斷地往其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你才不會在本來應該奮鬥的時光裡,選擇安逸和妥協。


曾少賢

可笑的一點是,我們都不想輸在起跑線上,小學中學拼盡全力就是為了擠入大學這座獨木橋,可是諷刺的是,到了大學,有太多的人肆無忌憚地放縱……我們辛辛苦苦不想輸在起跑線上,不承想我們居然可以如此輕而易舉地輸在終點線以前。

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斧鑿痕跡頗重,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可否認它所說的的確是存在的普遍事實。

我是一個執拗的理想主義者,在高中就風聞大學生如何的墮落,以至於我對“大學生”這個身份全無好感。

我是騎著自行車從跨過千里去上的大學,我把上大學當做是一件朝聖般的事情,帶著無比的虔誠,此外,我還給自己下了一個極端的自我約定:必須在大學畢業期限之前學到自己所需要的能力,然後提前輟學,如果我乖乖等到發畢業證那天還沒有學得所需要的能力,那對我將是一個失敗!

可即便如此,到了大學還是抵制不住整個墮落文化的薰陶,事實證明: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是你無法想象的!

看到教官的寢室一片狼藉,各種光著膀子打遊戲的場景,就如網上照片的重現;課堂上睡覺的,假裝聽課的,抄作業的,去上課只是因為害怕被點名的,睡覺過頭的,逃課成習的……屢見不鮮。

正是因為對周圍的環境和同學有這般的瞭解和失望,我有很多時候會覺得,如果自己創業了,絕對不會收這些人,我也真想不明白,為什麼那些來校園招聘的人,只是因為他們經過了包裝參加了面試就可以被錄用。

因此,從個人的角度講,我是不覺得這些人是值得被僱主錄取的。

不管大家怎麼說,我這次對人民日報點一個贊。


白詩詩

看到了很多答案,足以見得這個問題很有價值。迴歸本質,有那麼多孩子到大學後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到底是為什麼?淺談兩個觀點。

\n

從家長角度,我們的教育觀念需要變革

。多數家庭還是想要把孩子用各種方式送進重點大學,然後當父母的就可以清閒了。我想說,真的不可取。

\n

有個數學老師的孩子,非常聰明,非常貪玩,父親是個嚴父。高中時期,一路大罵,把兒子打到了本地名校,也是工科的東北老大,自己高枕無憂。兒子呢,到了大學以後,如脫籠野獸,沉迷遊戲,門門課面臨紅燈,後面不知如何處理了。

\n

說這件事,私以為我們的教育急功近利,注重眼前。作為一線教師和班主任,我非常理解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對於分數的渴求。但是,我們在追逐分數及其背後的名校時,也偶爾能給思考一下怎麼給予孩子未來一生獲得幸福的能力。

\n

我也在乎分數,但是我儘量做到讓孩子們知道分數不能決定一切,有些向上向善的品質更加可貴,有一個自己的愛好能夠讓自己未來面臨困難時排解壓力,讓自己在平淡的生活中更能夠感知快樂。

\n

從學生角度,應儘早對自己進行生涯規劃。雖然說,有些時間就是拿來浪費的,我也很認同,因為人不可能一直繃著一根弦去努力,適當的休整會讓後面的工作學習更加高效。但是文中的那些學生實在放鬆的有些過頭,把遊戲當作主業,學習當作副業,本末倒置,實不可取。

\n

人民日報的報道,我一百個贊同,我們應該關注年輕人。現在的教育環境,對於學生的保護在某些方面太過頭,也部分導致學生的自由散漫,國家媒體的當頭棒喝,期待孩子們能夠警醒。

\n

手機電腦永遠都是工具,莫把工具當玩具。


朱鐵平

人民日報發文痛批“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這件事,批的好,批的理所應當。此文批的重點是“沉睡”,並不是指所有的大學生。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兩肩挑道義的重要媒體,發文痛批,實在是忍無可忍,是給“沉睡”的大學生下的一劑猛藥,醒醒吧,沉睡的大學生。

一、人民日報發文痛批,是一劑良藥,代表了大多數父母的心聲。

我兒子高中成績不怎麼樣,高中畢業後回去跟我一起到工地上做工,嫌累這也不做,那也不幹。說要去復讀,兒子要上進,是好事,我喜出望外,趕緊替他報了名。這一年,讓他媽什麼事都不做,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全心全意照顧他。

兒子還算爭氣,經過一年,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雖與別家孩子相比差太遠,但我知足了。

大學四年,我和她母親竭盡所能滿足他所有的需要。蘋果手機、電腦,這培訓費那補課費,只要他開口,有求必應。

四年下來,花了近十萬。四年後畢業回來,拿回來一張文憑,人胖了許多。

催他去找工作,他一而再,再二三的找藉口,呆在屋裡上網連門都不願出。

四年呀!兒子,我和你媽省吃儉用了四年,你不知道心疼父母倒也罷了,你浪費四年的青春換回來一張廢紙,什麼本事都沒有,不知道大學這四年,是怎樣混過來的?你連工作都不敢去找,你讓我情何以堪?


你漂得起,我等不起,沒辦法,只有帶著你幹,手把手教你,誰讓你是我兒子?可每次我讓你替我分憂的時候,你卻總讓我失望透頂!

兒子!我死也想不通的是:為何你永遠長不大?難道你真的以為我永遠會是你的依靠?


兒子,你也總有一天會沒有父親的!

這是一個父親的真實心聲。

孩子,你能生活無憂,是有人在為你付重前行。願今後的父親,都能以子女為榮。

二、人民日報發文痛批,是一劑苦藥,針對性強,像父母對兒女一樣,是“恨鐵不成鋼”的無奈之舉。

沉睡中的大學生,沉睡的表現可謂大同小異,花著父母血汗錢不心疼。[加粗]

一無所有倒也罷了,關鍵是還披著一張大學生的皮,有著極強的所謂“自尊”,不能正確認識自己。髒活累活不願幹,基礎工作不屑,高大上的工作又做不下來。待遇高又不累的工作到哪找?


要能力沒能力,要態度沒態度?這樣的大學生,誰敢要?

大學四年的混日子,任何本事沒學到,卻學會了懶散和享受。畢業了什麼都不會幹,什麼都不願幹,窩在家裡成了啃老族。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真不少。我表哥就是這樣,父母做點小生意,辛辛苦苦供著他上完了大學。好不容易盼他畢業,終於拖關係找了份工作,不到兩個月就辭職不幹了,說委屈受大了,愛幹不幹。

後來又替他找了工作,他總是嫌這嫌那,不到三個月就又離職了。這樣來來回回三次多,後來只要提工作的事,他就走開誰也不理。

表哥現在在家裡,上網玩遊戲,什麼活都不幹,吃了玩,玩了吃,日子就這樣循環著,他爸媽除了嘆氣也沒法,大學四年什麼沒學到,還把人弄懶散了,早知如此,還不如讓他學點手藝?但這樣後悔有用嗎?

下坡容易上坡難,表姨夫他們為這獨兒子傷透了心,卻只有無奈?

即使皇上的兒子不中用,也會隨時下崗,何況老百姓,慣子如殺子,沒有內心的驅動力,說什麼都是枉然。

如此“沉睡”的大學生,不失業,真是天理難容。“良藥苦口利於心”,醒醒吧,一代驕子,大學生!



三、人民日報痛批是一劑猛藥。其實並不猛,是對大學生的溫馨提醒和重點呵護,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未來,對大學生都有很好的警示作用,永不過時。

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成就了很多人的夢想,現在依然是“萬馬千軍”奔高考,2018年就有950萬考生,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年。但由於國家加大了教育投資,現在的大學很多,幾乎讓每個學子都有相應的大學可讀。可讀書的最終目的首要就是能就業,能養活自己。

經瞭解,每年都有大幾百萬的大學生畢業需就業,而就業崗位並不多,何況很多大學生要選“合適”的崗位,一不留神就成了失業大軍中的一員。

如2017年有800萬左右大學生畢業,加上研究生畢業的,還有上一年沒有找到工作的加起來少說也有300萬,這樣1000多萬的需求市場,而只有幾百萬的坑位,C位更是少之又少,要想成為芸芸求職中勝出的一員,在大學的付出,在大學習得的能力就是唯一的核心競爭資本。


四年大學,有的步履匆匆,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有著和高考前一樣的學習勁頭,他們將100%的時間都用在了衝電給自己賦能上,這樣的大學生不怕就業,怕就業的就是那些“沉睡”的大學生。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這是個最壞的時代。你不努力,就得淘汰,你不奮鬥,只有在人海中淹沒。


沒有哪一家單位會養閒人,一無本事,二無資源,三還要挑三揀四誰能會容忍?不能給單位帶來效益還帶來負能量,不說C位,就是坑位,又有誰願意給你?

高考過後,又有一批莘莘學子即將步入大學殿堂,但大學不是終點,只是一個小小的起點,願所有的大學生保留一份清醒:如果你沉睡,如果真的有天使,給你一對翅膀,助你飛,還有可能不失業,否則,如果你沉睡,畢業即失業,乃天經地義。

願每位大學生都不忘初心,用大學四年的美好時光,為自己的未來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奮鬥的青春才美麗,奮鬥的人生才幸福。



有書共讀

對人民日報這篇文章,我深不以為然!總感覺這是在甩鍋,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味道。人民日報作為輿論的喉舌,有著鮮明的輿論導向職責。按理說,它批評的沒錯,但我感覺有點避重就輕。把大學生失業歸咎於“沉睡不醒”是不是有失客觀和公允呢?



現在的大學生的確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瘋狂逃課、上課睡覺、考試作弊、戀愛成風,花著父母的血汗錢,每天過著豬一樣的日子,無論是家長,還是整個社會,都為之痛心!但是,如果把畢業就是失業的責任都推到學生個人身上,甚至還義正詞嚴地扣上“天理不容”的大帽子,可就有點指鹿為馬了吧。

我想問人民日報評論員一句,現在的大學生為什麼沉睡不醒?你分析了嗎?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應該通過現象研究本質。而你割裂歷史只看表象,是不是有點斷章取義呢!當教育成了賺錢的工具,當大學成了快餐店,當學生的學費成了大學的韭菜園,你還指望現在的大學生能夠像老大學生一樣廢棄忘食地學習嗎?說句不好聽的,現在的大學就像飯館,學生就像顧客,人家花錢消費,至於是選擇躺著坐著還是站著吃飯,老闆是不會管的,因為老闆眼裡只有錢!

這位評論員,不知你是否知道,現在的大學老師對學生的課堂紀律根本不聞不問。老師閉著眼講課,學生閉著眼睡覺。甚至有的老師明明白白告訴學生:你們愛聽就聽,不聽拉倒。反正你們都不及格,也不會影響我的一分錢工資。學生都是年輕人,自控力不強,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有幾個能好好學習呢!

還有,聽您的意思,課堂沉睡如果不失業則天理難容,言外之意,勤學苦讀就一定有一個好的未來了是吧。你這是不是有點想當然了?能進華為的都是好學生吧,可是,34歲就被踢出了公司,美其名曰不能讓老員工躺在功勞薄上數錢。還有中興公司,去年一名員工因為裁員跳樓自殺。能進入這些公司的,哪個不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不照樣該失業還是失業嗎?所以,能否充分就業取決於實體經濟的景氣程度,你這樣把失業的責任完全推給學生,我怎麼感覺有點欲蓋彌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