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縣紅軍鎮紅軍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多彩經濟”續寫“紅色傳奇”

——旬陽縣紅軍鎮紅軍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現如今,“小橋連曲徑,路幽通人家”,是粉牆黛瓦十里畫廊的茨坪社區;“新風潤澤文明風,十年不聞爭吵聲”,是治理有效以德傳家的豐積社區;“村南牡丹村北藥,東風一吹十里香”,是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融合發展的廟灣村……

旬陽縣紅軍鎮紅軍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鎮黨委書記晏清泉(右)帶領人大代表逐村檢查評議產業發展。

一村一品,村民腰包鼓起來

廟灣村是紅軍鎮最富的村。它的富有不僅僅是有汞銻礦這一不可再生資源,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發展格局。巧妙地把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紅軍鎮地下汞礦存量位居全國之首、亞洲之最,被稱為“中國汞都”,廟灣村就是其核心區域。

在村委換屆時,致富帶頭人付雪禕再次高票當選支部書記實現了三連任,既是支書又是礦長的雙重身份更能帶領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村上200多個勞力跟著他心裡踏實。

廟灣村也曾經遭受過礦產低迷帶來的寒潮。紅軍鎮最多時期有1000餘人可以在礦山務工,低迷時卻只能解決400人左右。更重要的是,當年輕的礦工變老的時候,老鄉們該何去何從?正是因為這些衝擊,決定讓廟灣村在靠山吃山的同時走轉型升級之路。

去年4月,總投資7792萬元的安康金周綠色富硒食品開發有限公司應運而生,總經理是上馬村支部書記孫啟斌。孫啟斌也是雙重身份,既是公司法人又是村支書。據他介紹:“我們主要致力於改造現有老茶園3000畝,預計在2020年擴建到5000畝。目前,已經投入了2000萬,主要用於修路、廠房建設和低產茶園改造。”

付雪禕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在黨支部領導下,兩村的強強聯手,解決了資金、土地、人工勞務等問題,5年後,可實現年產鮮茶100餘噸,產值1億,利稅達千萬元,還可以發展鄉村遊。年輕人到礦上務工,年老者經營茶園,婦女可以從事旅遊業,都有事幹,自然增加農民收入。”

旬陽縣紅軍鎮紅軍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去年7月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在紅軍紀念館正式掛牌。

沒有依託,就成為無水之源。紅軍鎮立足紅色文化,生態遊、紅色遊是紅軍鎮轉型升級後主攻的新型產業。正在開發的娘娘洞、鳳凰山、古礦洞、古民居和竹筒河田園風光迸發出新的活力,僅2017年,紅軍年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

旬陽縣紅軍鎮紅軍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山羊養殖。

在龍頭帶領下,各村都在圍繞紅色生態旅遊大做文章。廟灣村財豐生態合作社就主攻油用牡丹種植,並配套養殖野豬、土雞、山羊,紅軍村的新聯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豐澤園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主打中藥材種植,高山蔬菜和野生蜂蜜。莊院村百草園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旬陽縣普惠農業合作社等5個合作社帶動793戶貧困戶發展黑豬520頭、養殖山羊3680只、種植油用牡丹1200畝、拐棗2100畝,發展白芨、豬苓等中藥材1000畝。

黨委書記晏清泉一語破的:“走三變改革之路達到村社合一,形成‘一村一品’,破解供銷難題,解決群眾致富項目難選、農產品難賣的問題。”2017年,該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416元,增長13%。

旬陽縣紅軍鎮紅軍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特色民居。

一村一韻,生態環境醉心田

走進紅軍鎮,滿目蒼翠,群山環繞,81%的森裡覆蓋率讓這裡的生態環境成為旬陽的名片。聖駕河和竹筒河攜手東流,兩河兩岸的秧田是紅軍鎮村民的希望,碧綠的清水、綠色的秧苗、紅瓦白牆的農家小院,無論是順河而下還是逆流而上,都如同行走在畫中。

44歲的柯先德是茨坪社區2014年的貧困戶,移民安置解決了住房問題,騎摩托車就可以上山種地,忙時是農民,閒時是市民,日子別提多舒心。茨坪社區2012年就開始啟動安置點建設,按照“宜居、宜業、宜遊”的設計理念,連續六年推動,基本實現了農戶集中安置。對於紅軍村曹家院子來說,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家家比過日子,戶戶搶著發展產業。以前,鎮幹部對老院子的印象是兩亂:思想亂,房子亂。村上進行統一規劃後,一次性安置52戶。而像這樣的集中安置,2017年就建了5個集中安置點,集中安置395戶,達到入住條件176戶。

鎮長向甲鋒說:“如果把農村和城市建得一個樣,把村與村建得一個樣,就讓村莊失去了靈魂。”紅軍鎮主要立足紅色文化、民俗特點,充分發掘村莊原有的個性與特色,在保護山水田園的同時,為文化傳承創造有利條件。把美麗鄉村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推動“紅色遊+鄉村遊”的全域旅遊新格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紅軍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旬陽縣紅軍鎮紅軍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村裡每季度一場道德評議。

戶有家訓,凝聚百姓精氣神

踏上這片紅土地,耳邊不時迴盪著原始質樸的《十送紅軍歌》,講習所講紅軍,學習組學紅軍,紅歌會唱紅軍……鎮村幹部,在紅軍激戰的熱土上個個都想當好排雷手、急先鋒、鐵衛士;廣大群眾,在全民教育講習的激發下,不等不靠,勤勞致富。群眾都形成自己的道德觀“你不好好努力,就對不起紅軍老祖”,而他們村的道德評議是每季度召開一次。4月17日召開的二季度道德評議中代廣林成為負面典型,理由很簡單:“身強體壯好吃懶做要低保。”道德評議委員會認為代廣林丟了紅軍村人的臉。被評為後進以後,支部書記黃澤貴主動成為他的幫扶人,經過一個半月的幫扶,目前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心勤勞致富。

在豐積社區,我們見到了陳氏家族理事長陳承敬,在陳氏祠堂,我們也看到了他們的家訓7則——崇家教、振家聲、隆家禮、敦家誼、宏家學、嚴家防、慎家計。陳承敬介紹:“我們通過家風家訓家規來管制族人,可以做到事不出族。”陳氏家族理事會調解家族農戶矛盾糾紛21起,組織道路維護等公益事業138人次,協助制止違規婚喪嫁娶大操大辦8起,為社會和諧奠定非常堅實的自治基礎。

在茨坪社區,馬光銀是個名人,她因為家庭和諧,忠孝傳家被評為安康市最美家庭、安康市道德模範,陝西省“五好”文明家庭。而陳玉兵夫婦長年照顧臥床不起的老母親,送飯送水、端屎端尿,細心照料;餘其莉、張先愛等人被推薦為2017年紅軍鎮“好婆婆、好媳婦”;張衍水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獨臂撐起整個家庭。

在周家河村,剛剛一宗因土地界畔問題通過“三力聯調”畫上了圓滿句號,該村也是率先建立矛盾糾紛預判排查機制的村之一,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支力量”,綜合運用自治、德治、法治的手段,維護村內和諧穩定。

村支書曹家兵也是三連任了,群眾選舉他是因為他有足夠的公信力。在談到村民自治時他有自己的看法:“村上按照村規民約辦事,通過民主決策、集中智慧,由村民說了算,村幹部清清白白,群眾明明白白,村民能說的上話,能安居樂業,才能安得了心。”

目前,全鎮鎮召開道德評議40場次,徵集家規家訓289條,推薦好人線索1000餘條,共排查矛盾糾紛129件,“三力聯調”成功129件。通過用傳統教育敦化新民風,培育全民法治思維,開展全民講習教育,啟動村民小組和家族自治,巧用“三力”聯調,社會治理實現了連續多年無刑事民事治安案件,6年無非訪、無越級信訪的局面,社會形態理性平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良好的文明鄉風,才能讓家族和睦相處,也才能成為村民之間的守望相助的情感紐帶。

讓每一個鄉村都秀出自己的個性與內涵,讓每一個農民都富足地生活在田園山水中,讓每一個鄉村都有生命和靈魂,是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意義,更是百姓之所盼的紅軍鎮為之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