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海水魚類養殖模式主要有幾種?

張光久

在6月10日舉行的“海峽兩岸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關長濤談到,中國大陸的海水魚類規模化養殖始於20世紀80-90年代。尤其自9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迅速。養殖產量由1984年的0.94萬噸,發展到2016年的134.76萬噸。據有關資料, 世界海水魚類約有13,000 種,我國有1694 種。目前我國已開發養殖的有近100種。


目前,我國的海水魚類養殖主要有:陸基工廠化、海上網箱和岸帶池塘三大養殖模式。中國的海水魚類工廠化養殖起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初期主要採用的是全流水養殖方式,後來發展了部分水處理系統,目前已發展了循環水養殖並具有一定的規模。中國海水魚類的海上設施養殖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並自8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迅速。初期主要為小型網箱養殖,2000年以後深水網箱養殖逐步發展,目前全國海水網箱總數超過200萬隻,其中深水網箱約10000多隻(養殖水體1068萬立方米)。近年來,在國家拓展深遠海養殖相關政策支持下,國內先後研發了大型圍欄(圍網)、養殖工船、大型鋼結構網箱、深海漁場等養殖設施,推動中國海上設施養殖技術不斷進步。中國的海水魚池塘養殖規模也較大,2016年海水魚池塘養殖產量約佔當年海水魚養殖總產量的32%。但與工廠化和海上設施養殖相比,池塘養殖工程裝備與技術研發方面起步則較晚。最近幾年,循環水養殖理念被引入到池塘養殖中,並開發出了工程化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


中國水產頻道

我國是人口大國,各類生活用品的消費需求量非常大。比如魚類,每天都要消耗掉幾十萬噸。僅僅靠捕撈是無法滿足的,必須人工養殖。

我國海洋資源豐富,是全球最大的海水養殖國家,截止2017年,海水養殖產量達到五千多萬噸(數據依據2013年1739.25萬噸而推測),是世界上唯一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

海水養殖在我國漁業經濟建設中具有著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

那麼,我國海水魚類養殖模式主要有幾種?

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關長濤介紹,目前我國海水魚類養殖主要有:陸基工廠化、海上網箱和岸帶池塘等養殖模式。

1.\t陸基工廠化

陸基工廠化是集約化養殖理念的主要呈現方式,主要分為陸基和海基兩種適度集約化養殖模式。其中,陸基工廠養殖又包括集約化流水養殖和循環水養殖。

國際上公認為現代海水養殖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就是,循環水養殖。其具有以下幾點優勢:

第一,養殖設施設備先進;第二,管理高效;第三,環境可控;第四,不受地域空間限制;第五,產量可控;第六,產品質量有保障;第七,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良好。

其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工廠化育苗研究,逐步擴大到以名特優海水魚類育苗和養殖為主,發展到90年代初,才開始規模化經營,營運水平逐年取得新進展。

2.\t海上網箱

海上網箱,是指利用浮筒搭建平臺,水底部分用漁網圈養,形成一個天然漁場。

其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逐步發展起來。豐富的海洋資源與網箱養殖技術相結合,改變了傳統的單純捕撈作業模式,生產出優質的水產品,形成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還有效地保護了生態,做到了可持續發展。

3.\t岸帶池塘

岸帶,我們都知道,就是海洋跟陸地接連的地方。這些地方比較淺,圈起來當做一個人工池塘,進行魚類養殖。

近年來,國家也加大投入,積極開展深海遠海研究,在漁業方面,也拓展深海遠海養殖。

先後研發出大型圍欄(圍網)、養殖工船、大型鋼結構網箱、深海漁場等養殖設施,推動中國海上設施養殖技術不斷進步。
此外,工廠化、池塘養殖也出現了新技術、新模式,如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這可以大幅減少換水量,節約水資源。

人工智能的發展,在未來也會催生更多先進、科學、持續的養殖模式,我們拭目以待。

以上是鄉風西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鄉風西苑,關注三農問題,歡迎互動交流。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