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再看《阿甘正傳》,對於珍妮和中尉丹思考的更多一些,也發現,其實現實中大部分都是他們倆個的角色。

人這一輩子所追求的,最終多數為與自己的過去和解。這個過去可能是某個人,可能是某句話,也可能是某個行為,而這些共同構成了我們的執念。

阿甘的過去是智商。

當阿甘得知自己有個孩子時,他的第一反應竟然是眼含熱淚的問:“他,他聰明嗎?比如他能不能……”

能不能後面電影中並沒有給出詳細的內容,但能不能後面的內容屏幕前的你我都明白。那些是阿甘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是那些阿甘曾經因此而受到嘲笑的事情,是那些我們正常人習以為常的、做起來簡單至極的事情。

在珍妮去世後,阿甘在她墓前訴說小阿甘的生活,說道“他太聰明瞭”仍舊感慨萬分,喜極而泣。

可能,如果可以選擇,阿甘會寧願用一個普通人的智商換取大家所謂的“成就”。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珍妮的過去是家庭,是那個虐待他的父親。

在珍妮經歷過大學、酒吧賣唱、遊行等等諸多經歷之後,當她面對著那個已經破爛不堪、經久失修、無人居住的房子時,仍舊憤怒滿滿。曾經瘋狂的經歷並沒有讓她獲得救贖,她不能與自己和解,她不能原諒父親。她滿臉怒氣的嚷道:“你怎麼能這麼做?”

然後,她朝房子扔鞋子、扔石頭。可是面臨碩大的房子,石頭太小,只能破碎窗戶;面臨時代和命運,她的力量太小,只能最終無助的哭泣。

電影中,珍妮多次訴說:“祈禱上帝把我變成一隻鳥,讓我能飛的遠遠的。”

可是,珍妮卻不知道,心若困住,往哪都逃不出禁錮。內心的乾涸是物質和漂泊永遠都填不滿的。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中尉丹的過去是榮譽。

在戰場上阿甘冒著生命的危險救了中尉丹,但他絲毫不感激,反而怨恨阿甘,乃至自暴自棄。

剛入軍營,中尉丹曾對阿甘說:

“我們排有兩條守則,一保護好你的腳,二別做任何傻事,比如讓你自己被打死。”

可是,最終這兩點中尉丹自己都沒有遵守,真是諷刺。

所以,就像電影開頭的羽毛,像阿甘的那句名言“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飄到哪,會吃到什麼,遇見誰,發生什麼。

索而不得,不如放下。與自己講和不丟人。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

阿甘是幸運的,他的這個過程幾乎沒有,一個是因為他的智商有限,沒辦法讓他有過多的思考,另為一個原因是他有一個偉大的母親,在年幼時就給他做了極好的心理建設:

你與別人一樣,但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也正是因為母親的這種教育理念,才讓與同齡人一起上學的阿甘少受一些自卑的困擾。甚至在初次見的珍妮的時候,面對珍妮不友善的問題,他也能夠淡然和不卑不亢。而這點,恐怕是一些正常的小孩都沒辦法做到的。

珍妮問:"你是不是有點傻?"

阿甘答:"媽媽說,做傻事的才是傻瓜。"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珍妮的和解

珍妮的和解,就是不再尋找自由,不再放縱自己,不再依靠性、美色和男人來生活,開始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並且留下了她和阿甘的孩子。

對於這樣一個受父親虐待且具有極強自尊心得女子來說,敢於把孩子生下來就是她與這個世界最好的和解方式。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中尉丹的和解

中尉丹的和解是開始樂觀向上的生活,迴歸到了從前的中尉的精神面貌和衣著。他開始不再介懷自己的雙腿、不再放縱自己,他找到了穩定的亞裔未婚妻,開始了正常的生活。

沒有了榮譽,他依舊活出了人樣。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最後在阿甘跑步的時候,說出了這樣的話:

“你得丟開以往的事,才能不斷繼續前進。我想那就是我這次跑步的意義了。”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與自己和解,才能前行——再觀《阿甘正傳》有感

每個人心目中都會有這種關於過去的執念,但你只有和過去和解,原諒過去的一切人和物,包括你自己,才能更好地前行。

向過去告別的最好方式不是忘記,而是和解。

唯有和解,才能放下;唯有放下,才能勇敢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