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減持、董事長被查,“中國期刊第一股”《讀者》還好麼?

時光荏苒,自媒體、網媒信息的便捷式獲取,讓曾經那些《意林》、《讀者》、《青年文摘》等傳統雜誌漸行漸遠。

此外,在去年多方股東先後減持股份,其中第二大股東光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減持所持全部股份,套現超2.6億元。

股東減持、董事長被查,作為陪伴幾代人成長的“心靈雞湯”刊物,真的要被讀者們拋棄了麼?

董事長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新任董事長已到崗上任

《讀者》的“問題”董事長王永生從在讀者集團任職到落馬,只有2年多的時間。

據資料介紹,早在2016年王永生就身兼兩職,同時任職於甘肅省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公司和讀者出版集團。自2016年9月28日開始擔任讀者傳媒董事長,直到2017年12月才卸任甘肅省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的職務,單職在讀者集團工作。

股东减持、董事长被查,“中国期刊第一股”《读者》还好么?

根據財新網報道,此次王永生被調查可能與王三運案有關。但無論真相如何,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讀者集團還是受到了相應的負面影響。畢竟在傳統媒體唱衰的當下,在群雄中突圍,勢必要步步紮實。

2015年帶來暖流的“中國期刊第一股”

在2015年,大概誰都不會想到創刊於1981年的《讀者》雜誌能夠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順利上市。

翻開歷史,2015那一年,中國整體廣告市場下跌了2.9%,主要下跌板塊為傳統媒體,整個環境都是處於“寒”勢未減的狀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讀者集團的上市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一絲暖流。

股东减持、董事长被查,“中国期刊第一股”《读者》还好么?

這也要歸功於《讀者》自身的努力與前期的基礎:在顛峰時期,其月發行量超過1000萬冊。早在2014年末,累計發行量就超過了16億冊。

它的上市就像一個里程碑,不僅是是甘肅省第一家上市的文化企業,也成為了A股中唯一擁有出版行業品牌的概念股。

2015年的成績依舊令人滿意,年出版圖書2000餘種,期刊12種、發行近億冊,核心產品《讀者》雜誌成為了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期刊之一。

然而,傳媒領域時隔兩年卻如隔一世。2016年、2017年兩年《讀者》主刊的總髮行量下降至4934.32萬冊,其中2432.84萬冊為來自長期訂閱,2501.48萬冊來自零售。

股價也一落千丈,從上市之初被資金熱炒股價達到78.5元/股,到一蹶不振持續下滑。截至6月12日收盤,股價以7.26元/股收尾。

股東減持,傳統紙媒難敵風寒

2017年,讀者傳媒實現淨利潤7141.49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1.01%;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528.09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0.65%。

而公司首發上市時,所募集5億資金也被擱置。今年4月14日,讀者傳媒發出多份公告,宣告首發上市募資項目悉數流產或延期。

傳統紙媒整體下滑的衝擊,確實是讀者集團的發展下滑的主要原因。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兔未死,卻猢猻散。

在2016年—2017年4月已解除限售的9個發起股東中,一半以上的股東已不同程度通過二級市場減持了股份。數據顯示,其中酒鋼集團套現7580萬、時代傳媒套現6900萬、通用投資則清空所有股份套現5370萬、第二大股東光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合計套現超2.6億元……雖然股東對於減持股份的理解各有措辭,但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讀者》的下行發展,讓人不禁想起了那些年我們翻過的雜誌:《足球世界》、《大眾軟件》、《當代歌壇》、《故事會》;也逐漸接受了一家又一家傳統媒體或轉型或退出歷史舞臺:《瑞麗時尚先鋒》、《外灘畫報》先後停刊,保留新媒體業務;知音傳媒集團和今日頭條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而國外也是相同的情況:時代公司無奈出售、《衛報》、《華盛頓郵報》紛紛轉型、《紐約時報》快速交出新媒體成績單……

當然,讀者集團的許多內容在面臨新媒體衝擊、讀者需求改變、行業競爭加劇等挑戰,已經向數字化改變了許多。

雖然轉型上面仍會面臨磕磕絆絆,但是據艾瑞諮詢分析,2017年傳統新聞媒體用戶使用時長依然保持可觀的增長。越來越多的用戶持續關注傳統新聞媒體;內容多樣化,推出短視頻等使新聞不再枯燥、單一的創新點,都將會在流媒體當下,殺出重圍,重獲必殺技。

結語

畢竟,在文字縱橫、信息跋扈的當下,帶著感情的刊物好多已被時代所拋棄。只希望《讀者》能跟著時代腳步,讓讀者們永遠讀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