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連載·老九散講」8、從世俗的角度來看耶穌為什麼非死不可

文/老九


耶穌是大衛王的後裔。按照《聖經·新約》的說法,從亞伯拉罕到大衛王共有十四代,從大衛王到猶太人淪為巴比倫的囚徒也有十四代,從這個時候再到耶穌又是十四代。

這種數字上的巧合很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但如果你的頭腦足夠清醒你就會意識到,把這件事解釋成某種神蹟並不比解釋成一種巧合更有說服力,因為這三個十四代的年頭顯然不會一樣長。

當然,那些想要用數字來證明某種神奇的人是很清醒的,所以他們才選擇了“代”而不是“年”。不過這只是雕蟲小技而已,因為不論耶穌是亞伯拉罕或者大衛王的第多少代後人,都比不上他所擁有的顯赫身份和高貴血統來得重要。

上帝曾分別與亞伯拉罕和摩西立過兩次約,要求以色列人都必須遵守上帝的戒律,作為回報,上帝答應保護“亞伯拉罕的後裔”。後來,在上帝的幫助下,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回到了他們祖先生活的土地,並且建立起來一個強大的以色列王國。

掃羅王、大衛王、所羅門王是以色列王國最初的三代國王。尤其是大衛王統治時期,以色列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這個大衛王有兩個形象為我們所熟識,一個是文藝復興雕塑巨匠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被視為西方美術史上最優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的大理石雕像《大衛》,另一個則是撲克牌裡的黑桃K——沒錯,就是黑桃K!

「長篇連載·老九散講」8、從世俗的角度來看耶穌為什麼非死不可

黑桃K的形象就是大衛王

在舊約《以賽亞書》和《但以理書》等多部先知書中,先知們都把解救萬民的救主叫做“彌賽亞”,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翻譯成希臘語那就是“基督”。而在希伯來語中“彌賽亞”的意思恰好是“受膏者”,也就是以色列人的王的意思。

以色列的國王是根據上帝旨意所膏立的,所以國王可以稱為“上帝之子”,而他的王國則可以稱為“天國”。但由於以色列的國王自己不能登基,必須要由先知來膏立,所以他的地位首先要先知來認可,先知不予膏立他就是一個非法的國王。因此,在以色列王國,到底是國王說了算還是先知說了算,其實很是一個問題。

一般認為,雖然國王是上帝之子,但卻只有通過先知才能獲悉上帝的旨意,所以國王只負責世俗的事物,引領百姓精神的則是先知。這意味著國王跟先知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類似於部落首領跟薩滿巫師之間的關係。

這一點很重要。它代表了“上帝之子”、“救世主”和“天國”的稱謂,最初只是世俗的而不是宗教的稱謂。

明白了吧?耶穌是大衛王的後裔,他理當重建被摧毀的以色列王國,但他應該像他的祖先那樣金戈鐵馬打江山,而不應該要求人們通過愛、信仰、祈禱和懺悔來達到上帝的天國。他把“上帝之子”、“救世主”和“天國”這些以色列人早已經熟知的稱謂,在世俗意義之外附加上了宗教的意義。任誰都得承認,這意味著他要對宗教和世俗事務的權柄進行統一。

「長篇連載·老九散講」8、從世俗的角度來看耶穌為什麼非死不可

耶穌基督

要知道,雖然這時候以色列王國早已覆亡,猶太人生活在羅馬總督的統治之下,人們普遍希望重新獲得獨立和尊嚴,但他們仍然有自己的王,也仍然保有自己的宗教。也就是說,即便這個民族此時已經淪為二等公民,但仍然有一些人享有某些特權,他們將要起來阻止耶穌“搶奪”他們的既得利益。

所以,隨著耶穌的名聲越來越大、追隨者越來越多,那些當權者所感受到的威脅也就越來越大。不論這種威脅是出自擔憂還是真實存在,都表明耶穌已經既不為世俗權力所容,也不為宗教權力所容了。雖然他從未鼓吹暴力,但他跟蘇格拉底以言獲罪一樣,也死定了。

跟蘇格拉底不同的是,耶穌放棄了替自己辯護。他選擇坦然接受一切,不僅僅是從容赴死,即使人們給他戴上花冠羞辱他的時候,他也保持著緘默。老九不方便猜測耶穌當時的心情。我們只知道,他的同胞比羅馬總督更急於處死他。

如果我們把耶穌當做一個普通人來看待,我們便不難得出一個結論:耶穌的成就很可能首先得益於他高貴的血統,而他的悲劇也很大程度上出於人們對他的血統的忌憚。所以,如果你不是強人,最好還是不要炫耀你的血統有多高貴,那些強人們會分分鐘要了你那擁有高貴血統的命,這一點是中外皆同的。

當然,這是不信主的異教徒的看法。根據基督教的教義,耶穌是為了人類而死的,是“受苦的僕人”。他用自己的血洗刷了人類所有的罪惡,以使我們能夠得到“救贖”,並免受上帝的責罰。這就是一般所稱的“基督受難記”。

「長篇連載·老九散講」8、從世俗的角度來看耶穌為什麼非死不可

耶穌受難

不過據說耶穌很快就復活了,這被用來證明他真的不是凡人,而是真正的上帝之子。這一點對基督教會來說也很重要,恰如聖徒保羅曾經斷言的那樣:“如果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所以,考慮到與基督教一脈相承的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不承認耶穌的復活,我們有理由對是不是“枉然”保持謹慎的態度。

—— 未完待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