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之戀》有必要去南極拍攝一部愛情片麼?

《南極之戀》有必要去南極拍攝一部愛情片麼?

兩個人,一間房,孤立無援,一片茫然。

性格與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兩個人,被孤境困在一起,相互扶持相互救助所表現出的生活細節與萌生的愛意在南極大陸自然發生。感慨於南極大陸的神聖與壯觀,一眼望不到邊的雪、海、天空,巧奪天空的冰川雪洞。更感慨於趙又廷、楊子姍飾演的土豪吳富春與高空物理學家荊如意人性的美好,情感的真實、真誠與真摯。這一切的感慨又彷彿可以歸功於影片的宣傳噱頭——南極實地拍攝。

早在2015年獲悉影片南極實地拍攝的信息,就做好南極只是該片噱頭、賣點的心理準備。直至2018年影片正式定檔上映,依舊懷著對“戶外生存與愛情故事”相結合的極大不信任感。要麼戶外太虛假,要麼愛情易狗血。然而觀看《南極之戀》之後完全顛覆了自己的偏見,也明白了南極實地拍攝的必要性。

《南極之戀》有必要去南極拍攝一部愛情片麼?

拍攝一部愛情片有必要去南極麼?

題材不同,定位不同,想要達到的除了高票房、高收入,還有其他追求的目標不同,大家思維與做事方式自然不同。

對於《南極之戀》導演而言,第一部在南極實景拍攝的故事長片,我就要這麼拍。雖然聽起來任性,但從最終呈現我們可以看出必須在南極拍攝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是,只有切身處地的置身於南極才能真正感受到“整個生命被放大了,放大到巨大的空間中,才會感覺到驕傲、悲壯。”南極實拍能讓所有技術主創深度地瞭解南極,對於之後的特效鏡頭至關重要。

《南極之戀》有必要去南極拍攝一部愛情片麼?

第二是,“只有在遼闊當中,才會感覺到自己生命狀態跟平常不同,才能夠用另外一種宇宙觀去看待生命的狀態。”導演有一句話形容那種狀態非常生動,“你在東北和你在南極感受到的風和氣息肯定不同,演員不在那個環境是無法展現出那種表演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美景、災難、溫情、絕望,製作與演員的真實與用心,觀眾感受得到。南極風景,隨時靜美,隨時風暴,每一步的享受都伴隨著每一步的危機。演員的表現是否真實,是否真的投入其中,從細節中也可以完全顯露。

《南極之戀》有必要去南極拍攝一部愛情片麼?

影片節奏把握與對災難的把握控制的很好,當然基於這是一部故事片,可控制。起初是對環境的適應,壓力主要來自於心理:荊如意骨折臥病在床行動不便需要陌生的吳富春照顧,脫衣、接骨、處理大小便等;當兩個人適應了一種還算充滿希望的生存模式,兩個人的感情也有所昇華,這時天災來臨。先是冰窟,那麼美那麼罪;再是雪盲,孤立無援之中五官的失職為吳富春帶來巨大的心理恐懼;接著冰裂落入海水。死亡無時無刻不在吳富春身邊打轉,每一次開門都是向死而生。

《南極之戀》有必要去南極拍攝一部愛情片麼?

影片中有很多生活與情緒的細節都處理得非常恰當。整部電影的進程是趙又廷逐漸消瘦的過程,從身穿貂皮的土豪到瘦骨嶙峋的荒人。鬍鬚在長,指甲在長,該有的傷疤和風霜都在。情感一直是滌盪起伏的,一開始是對環境的低估,還保有人定勝天的盲目樂觀;而後出於對荊如意的信任與依賴;當落入冰窟,經歷了真正的絕望。這段過程雖然從通篇看比重不大,但卻有著戶外電影《127小時》的力度,於絕望中自救。

《南極之戀》有必要去南極拍攝一部愛情片麼?

吳富春回不去,荊如意自殺,見到吳富春第一句話,沒有你我自己不行。沒有你我活不下去,沒有你我也死不了。於吳富春同樣,在那樣的處境中,沒有荊如意,他無法獨活。他真的很守信,每次都有“回家”,因為有個人一直等著他。直到有一天他“回家”接她,他們的家被席捲於暴風雪下。

始於南極,終於南極,謝謝你的求婚,但是我不願意,我身邊死亡的位置沒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