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的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讀行記

紅樓夢裡寫到了許多傳統節日,像元宵節、中秋節、除夕、端午節等,每個節日都有許多講究,更有許多有意思的習俗。時近端午,我們一起來看看紅樓夢裡的賈府,都是如何過端午的。

佩香囊

原文第二十四回,寫到了賈芸向王熙鳳求職一事,他從倪二那裡借了銀子,買了昂貴的冰片、麝香,當作孝敬王熙鳳的禮。賈芸為人乖覺,很會說話辦事,他這個禮送的正是時候,因為“鳳姐正是要辦端陽的節禮,採買香料藥餌的時節”,所以賈芸說“往年間我還見嬸子大包的銀子買這些東西呢,別說今年貴妃宮中,就是這個端陽節下,不用說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

由此可知,過去的高門大戶人家,端陽節是要購置不少名貴香料的,不僅自家要用,還要送人,尤其要送往宮中,供貴妃元春使用。因為過去端午節有製作香袋,佩戴香囊的習俗,尤其是孩子,以作避邪驅瘟之用。香囊內一般有硃砂、雄黃、香藥等,即便是青年男女,一般也會製作精巧的香囊,互相贈送,以此表達情誼。元春端午節賞給李紈、王熙鳳等人的節禮,裡面就有“兩個香袋”。

所以,懂事的賈芸,知道鳳姐必定需要香料,因此在對的時間,送給對的人,他的求職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贈扇子

原文第二十八回裡,元春賞給眾人的端午節禮裡面,有兩樣眾人皆有的禮物“宮扇兩柄,紅麝香珠兩串”,這兩樣東西,賈母、王夫人、賈政、寶玉、寶釵、黛玉、迎探惜三春等人都有,紅麝串我們知道,這是用麝香和其他配料一起做成的串子,屬於香料製作而成的端午節禮,而扇子則是古代端陽節常常互相贈送的一種禮物。

在古代來說,過了端陽,天氣漸熱,古代沒有今天的風扇和空調,夏天都是用團扇或摺扇納涼,因此端午有贈扇的習俗。其實紅樓夢裡,多次寫到了扇子,有團扇,有摺扇,有芭蕉扇……扇子是古人端陽節之後,盛暑之際必不可少的物件。晴雯跌扇、撕扇正是在端午前後。

插艾蒲、系虎符、賞午

原文第三十一回,曹公正面寫到端陽節習俗,短短一句話裡,提到了古人過端午的三個習俗: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係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

“蒲艾簪門”就是在門兩邊插上蒲艾等香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現在每到端午,依然是家家戶戶都插蒲艾。“虎符係臂”就是用綾羅等織物製成小老虎形狀的東西,系在兒童的手臂上,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賞午”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吃中飯這麼隨意,在原文這個語境中,王夫人既然是請薛姨媽母女一起“賞午”,自然就是一起用餐,慶賀端午。這頓飯自然跟平時不一樣,就像除夕、中秋一家人一起吃飯,有很多習俗講究。

古人端午節吃飯,要喝雄黃酒、吃櫻桃、桑葚等時鮮果品,還有賞石榴花等清雅的活動,因為此時正是石榴花怒放時節,這些習俗放在一起,稱為“賞午”,是端午節才有的風俗。

吃粽子

我們今天的吃粽子,也是古代傳下來的端午習俗,紅樓夢裡也寫到了吃粽子。第三十一回,寶玉和晴雯鬧口角,黛玉走了過來,為了緩和緊張氣氛,就說了一句打趣的話:“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

據史書記載,吃粽子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端午習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了。

黛玉的一句玩笑話,也反映出,賈府端午節也是要吃粽子的,而且粽子應該是無分主子奴才,人人有份且定量,不是可以無限制的吃的,就像我們今天的端午禮物,人手一份。

鬥百草

原文第六十二回,寶玉生日前後,香菱和一群小丫鬟在玩鬥草的遊戲。我們知道,寶玉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時近端陽,而古人有端陽節鬥百草的習俗。

原文說: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個人,都滿園中頑了一回,大家採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中鬥草。

據史料記載,鬥百草的遊戲最早源於周代,到了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端午節的一種習俗,《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

鬥百草有兩種鬥法,一種是“文鬥”,一種是“武鬥”,香菱和芳官、蕊官等人的鬥草就屬於“文鬥”,我們小時候也玩過鬥草的遊戲,那個就屬於“武鬥”。

鬥百草的端午習俗,在今天的大部分地方,都已經消失了。

盪鞦韆

原文第六十三回,還說到了一種端午習俗——盪鞦韆。寶玉生日後,尤氏帶了賈珍的兩個侍妾佩鳳偕鴛來遊玩,就有關於他們盪鞦韆玩耍的情節:……這裡眾人且出來散一散。佩鳳偕鴛兩個去打鞦韆頑耍,\t寶玉便說:“你兩個上去,讓我送。”此時正是端午前後,正是盪鞦韆的好時節。

盪鞦韆很多人都熟悉,小時候也都玩過,即便現在,不少學校、公園裡,仍有秋千可以蕩。盪鞦韆最早是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深受人們喜愛,漢代以後,就逐漸成為了清明、端午的一種娛樂活動。

我們看,古代人過一個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很多花樣可以玩,反觀我們今天,好像除了放假吃粽子,就不知道可以幹什麼了,真該效仿一下古人,或者把這些有意思的端午習俗撿起來,繼續傳承下去。


少讀紅樓

《紅樓夢》作為一部偉大的作品,其內容之豐富在古典小說中無出其右。尤其是對各種節假日的描繪更是詳細,讓我們在幾百年後還有幸見識古人的節日,與古人相比,現在的節日活動簡直乏味至極!



端午節說端午,讓我們看看賈家是如何過端午節的。三十一回榮國府過端午。

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係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流行千年的習俗,現今依然流行。古人迷信,艾草有辟邪之意,賈家依然不例外。虎符係臂早些年還有,大多是家裡老人會做一個小老虎,佩戴在孩子身上或者同艾草綁在一起掛在門上。《紅樓夢》的時代應該是系在胳膊上的。而虎符現今基本被五彩線替代,如今綁在手臂上的都是五彩線。



賈家這年的端午過的並不順遂。因為是王夫人攢的局,請了薛姨媽薛寶釵晌午,這好像是唯一一次王夫人組局,賈母並不在。結果因為金釧兒被攆走,聚會氣氛凝重,所有人都有心事,聚聚就散了。原本應該喝雄黃酒,吃桑葚、粽子,賞石榴花等一系列活動都沒有任何介紹,大家略聚聚就散了。三十一回整回都與散有關。而扇子恰恰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饋贈禮物。

賈府的端午節過的雖然不熱鬧,但這個端午節前後卻熱鬧非常。首先二十八回元春賜節禮開始,端午節的氛圍就已經出來了。元春的節禮主要是紅麝串,扇子,每個人都有,可知端午送涼是當時的節日習俗。

元春賜節禮,也引出來“金玉良姻”的推論。雖然我認為元春不會在賈寶玉那麼小的時候就操心弟弟的婚事,賜給薛寶釵的禮物更豐厚一點應該是寶釵將笄之年,馬上成人禮了,就多一點。與寶玉相同是曹雪芹影射後面“金玉良姻”的暗示,應該與元春原意不同!

而關於紅麝串也有一個有意思的說法是麝香對孕期女子不好,為何古人大量使用。其實麝香的使用只要不是孕婦就沒有關係。

麝香作為節禮就不得不扯上之前賈芸求職,費盡心機買了兩大包麝香冰片送給王熙鳳。端午節用冰片和麝香,也是古人的一大習俗。主要原因還是端午為艾草盛季,艾草,麝香都有防蟲,鎮靜的用處。古人用來防蚊蟲,祛暑氣。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冰片,麝香,艾毫是印泥的主要材料,不可或缺。作為賈家這樣的大家族。製作書畫篆刻必不可少的印泥,或者直接用冰片麝香做節禮送人,都是一種既文雅,又有檔次的事。

最後,賈家這個端午節對於賈寶玉來說過的及其不平靜。他先後經歷了被五鬼魘了,林黛玉做《葬花吟》,元春賜節禮,唐突薛寶釵,結識蔣玉菡,打醮清虛觀,私藏金麒麟,不是冤家不聚頭,惹怒寶釵,調戲金釧兒,齡官畫薔,腳踢襲人,晴雯撕扇子,最後促成寶玉表白林黛玉,金釧兒跳井自盡,賈寶玉被賈政一頓暴打,襲人進言王夫人…這所有的一切都不過在一月甚至十幾天內發生。其後的一切事端都由這個端午節開端。實在讓人可怨可嘆!就不多說了。

君箋雅侃紅樓,多歧為貴。你的關注將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關注一下,歡迎收藏轉發。非常感謝 !


君箋雅侃紅樓

端午節王夫人擺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人過賞午,賞午是端午節中午飲雄黃酒、吃桑葚、粽子,賞石榴花等,還有把虎符戴孩子手臂上,把艾草插屋門上,有避邪、驅邪之說!紅樓夢三十一回,晴雯和寶玉拌嘴,黛玉說:大節下好好的怎麼哭起來了?難道是為了爭粽子吃惱了不成?這表明賈府過端午節無論主僕都有吃粽子的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