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被拋棄”一詞在各個人群中都十分火熱,這個詞之所以引發了人們的持續關注是因為一篇關於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的公開文章——《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文中不僅描寫了作為80後的胡瑋煒如何套現15億,還拋出了“中年危機”和“同齡人差距”的概念,讓很多人感到顫抖。“被同齡人拋棄”這件事要多扎心有多扎心,雖然生活本身如此,但文中的金句就彷彿一記一記的重錘,直戳人心。
原本以為來自同齡人的壓力只是成年人之間的遊戲,但隨著社會的加速發展,這些問題越來越呈現低齡化趨勢,這種低齡不是指90後,00後,就連如今的15後都已經開始了!!!最新一期的《育兒大作戰》中一個會騎馬、單板滑雪、三國語言的兩歲寶寶徹底讓人震驚了!
孩子的媽媽是一位海歸,她說自己給孩子的教育是精英教育,希望孩子在有限的時間裡學最多的技能,日後成為“中心”,不被人欺負。
對孩子的要求也十分嚴格,不僅全程三國語言輪番上陣,兩歲的孩子吃飯有情緒,姥姥上去喂和哄,媽媽則嚴厲的說不吃就不要吃了,下午也不會有任何吃的。
寶寶對未知的世界有很多恐懼,比如懼怕毛絨的事物,媽媽就強迫孩子去接受去克服,不希望即將作為精英的孩子有任何缺點。
海歸媽媽直言她給孩子選了一條自己認為最好的路,一切的一切都是高標準嚴要求,絕不溺愛,甚至有些專制。只能說,這已經不是“拋棄”同齡人的問題了,兩歲就這麼厲害妥妥的拋棄很多成年人啊,簡直是預定了“C位”人生。
可能很多人都會說這個媽媽太誇張了,但這並不是杞人憂天,而是“現實所迫”。層層篩選,8000進60的上海某小學的招考就是活生生的例子,3個半月會說話,識字技能頂呱呱,名著經典隨便讀,難倒博士不是夢,獎項拿到手抽筋,IQ趕超華羅庚。看完這些幼兒園孩子的簡歷,成年的你可能要懷疑人生。
從小就讓孩子做“精英”的理念,說白了還是那句老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像電影《起跑線》中的父母一樣為孩子上學的問題,成長的問題操碎了心,也絞盡了腦汁,使出渾身解數,只為讓孩子走上金字塔尖。這雖然是部印度電影,可反映的是全世界家長的心聲。
綜藝節目《極限挑戰》也在近期的節目中關注到“起跑線”這個問題。最初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嘉賓提出了六個問題,比如家長有沒有給你請過一對一家教,家長是不是大學學歷等等,如果是就向前走,否則就停在原地,毫無疑問差距就這樣產生了。當人生的遊戲剛開始每個人的差距就已經存在了,通過努力也許你能逆轉戰局,但依然有很多人連成功的大門都摸不到。雖然節目很歡樂,但講出的事實很殘酷。
用焦慮搭建的無形起跑線
不管是海歸媽媽對兩歲寶寶的精英教育,還是上海升學的學生簡歷,都無疑展現了家長們不想輸掉起跑線之戰的用意,而這條所謂的“人生起跑線”也恰恰是由家長們的焦慮搭建的。年輕一代的家長大多數80後、90後,他們從小被“別人家的孩子”所折磨,可當他們有了寶寶的時候,依然沒能擺脫焦慮,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這份焦慮的產生並不奇怪,當下的社會發展就像是被放在了高速運轉的轉盤上,而當你稍不留神、略有懈怠就會被甩出轉盤,面臨淘汰。人們不再相信努力就一定成功的俗語,更希望握著實實在在的成功籌碼。這是如今的社會競爭機制決定的,努力也許不如學歷更顯眼,家長、資源、技能比乖巧、聽話、懂事更惹人喜愛。
新的時代家長也有新的煩惱,他們會一邊抱怨孩子的手工作業,一邊各處找門路幫孩子做到最好,因為會做手工會得到老師的誇獎。他們會竭盡所能,動用一切資源,解決老師、班級,甚至學校的問題,只為自己的孩子可以得到老師的關注。
這一代的家長大多受到過良好的教育,甚至國外留學,知識和金錢雙豐收,可他們越成功就越焦慮,就像《育兒大作戰》中的那位海歸媽媽,因為他們在成功這條路上看到了社會的殘酷競爭。不論是見識過社會廝殺的成功人士,還是奮鬥過或依然奮鬥著的想要自我實現的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一些彎路,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更多勝出的可能。
“被拋棄”這件事是個偽命題
當你害怕你的孩子被同齡人拋棄的時候,你是否有正時同齡人和成功的概念?因為變換過對比的角度、定義之後,你會發現“被拋棄”這件事根本不存在。如果說我渴望的成功是擁有一朵花,那麼同齡人擁有一筐蘋果的成功如何“拋棄”我。如果我定義的成功是會騎馬和滑雪,那我在同齡人沒拋棄我的時候,就已經被兩歲的孩子拋棄了。
“中心”、“精英”這些詞很好的說明了家長們被焦慮裹挾的殷切希望,但就如《育兒大作戰》中媒體評論員、犀利奶爸馬丁對於學習更多的技能就能成為中心的質疑一樣,真正推動孩子們向前的並不是那些所謂的技能,而是良好的品格,比起技能滿點的人生,孩子更需要一個陽光的成長。
過早的接受所謂的精英教育,會讓你的孩子充滿光環,但光環背後也許是孤獨、委屈,甚至是另一種“被拋棄”。可難道“焦慮”的存在錯了嗎?並沒有,焦慮確確實實存在,但如何平和焦慮更好的運用焦慮則更重要。育兒專家團的心理專家柏燕誼也提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家長的“精英教育”是個拔苗助長的計劃,當家長把成人世界無形的焦慮轉換成自己的教育方式施加在孩子身上時,家長的慾望會讓其變得專制,而專制的教育則只會讓孩子喪失很多,他們無法在錯誤中找到正確的路,無法完成成長中的自我修復和整合,那看似完美的精英計劃可能只是父母搭建的空中樓閣。
所以,焦慮不是不能有,但要合理運用,起跑線不是不存在,但要正確看待。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沒有人可以做到各方面都是最好的,永遠有人在某一方面比你優秀。不要被“被拋棄”所打敗,也不要被“精英教育”所迷惑,同齡人也許是比自己的孩子優秀,可當你的孩子依舊在成長路上健康“奔跑”,那是不是被拋棄又有什麼關係呢?兩歲的孩子只是個在成長過程中可以犯錯誤的陽光寶貝,不應該披著精英的外衣被家長放逐到成人的名利場上。
閱讀更多 文娛新觀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