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出兵最多的三個省是廣西,湖南,四川嗎?

西臺御史



民族存亡之際,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方法,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共赴國難。何謂出兵多少,這樣對比有何意義?滿足個人虛榮,還是真不明白全民抗戰的意義?每個省份都為抗擊敵人作出了很大的犧牲,淪陷區,交戰區,大後方,各行各業各族人民,都在為抗戰勝利艱苦卓絕的進行抵抗。





心之旅跡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據國民政府1947年10月公佈的數據,國民黨軍隊作戰傷亡總數合計三百二十二萬人,其中陣亡一百三十二萬人,負傷一百七十六萬人,失蹤十三萬人。國民黨政府於1939年頒佈新兵役法後,成立了兵役署,由陳澤潤擔任兵役署署長,並組建了龐大的管理徵兵的機構,在各省均設立了軍管區司令部,其下設若干師管區級別司令部,再下又設若干團管區司令部,以專司壯丁徵調和新兵訓練。

1943年夏天,時任國民黨政府軍政部長兼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的何應欽召集各省軍、師、團管區專司徵兵工作的官員共計170餘人到重慶開會。會議期間國民黨政府兵役署長程澤潤作了有關兵役工作的報告中說道:“自實行兵役法起,到1943年5月止,全國(未包含東北)所徵出的壯丁將近1200萬人”,這個數字本來是程澤潤拿來當做兵役機構所取得的成績進行宣揚的,不料,卻當場遭到了時任軍政部長何應欽的駁斥。

何應欽給兵役署長程澤潤算了一筆賬:“全國軍隊包括警察在內也不過700萬人。至於傷亡,根據各戰鬥部隊的報告,綜合起來也沒超過240萬人。你們徵了1200萬壯丁,各部隊的長官反而還天天來電報叫喊補充新兵,這是什麼原因?”

何應欽的質疑是有道理的,作為軍政部長的他在這次會議上談到:“根據派到各師的點驗委員會報告,照每個師的編制人數應有一萬二千五百多人,但有的師只有八九千人,甚至只有五六千人,其主要原因就是逃兵關係!”國民政府抗戰整個過程是混亂的,人口統計和各級“吃空餉”之外,還有大量虛假數據。

詳細數據無法給出答案,那麼我們可以算算大帳!

國軍抗戰之初總兵力約為200餘萬,到抗戰勝利國軍總兵力400餘萬。總傷亡322萬,抗戰期間國軍徵召的總壯丁數是1400萬,也就是說抗戰期間總兵力增加了200萬,加上傷亡病減員的322萬撐破大天補充了520萬人,別忘了受傷人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可以傷愈後歸隊的。也就是說不到500萬的補充數相對於1400萬徵召壯丁數,兩相對比有近1000萬壯丁不翼而飛!

面對何應欽的責問,兵役署的“頭頭腦腦”們透露出了這數百萬壯丁的真實下落:

一:各省“拉捆壯丁的現象”嚴重,“沒有把新兵看成是人”導致徵兵困難,逃兵多。

二:“由於政府對新兵的待遇和生活不重視,使新兵穿不暖吃不飽,有了病無醫藥”,相當一部分壯丁“未到前方就病死了”。

三:“虛報實徵壯丁人數,層層“吃空”貪汙。”

四:“因開小差、傷病、不服從管教等原因,被執行了軍法。”  

通過以下幾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曾任兵役團管區司令的萬金裕回憶:四川在1939年徵兵工作展開實施“適齡壯丁抽籤”時,因當時徵兵舞弊多,壯丁受虐待致病、致死嚴重等問題,曾引發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1939年夏,四川隆昌、新都等地發生過“規模很大的民變”。1941年夏,四川的廣漢、中江、金堂等地因役政舞弊“又一次激起民變”。1944年5月間,“四川省大竹縣所接收到的新兵約一排,竟奪了守衛者的槍支,集體烘營,巴東偽縣政府曾專派一自衛隊,抓由湖南、湖北前方逃跑回來的逃兵,最多時每天要抓幾十個人,算來一個月即可抓數百名之多。

蔣夢麟於抗戰後期出任紅十字會會長時有一段回憶:在貴陽一個壯丁收容所裡,我曾經和廣州來的壯丁談話。我問:“你們從哪裡來?”他們說:“廣東曲江來的。”“你們一共有多少人?”他們說:“我們從曲江動身的時候有七百人,可是現在只剩下十七個人了!”

其他地區徵兵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裡去,江西上饒縣1941年逃回的壯丁,佔出征壯丁總人數的一半。廣西柳江僅一個縣從1941年到1942年5月,僅自首的逃兵就有3600多人。

1941年7月蔣夢麟關於兵役狀況視察報告記載:戰事起後數年中,據紅十字會醫生經驗,四壯丁中一逃一病一死,而合格入伍者,只四分之一,是為百分之二十五。以詢之統兵大員,鹹謂大致如是。若以現在之例計之,恐不及百分之十矣。 蔣介石看了蔣夢麟的報告後,亦深感震驚。

兵役署長程澤潤結局

程澤潤,字沛民,四川隆昌縣龍水鎮人。畢業於國民黨陸軍大學。一九二一年起,始任四川軍閥賴心輝的參謀長。與川軍將領,廣有聯繫。又當過桂系李品仙的參謀長,與桂系亦有淵源。一九二八年起,投向南京國民政府,先後任軍事委員會參謀處長,軍政部少將組長,得到軍政部長何應欽的賞識。抗日戰爭爆發,因國民黨兵源緊缺,何應欽又將程澤潤升任兵役署中將署長。兵役署長是肥差,從此程澤潤開始貪汙舞弊,甚至在上海“金屋藏嬌”。在蔣介石“仗打程澤潤中將”事件之後,蔣介石親自下達手令:

“查前兵役署長程澤潤,辦理兵役,舞弊多端,著即槍決,攝影具報,此令。中正七月五日 ”


兵役署長程澤潤被槍決後,為了整頓兵役而又專門設立了兵役部,但此時已經接近抗戰勝利,作為軍政部長何應欽在後來所寫的《八年抗戰之經過》一書中也只能照搬程澤潤任期內所提供的壯丁徵召數,這個注了水的徵召數字也就成了國民政府官方口徑。但是拿著個數據來作為抗戰各省出兵數並不足以說明問題。他缺少了華北地區八路軍和華東華中地區新四軍參戰人數!也未包含東北三省五十多萬抗日義勇軍的數字!

綜上所述,抗戰期間各省出兵數據大致如下:

國軍方面:

軍人作戰傷亡3227926人(其中死亡1328501人,負傷1769299人,失蹤130126人),病亡422479人,此數字不包含東北地區和解放區軍民的傷亡數字。

中共方面:

至1944年5月,八路軍建立面積達24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的抗日根據地,至1945年8月,八路軍發展到90多萬人,還有40多萬人的民兵。主要兵源地為華北,如河北,山東,山西,而新四軍達到30餘萬人。兵源地主要為華中如安徽,江蘇。

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遊擊隊,在抗戰中290467人受傷,160603人死亡,45989人被俘,87208人失蹤,共計584267人。累計參戰人數規模在兩百萬以上尤其是這些兵源大部分都是自願參軍,和

國軍抓丁1400萬不翼而飛1000萬不可同日而語。

東北地區參戰人數:東北軍進入關內總數為26萬餘人,東北抗日義勇軍總數約55萬人,東北抗聯4萬餘人(其中一半為義勇軍),東北流亡進入關內參加抗日隊伍約為5萬人,兩者合計總數88萬餘人,到抗戰勝利後統計人數剩餘不足7萬人,僅東北地區堅持抗戰十四年陣亡者就達46萬人。

本文結論,

單純依靠國民政府統計的壯丁數作為各省出兵總數有著巨大的水分,壯丁數並不等同於出兵數,尤其在抗戰後期國軍400萬軍隊龜縮大西南和日軍對峙數年。尤其不可忽視的是八路軍和新四軍抗戰的兩百萬人和東北地區近百萬的參戰總數。抗戰是全民參戰,實際數字並沒有詳細準確的權威依據。鼓吹自己貶低其他省份抗戰的那幾個地區可長點心吧!


杜康不負西江月

根據何應欽《八年抗戰之經過》中的《抗戰期間各省歷年實徵壯丁人數統計表》、《抗戰期中各省壯丁配額統計表》以及蔣緯國編著的《國民革命戰史抗日御侮》,抗日時期,全國總共徵募壯丁14050521(《國民革命戰史抗日御侮》中為13558493名)。其中四川徵得壯丁為2578810人,是全國各省中輸送兵力名額最多的省份,佔全國18.35%,接近五分之一,也就是抗日戰場上沒每五個人就差不多有一個是川人,因此也有“無川不成軍”的說法。

如果算上省籍不詳和從四川劃去的西康省的壯丁,四川在抗戰中為戰場輸送兵源有可能近300萬。即使在抗戰爆發的第一年,也是四川輸送壯丁最少的年份,四川徵送的壯丁人數也在十萬以上;在1941年到1944年當中,四川以年均35萬以上的數量為抗日戰場輸送著兵力;抗戰勝利的1945年,四川徵送的壯丁也在28萬以上。這也跟當時軍政部派發的任務有關,軍政部及兵役部給四川下的兵役配發數為3193807名,是各省之冠,比排名第二的河南還要多出

983334名。

根據國民政府1943年的內政部統計,四川當時有4329682戶,人口為46438490人,其中男性24199029人,壯年男丁(係指18至45歲的男丁)5451551人 。也就是說,平均1.4戶就要出一個兵,15.4個人中就要有一個是兵,8個男子中有一個兵,壯年男丁中1.8人中有一個兵。這個數據在四川人口尤其是四川壯丁人數中的比例是相當大的。

當然,除四川外,雲南、廣西、貴州等大後方省份排在前列,在為抗日徵兵提供了甚至超出當地負荷的兵源。


國家人文歷史

官方徵兵數據前三是四川、河南、湖南。國家危難之際,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沒有貢獻特別突出的省份,按整體來算都差不多。

最後請大家看看這位朋友的歸納。

網址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60710032923189.html


深圳銀行融資拆借

抗日時期,哪個省的中國兵最厲害?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肯定想到的是川軍,湘軍,事實上這兩個省的兵都是挺厲害的,十大元帥湘籍和川籍中佔據七席,但是真正最厲害是還不是這兩個省。

朱德元帥曾經說過:湖南人最霸氣,廣西人最蠻橫。 個人覺得廣西人比湖南人更上一層,自古以來,“所謂桂系狼兵雄於天下”是也。比起“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湖南強多了。

曾國藩就曾說過:“長毛(太平軍)中後期之30萬之戰鬥力,遠遠不如剛出廣西之3萬”廣西兵得到了他這麼高的評價。

清末的時候,中國對洋人的戰爭中,全國都是吃敗仗,只有廣西人是打勝的,並且民國時期,李宗仁的桂軍第七軍,在國民政府北伐戰爭、軍閥混戰的時候幾乎從來沒有吃過敗仗。

桂軍在桂唐戰爭中,素以彪悍著稱的湘軍十幾萬人被桂軍幾萬人打敗並被收編。在中原大戰開始的時候,十萬湘軍在面對不到3萬桂軍的時候,又是一敗塗地。在中原大戰後,桂軍撤退回廣西,湘軍、滇軍、粵軍一共集結了近12萬兵力力圖戰勝桂軍並佔領廣西,但是桂軍2萬多人兵分兩路,一路1萬多先是擊敗了超過3萬人的滇軍,隨後又戰勝了近3萬粵軍,把滇軍和粵軍趕出廣西;另一路也是1萬人在桂林一帶戰勝了近6萬湘軍。在國內戰爭時期,中共劉伯承元帥曾經在大別山制訂了殲敵順序是:“先打最弱之保安隊,次打較強之中央軍,最後打最強之桂軍。”


錢鍾書先生說:中國有三個半人,湖南人算一個,兩廣人算一個,江浙人算一個,山東人算半個。 但是後來很多人又改正了這句說是:中國有四個人,湖南人算一個半,廣西人也算一個半,山東人算半個,江浙人算四分之一個,廣東人也算四分之一個。彭德懷元帥在紅軍時期也說了:黔軍滇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在1979年對越戰爭中,廣西兵是最多的,現在有不少四川人說是四川出兵最多,這是不對的,在《中共黨史》和文史檔案中都有介紹的,出兵最多的是廣西,而不是四川,至少第一批那十幾萬人都是廣西兵居多。

小結:這篇文章無關乎地域歧視和掙功的意思,抗戰是全國中華民族的戰鬥,每個省,每個地區都為抗戰貢獻了很多不是數字可以衡量的,只是希望大家,不應該漏了廣西,這是一塊出血性漢子的熱土。當然,我們也更不能忘記“無川不成軍”,出川抗戰的有350多萬的川軍,64萬陣亡,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據全國之首,佔全國抗日軍隊五分之一。

隨著國家越來越強,我們再來回顧那時的歷史,不由感慨,那樣的屈辱再也不會發生了。


用戶143374899

抗日戰爭四川作為兵力第一大省,在各個戰場都有川軍身影,不容置疑和汙衊。

川軍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大家都耳熟能詳,我就特別介紹一個被人忽視的省份。

其次就是作為淪陷區的河南省,總人口3500萬,兵力達到,僅次於四川。河南作為淪陷區,無論平民百姓還是官兵軍隊傷亡比例是各個省份最高。

1941年,十個戰區共需1079萬大包,河南負責第一戰區供應200萬,山西供給第二戰區,64.4萬,魚米之鄉皖南浙西蘇南供應第三戰區共計167.6萬大包,河南一省佔了五分之一的供應量,這是不是貢獻?

北方軍隊不如南方軍隊出名,大多數是因為作為淪陷區全民皆兵,反而不受南京(重慶)政府重視。

桂軍,川軍,佩服五體投地。至於湘軍?鼎盛時期還停留在曾剃頭時代,抗日戰爭的的湖南六次戰役還是靠其他地方部隊,指揮官更是廣東人薛嶽。


西臺御史

抗日戰爭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舉全國之力才贏得的一場勝利,在犧牲了無數的士兵才使得日寇的陰謀沒能得逞,而面對日軍數百萬的侵略者,中國在八年抗戰中共徵兵1400多萬人,其中出兵最多的省份是四川,達257萬之多。



因為抗戰在進入中期之後相持不下,而四川因為西南特有的地勢,所以成為了抗日的大後方。在華北、華南等地淪陷之後,四川的軍閥劉湘也讓蔣介石將重慶定為戰時陪都,所以說四川也成為了抗戰的重要兵源地之一。



在抗戰初期,便有川軍團出川的壯烈義舉,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以劉湘為首的四川將領就致電蔣介石要求出兵奔赴前線。而川軍團首戰便是淞滬,是由四川人郭汝棟42軍的26師打響的,其師長劉雨卿率部於日軍大戰七晝夜,阻擋了日軍的進攻,在換防的時候全師僅存600餘人,可謂慘烈之極。而之後川軍又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三次長沙會戰等等重大戰役,而且四川軍隊遍及全國各個戰場,是抗戰的中流砥柱。還有像犧牲的抗戰名將李家鈺、王銘章等等,他們是四川人的代表。



而除四川外,出兵最多的是廣西和湖南。因為廣西的軍隊大多是屬於桂系軍隊,而這桂軍戰鬥力是非常強的,在1939年日軍進攻廣西之後,可以說廣西從未停止抵抗。而在湖南可以說爆發了很多大規模的戰役,比如三次長沙會戰、衡陽會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等等大小戰役,也正因為在湖南和日寇打得難解難分,這才充分保衛了大西南後方,所以說廣西人和湖南人也是抗戰的主力軍。



在八年抗戰中中國軍民傷亡達3500萬之多,正是因為這些無懼生死的愛國軍民,才換來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

向英雄致敬!


歷史之絕唱

問題名字應該改成抗日戰爭出國民黨兵最多的省份。像東北,山東,江蘇等地的國民黨兵源為什麼那麼少?不是這些地方的老百姓不愛國,是國民黨已經拋棄了這些地方,想參加國軍國軍徵兵處都過不來!你把山東,東北,江蘇等東部省份放到四川的位置,這些省出的國民黨兵還多你信不?而且東部省份拖住了多少日軍兵力?拖住兵力僅憑偽軍是不夠的,你要把一省之地完全放給偽軍管,那還叫佔領嗎。日軍在淪陷區大量修建炮樓駐軍,縣城,城市都會有比較多的駐軍。


看那個數據山東38年徵兵數為16萬多,總數才3萬?要知道那時魯西南還在國民黨手中,有很多老百姓知道要打仗都不走,踴躍參軍,所以38年就有16萬多參加國民黨軍。這數據嚴謹性太差,不知是從哪流出的數據。

川軍在抗戰中戰鬥力並不出眾,裝備差,戰鬥意志並不高,當然投降的倒是不多,一般戰敗後就失去了戰場紀律,損失非常大。

使用純粹的川軍,戰果完全無法預料。但川軍是國民黨軍中少有的敢打的隊伍,所以為抗戰也是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裡吐槽下老蔣,不給大多數川軍換裝備,變相借日軍之手消滅雜牌軍。神煩網上有些四川人大吹特吹自己的省出的國民黨兵多而貶低別的省份,簡直就是給當年出川抗日的川軍丟臉。抗戰勝利是全國人民努力的結果,沒必要為了抬高自己省而貶低別的省份。

還有網上一些人黑東北軍,東北同胞的,日本侵略東北,張四不(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裹挾著大部分軍隊跑了,還有一部分如馬占山率領的東北軍不聽張學良命令積極抗日。還有一些東北軍因為張學良的不抵抗,不開槍政策無奈之下投降了日本離開了東北軍當了偽軍。國民政府也拋棄東北了(暗中資助了幾年義勇軍,然而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拋棄東北不抵抗?)你們讓東北的老百姓怎麼打跑侵略者?老百姓是超人嗎?張四不被抓後,東北軍也被蔣光頭派向了許多抗日現場,也是抗日英雄!國民黨拋棄了東北,東北老百姓也參加了抗聯等抗日隊伍!
很多原來的土匪也打鬼子!東北被國民黨政府拋棄,老百姓被日本人害死多少?日本人拿東北同胞做細菌實驗等許多喪心病狂的事。東北等東部地區拖住了多少日軍兵力?換作哪個省在東北的位置上,在軍隊被張四不帶跑,國民黨政府拋棄的情況下能守住?你們還要傷害東北同胞?我是山東人,我是個有良心的中國人,我就要為東北軍,東北同胞抱這個不平!


唯愛鄧肯

本不想評論,看到裡面很多人在噴湖南,所以也給一些不懂歷史的人普及一下湖南抗日。本身抗日這個沒什麼好爭的。抗戰勝利這是全國人民用血與命爭去來的。所以沒必要在這裡地域黑,那我說說湖南抗戰中做的哪些貢獻吧!

為支援抗日前線,湖南人民修通了全省的主要公路幹線,完成了粵漢、湘黔、湘桂鐵路在湖南的接軌,相繼建成了衡陽、芷江機場,這些空軍基地的存在,持續給予日軍重大殺傷,令日軍如鯁在喉。在正面戰場的國軍中,少將以上軍官在抗戰中共犧牲115人,其中湖南籍將領佔三分之一。湖南人民亦為抗戰犧牲累累,全省共傷亡262萬多人,其中死亡92萬餘人,重傷170餘萬人,毀房94萬多棟,毀糧4000多萬擔,損失耕牛64萬多頭,犧牲人數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大大超過各省平均數,也應了楊度在《湖南少年歌》中的那句話——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說到這有人就會講這是舉全國之力才保住湖南的,並不算你湖南之功,這話只對了半,為什麼說只對一半。湖南能守住,是全國各大戰區的支持是沒錯。那我反問淞滬抗戰是不是舉全軍之精銳,守住了嗎?南京保衛戰守了多久。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三次武漢會戰,守住了嗎?怎麼到湖南就守住了。難道這不算是湖南的功勞嗎?

在民國時期,湖南人依然佔據著軍政領域的主角,扮演著推動歷史前進的角色。黃埔軍校前五期中,湖南籍學員佔三分之一,僅在黃埔一期的635名畢業生中,就有湖南籍學員197人,其中湖南籍共產黨員佔黃埔一期共產黨員的半數以上,其中有陳賡、左權、宋時輪、段德昌、黃公略等後來的名將。在國民黨一方,湖南籍的著名將領有賀衷寒、陳明仁、黃傑、霍揆彰、鄭洞國、宋希濂等人,12名一級上將中,有兩位湖南將領——唐生智和程潛。遠征軍中的湖南人要佔一半左右 是當之無愧的主力 廖耀湘、鄭洞國、霍揆章、 陳明仁、闕漢騫、黃傑等 將領亦佔據主要指揮崗位。黃埔三傑”蔣先雲、陳賡、賀衷寒,全部來自湖南;黃埔軍校一至五期共畢業7399名學員,其中有2189名湖南人,佔30%這些先後大部戰死於抗日戰場。

八年烽火起盧溝,受降之日落芷江。日本宣佈投降後,受降地最初選在江西玉山,但鑑於國民政府許多高層人士的異議,以及中國戰區的美軍參謀長魏德邁的建議,蔣介石臨時將受降地點改在湖南芷江,這是對抗戰期間付出重大犧牲,做出重大貢獻的湖南的一種肯定。

中國近代史湖南人在其中作出的貢獻可以說在全國都是極大的,不可替代的。


譽為江南

日本鬼子沒有打到陝西是因為陝西孫蔚如在中條山血戰四年,從

1938

年堅持到

1941

年,三萬秦軍抗擊十萬鬼子兵,小鬼子不能前進一步,根本就到不了潼關城下,而潼關是陝西東大門,是進入大秦的必經之路。小鬼子的作戰計劃是打通隴海線,一直打到蘭州,將蘭州武漢廣州連城一條線,然後逐步攻取西南半壁,可是美夢被秦軍粉碎,

1941

年蔣該死把中條山秦軍撤下來,把中央軍換上去,幾下就被小鬼子打的人仰馬翻,可是此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小鬼子也無力進攻潼關,陝西得以保全。從喜峰口到崑崙關,從臺兒莊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秦軍從未缺席。臺兒莊大戰秦軍總指揮關麟徵後來因為戰功當了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小鬼子尊稱關麟徵為關鐵拳,臺兒莊兩個視死如歸的敢死隊長仵德厚,王範堂都是陝西人,臺兒莊大捷秦軍功不可沒,現在卻都成了廣西人,四川人的功勞了,不覺得貪天之功嗎?有些人就認為一座險關就能擋住日本鬼子,那山海關娘子關也是天險,怎麼就擋不住日本鬼子呢?有些人還說是因為黃河水太大了,日本鬼子無法渡過,可是山東段和南段的黃河水還更大了,怎麼就不能阻止日本鬼子的鐵蹄呢?中條山在今天的山西省,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和秦嶺平行,中間夾著黃河,這一條狹窄的通道東頭是河南三門峽市,西頭就是陝西潼關。古代函谷關就在今天的三門峽市。後來因為行政區劃的調整,把古涵谷關移到了今天的潼關縣。不管是函谷關還是潼關,都是秦地的東大門。可是歷史上發生的函谷關保衛戰或者潼關保衛戰卻很少,因為秦軍從來都不會被動防禦的,再險峻的關隘在敵人的重圍之下也會被攻破,秦軍往往都是主動出關迎敵大量殺傷敵人,達到未到潼關先死一半的效果。然後個別散兵遊勇即便到了潼關城下,也成不了氣候。現在有一種很無恥的論調,認為在抗戰時期陝西沒有成為戰場,所以陝西就是置身事外的。而淪陷區成為了戰場,所以他們光榮,簡直是奇談怪論。陝西沒有淪陷是因為秦軍出關浴血奮戰了。而且在整個抗戰時期,陝西不但沒有置身事外,反而從來都是衝鋒在最前面的。所以現在陝西人就有責任向全國同胞講述陝西是怎麼抗戰的。我們講抗戰時期的戰績不是為了像四川人一樣去邀功請賞,而是要讓全中國都知道,陝西從來都是以盡忠報國為己任的,國難當頭,衝鋒在前,絕不退後,這就是陝西人的性格。小鬼子沒打進四川是因為陝西胡鏈在石牌保衛戰中把攻打四川的鬼子兵精銳幹掉了,此戰殲敵2萬,鬼子第三師團幾乎全軍覆沒,這個第三師團是南京大屠殺的元兇,此戰即保衛了四川大後方,也為南京遇難同胞報了仇,四川沒有淪陷,秦軍居功至偉,否則憑四川那渣渣戰力照樣得淪陷。現在只吹你四川多麼牛,簡直令人作嘔,老子是陝西漢中的,實在看不慣你們這幫川吹吹牛放肆。陝西抗戰時期只有一千萬人,出兵150萬;四川當時和重慶還沒有分家,人口有五千萬,出兵320萬有什麼好吹的,如果四川按照陝西的比例出兵,應該出750萬。人們知道川軍無非是因為抗日神劇。我們陝西省從不念叨抗戰功績,那是因為我們認為保家衛國就是天經地義的,用不著唸叨,賊川棒整天叫囂抗戰出兵了,好像全中國都欠四川的一樣,四川年年吃國家財政倒貼幾千億,位列各省第一,國家也對得起四川了吧?整天叫囂,還要讓國家把你們貢起來不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