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口碑崩盤,一手好牌被打爛

《舌尖3》口碑崩盤,一手好牌被打爛

這幾年,中國的紀錄片似乎比電影之路走的更順暢也穩當一些。尤其央視出品的不少紀錄片,都成功走向了世界:譬如16年的《航拍中國》,曾經在紐約街頭整日播放;再如去年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引發了全民熱議,故宮周邊也在淘寶暢銷。這些紀錄片裡,《舌尖上的中國》稱得上是最不分年齡段男女老少通吃的。

讓食物有靈魂,美食題材曾崛起

過去的整個影視圈,美食題材的作品都不多。偶爾會有一兩個綜藝,一個主持人一個攝像,找幾個當紅小店嘗一下,隨便來點大同小異的評價,什麼入口即化,什麼有嚼勁。說來說去就是向觀眾展示一下,這道菜挺好吃。或者再來點廚師做菜的綜藝,什麼廚王爭霸賽,做的都是大菜,一個胡蘿蔔都能雕成鳳凰涅槃。也有一些美食電影,但美食通常只是線索,情感才是母題。

《舌尖3》口碑崩盤,一手好牌被打爛

直到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打破了美食題材的這一壁壘。美食,不再是入口即化,也不再是你爭我鬥奪廚王。美食不再象徵著繁複的工序,也不再需要專業的嘗菜師來點評一道菜的火候、用料。美食也許只是母親為你下的一碗麵,又或者是自己笨手笨腳做出的略焦的第一道菜。

中國人的美食,美在靈魂

在《舌尖》第一季中,無論是各地美食的選擇,還是拍攝製作,都能看出導演組所花費的精力心血。彼時還不是營銷時代,大眾點評美團還沒有成為人們出門吃飯的第一選擇。 對於當時的攝製組來說,尋找地方美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實地考察、品嚐、比較,一個城市一道菜,一個廚師一個味。食物的種類繁多,處理的手法更是千奇百怪,蒸、煮、煎、炸、燜、炒、烹、炸、醬、燜、燉、煲、汆、燒、烤、燴、爆、熘、煸、熗、焅、焗、燻、蜜、滷、拌、醃、臘、曬、泡等等,這些千百年來隨著地域不同而產生的食物製作的差異,讓中國人的美食分化出了太多種類。

對於當時的舌尖導演陳曉卿來說,壓力和信心並存。作為一個資深吃貨,陳曉卿對美食的理解比一般的紀錄片導演更深刻,在《舌尖》的食物選擇上,入選的要求有三個:一是祖輩傳下來的,二是真正好吃的,三是要有非常典型的地域特色。

《舌尖3》口碑崩盤,一手好牌被打爛

這一點,在最終的作品《舌尖上的中國》1、2上也完整地體現了出來:無論是山東的大餅,還是揚州的鱔絲,或是雲貴的臘肉,這些飽含著每一個人對童年、家庭的記憶的食物,被溫暖地記錄下來。鏡頭前的遊子們,一邊看著美食流口水,一邊思念著家鄉流眼淚。與其說這是人們對食物的記憶,不如說這就是食物的靈魂。

《舌尖1》的播出,讓中國的美食紀錄片一夜之間崛起,隨後央視和各大平臺都緊隨著美食的餘味,又拍攝了不少好看好吃的美食紀錄片、綜藝。

《舌尖3》口碑崩盤,一手好牌被打爛

《中國人的零食》把目光放在零食上,從南到北,從都市到鄉村,從堅果到蜜餞,挖掘中國人味蕾上的喜悅和熱愛。再如《一城一味》,選取了全國七個城市,從高檔酒樓到街邊小吃,一個城市的食物就是這個城市的味道。

可以說《舌尖上的中國》給國產美食題材的作品打了一針腎上腺素,讓這類題材變的真正有靈魂,有滋味。

讓期盼變失望,過度營銷沒誠意

在《舌尖3》播出前,朋友圈、微博就不少網友都在期盼,表示等了這麼久,終於要開播。

這幾年,美食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各大平臺的吃播、大胃王越來越多,網購零食、甚至生鮮也越來越方便。營銷時代的到來,所有人都學會了定向搜索和過濾信息,大眾點評這類的平臺逐漸成為人們外出覓食的第一選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使用“種草”“拔草”這樣的流行語來表達自己接受了別人的推薦並且去嘗試了的過程。

食物其實是最忌諱營銷的,但美食往往又很需要營銷

無論是松鶴樓的松鼠鱖魚還是江南灶的淮安軟兜,這些上過《舌尖》的某家店的某道菜,在成為熱潮之後,不僅沒有漲價,烹調過程也沒有因太火熱而隨意糊弄。過去的兩季節目播出後,從來沒有出現過有網友吐槽的情況。

可是這樣的情況,在《舌尖3》播出後卻層出不窮,在天津二嫂子煎餅果子播出後,豆瓣有網友爆料二嫂子煎餅果子以前都沒有生意。

《舌尖3》口碑崩盤,一手好牌被打爛

隨後還爆出漲價

再比如中藥口紅這一集。

《舌尖3》口碑崩盤,一手好牌被打爛

播出後網友扒出這些原料都是淘寶店購買的

熟悉口紅的女生更可以看出,紀錄片裡的這些口紅外殼,都是一些大牌口紅的仿製品,大多數都是微商買來製假用的。但是這樣的“中藥口紅’卻上了一檔美食紀錄片。

更嚴重的是片中牛華麻辣燙的男主被曝出曾因犯罪坐牢,並非視頻中表示的為愛放棄當醫生,去賣麻辣燙,甚至網友連當地的判決書都發到了網上。

《舌尖3》口碑崩盤,一手好牌被打爛

枸杞被吐槽有灰

這樣的事實讓《舌尖3》徹底萌上了一層灰,更別提片中出現的細節上的重大失誤。例如說回坊是唐朝時期形成,實際上回坊出現於1990年代。還有陝西的水盆羊肉被當地人吐槽根本就是不懂食物的人在做節目。這樣的細節失誤還有很多很多,而這些失誤也稱為了《舌尖3》口碑崩盤的主要原因,目前《舌尖3》的豆瓣評分已破4,和第一季的9.3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舌尖3》口碑崩盤,一手好牌被打爛

的確,劉鴻彥臨危受命接下《舌尖3》的拍攝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做美食節目,最大的難題不是收視,也不是招商,而是觀眾的胃口

《舌尖》系列珠玉在前,萬眾矚目的熾熱裡,最應該最好的,其實就是美食。一個愛吃的人,會毫不吝嗇地用自己的鏡頭代替自己的嘴巴去品嚐每一道美食,一個愛吃的人,會讓每一個道食物都擁有自己的記憶,打上”好吃“的烙印。

《舌尖3》口碑崩盤,一手好牌被打爛

《舌尖上的中國》是整個中國人對美食的一種理解,是不分貧窮還是富貴,是不論金碗還是銀羹。從遙遠的過去到更遙遠的以後,美食在每一個家庭、民族的傳承裡默默無言地延續著,最後逐漸變成一代人的記憶。當我們觀看美食節目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觀看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