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造成了中國農產品價格,但農民不掙錢的怪象?

今日,農業部發布了一組數據,糧食產量從2003年的8614億斤增加到了2015年的12429億斤,平均每年的增幅都在300億斤以上。在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兩個怪象:一、農產品產量不斷增加,但農產品價格依然高於進口農產品,農產品進口量依然在逐年增加;二,農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但靠農產品銷售致富的農民依舊少之又少。

如何避免這類怪象的發生成為中國農業發展必須考慮、解決的問題。

是什麼造成了中國農產品價格,但農民不掙錢的怪象?

第一,讓市場機制在配置農業資源中,能夠確實發揮作用。

自2004年農改以來,最重要的改革是對重要農產品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政策。這個改革從去年年初推行到現在,將近兩個生產週期,在東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玉米價格從最高時候的2014年1.12元一斤,現在東北地區已經到了0.7元~0.8元一斤。玉米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也使得下游的玉米加工企業、飼料企業開始有利可圖,於是整個產業鏈被激活。

是什麼造成了中國農產品價格,但農民不掙錢的怪象?

第二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

上世紀時,中國大豆無論產量還是出口量,長期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畝平均產量是254斤,其他年份都沒達到過250斤,即使在政府定價時,對於大豆給出的目標價格是2.4元,一畝地產250斤,毛收入也就600元左右。農民不願意種大豆是因為效益低,這主要是由於我國大豆科技進步太慢。目前來看,全球大豆的平均畝產在370~380斤。我們每噸大豆比人家貴1800元,這個價格問題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解決。

是什麼造成了中國農產品價格,但農民不掙錢的怪象?

第三,創新農業經營體系。

近這幾年,出現了大量的從事社會化服務的農機專業服務社,農民專業戶。我買的大型農機具,不是給我家自己用,甚至不是給我這個村裡用,半個鎮的地我都可以提供服務。可以看到,農民通過創新經營方式,而不是簡單靠土地流轉,可以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享受農業現代化成果。要認真總結這些經驗,使中國的農業經營體系更加健全。

是什麼造成了中國農產品價格,但農民不掙錢的怪象?

第四,必須採取措施,保護支持農業發展。

中國農業效率不高、競爭力不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農業經營的土地規模過小,制約了農業效率的提高,我想這個分析有一定道理。另外一方面,中國還要解決過量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問題。有些人只考慮農業的效率和農產品的競爭力,不考慮農民的出路在哪裡,那是解決不了中國農村問題的。所以我們在講提高一個產業的效率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就業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