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自行車漫談

老北京自行车漫谈

中國是一個自行車王國。可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即一次大戰後至二戰以前的那段時間,北京的高檔自行車都是進口的,英國製造的自行車佔了很大的優勢,英國的車全是手閘,而且是右手後閘,鋼絲帶的質量也特好,高車架者居多(按歐洲人的身材而設計的)。

老北京自行车漫谈

英國藍牌,平把“K”字輪盤,手閘的閘棍是圓形的,閘皮似一塊硬方橡皮,這一特點,使人遠望便知。但是,這種自行車從二戰以後就不再進口了。

飛利浦車是大路貨,特別是輪盤上有英文飛利浦的字樣,有專為亞洲人制造的車架較矮的車型。售價輛很便宜,老百姓都能買得起,所以很是暢銷。

韓牌、三槍均為英國的名牌車,車架均高,平把,個別的也有翹把,但價格十分昂貴。

鳳頭是一種裝備齊全的老爺車,翹把,全鏈套,前後脹閘,加快軸車頭還帶磨電燈,一般車身為深綠色。還有一種英國車,名“雙金人兒”,平把,高車架。北京那時進口的幾輛車全都鍍亮,特稱“白金人兒”,騎這種車子的人要有洋學者的派頭才行。

德國車有兩種代表性的牌子:德國的藍牌和G字(俗稱勾字兒)都是倒輪閘。德國車有個別的用大輪盤,其大小如小臉盆,混混兒們愛騎,正經人不敢騎。

變速的賽車進口的多是法國的“飛燕”牌的,因為老北京當時的柏油馬路特少,賽車瓦圈細,在土石路上騎容易變“龍”,所以騎者不多。

大把車多為美國進口,有一種木質寬瓦圈的,十分名貴,極為少見,它的實用性很差。

老北京自行车漫谈

上世紀二十年代,李蓮英的一個孫子愛騎自行車,在地安門大街路東今新華書店處開了一家車行。因為他的個子矮,特從荷蘭進口了一批特製的二六車,是叫“錘手”的名牌車。還有一種倒裝燕式車把短手閘的二六賽車,形式新穎奇特,據說只進口兩輛,在京城視為珍品。

歐洲車,除了德國車外,都用鋼絲帶,所以載重能力差,但單人騎行輕快。

老北京自行车漫谈

三十年代,日本車大量湧入北京。日本車大部分用壓邊帶,因而載重能力強。均用左手後閘,有的用倒輪閘。二六車型居多,二八車型也有。英國的二八車的標準重量是18公斤,日本的比它要重10公斤左右。但騎起來也很快,再加上傾銷賤賣,比歐洲的貴族型車如鳳頭差兩三倍的價錢。那時,北京城裡的一些學生、職員和小夥計們大都騎這一類的自行車。

日本車的代表名牌有菊花、僧帽、鐵錨、富士等。“菊花”二八男車是日本車中造型最美的,翹把,橫樑略前傾,輪盤圖案為三個花束十分漂亮,且騎起來也輕快,為日本車中的上品。

六十年代中期,我國一批永久錳鋼的車型與之相仿。可是矮、寬才是當時日本車的主要特點。

二三十年代的北京車行常常“攢車”(即現在的組裝車),用進口的英、日零件加上若干的國產件,拼裝成整車。冒充英國貨,五花八門的雜牌子,但不敢冒充名牌,常取“鷹球”一類無案可查的假牌號,質量高低相差很大,售價不一。儘管造假的質量沒有保障,但總的來說也比英、德進口車便宜不少,不講究牌子的普通市民都選擇這一類的自行車。

老北京自行车漫谈

抗戰時期,盛行一種用德日車軸、中國自造車身裝配起來的“大把車”。這是從美國學來的樣式。它的車把大而長,中間用小橫架子加固,只有倒輪閘,沒有前手閘。這種車多為雙橫樑,搬起來相當沉,騎起來大把兜風。它的實用性很差,適應範圍也窄,解放後,這種車子逐漸淘汰。抗戰期到解放初期那段時間,農村盛行一種用自來水管焊成的車架,它不刷油漆,不加前後的擋泥板,載重量大且不怕磕碰,是一種典型的自造組裝的華北平原農村用車。

抗戰以後,國民黨接收了天津日本人所設的自行車裝配廠,開始生產一種燕式把的二八自行車,稱為“中字牌”,這是華北地區第一種國家級廠牌的自行車。解放後,中字牌改成飛鴿牌,燕把改常規翹把,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上海一帶則運輸到北京大批的冒牌英國的飛利浦車,解放初期便改為“永久”牌。

老北京自行车漫谈

解放後,特別是五十年代,全國的自行車型趨向制式,牌子型號也就是那幾種。在老北京的街道上所有的人騎的車全都差不多。

轉自:《北京青年報》2005年8月10日鄭洋文

老北京自行车漫谈老北京自行车漫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