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莊不足 娛樂尷尬 《信中國》帶你走完十年煽情路

《信中國》自2018年開播,我從主持人轉型為製作人。

近一年的籌備製作,我從書信中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了信仰,更感受到了什麼叫堅守與執著。

這一年,你是否還會給愛人、給朋友寫一封書信?

當心中的話,通過鼻尖觸碰到紙張,就會產生奇妙的化學變化,它是一份可以被時代保留的情感。

《信中國》的一封封書信,讓我們通過文字看透歲月,通過筆觸,看到一張張真實的面孔 。

在新時代的中國,講《信中國》的故事 ,做更好的朱軍,做更好的自己!

這是一份來自朱軍的自白信。剛剛闊別了主持了21年春晚舞臺的他,再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

不過這一次,他站在了《信中國》的舞臺上。

端莊不足 娛樂尷尬 《信中國》帶你走完十年煽情路

春晚讓朱軍收穫了無數的粉絲,不時收到觀眾寄來的信件讓他感到溫暖備至。這二十載,他從拆觀眾寄來的信到如今每個月堅持親手一封家書。剔除一切繁華的外在包裝,用書信用文字發乎於情,用心與心之間的交流帶來最純粹的真情流露,這讓朱軍對書信有著深刻及特殊的情感,因此萌生了做一檔書信節目的意圖。

經過一年時間的籌備策劃,大型人文藝術類節目《信中國》應運而生。

端莊不足 娛樂尷尬 《信中國》帶你走完十年煽情路

在節目信件以及嘉賓的挑選上面,首次擔任製作人的朱軍抱著十分嚴謹認真的態度,本著“理應受到更多關懷的信件”為標準,耗時八個月,從數千封書信中挑選出,具有真情實感其內核又蘊含濃厚家國情懷的信件。並根據每封寫信人的性格特點尋找當代最適合、最貼切的演員。

同時,舞臺處理也達到了國內頂尖水準,節目採用的最新科技立體投影技術,打造360度環形視覺並配以裸眼3D的技術。

讀信人情真意切的朗讀,真實場景配合著珍貴的實事影像,藉此營造一個極具感染力的場景,來實現對信件最好的演繹和朗讀。

端莊不足 娛樂尷尬 《信中國》帶你走完十年煽情路

朱軍以講述人身份與老中青演員組成的讀信嘉賓,站在舞臺兩側。嘉賓讀信,朱軍負責解讀所屬信件背後的人物關係和時代背景。二人在舞臺上穿插互補,讓信件內容與背後故事相融合。娓娓道來的封封書信,配以朱軍字正圓、抑揚頓挫的解讀,讓人感覺身臨其境、歷歷在目。

每一封信件、每一段故事彷彿一個時代的縮影,沉寂許久的歷史在這個舞臺上。隨著光影音色的渲染聚焦,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與革命英雄在此用別樣的方式相遇。

端莊不足 娛樂尷尬 《信中國》帶你走完十年煽情路

然而,從《見字如面》開始,近些年來明星讀信類節目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信中國》的播出,難免會引起大眾與同類型節目的對比。

《見字如面》這檔節目的讀信和解信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板塊,節目重點完全放在信件本身。所有的朗誦、講解都是由信件本身產生的,最終服務於信件,忠於歷史 。作為朗讀者,演員的出場,沒有任何的介紹和鋪墊,信末既終, 鞠躬然後轉身離開。沒有過度的燈光,沒有多餘的道具。一人,一信,一麥,化繁為簡,讓觀眾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信”本身。

而在《信中國》是以信件為物質載體,除了分享信件,更多的是傳承一份家國情懷。朱軍希望這些信件,可以帶領觀眾,從文字中找到初心,找到黨的初心,找到我們這個民族的初心。

信中國,中國信,信件中傳遞出愛國信仰,信件裡表達的是愛國信念。

端莊不足 娛樂尷尬 《信中國》帶你走完十年煽情路

《信中國》喚起了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珍惜與追求,啟迪和感染了觀眾的民族情。這種情感因為稀缺,所以珍貴;因為沉埋許久,所以必定一觸即發、勢如劈竹。但從節目形式和整體觀感上來看,似乎還是有些缺憾。

迴歸信件本身 避免嘉賓喧賓奪主

從《信中國》的整體結構來看,與音樂競技類節目《歌手》似乎有殊途同歸之處。除了物質載體本身,《信中國》節目中嘉賓真人秀所佔比例過大

嘉賓上場讀信前的真人秀片段中,內容基本上是對信件內容的設疑和鋪墊。但懸念僅僅是觀眾心知肚明的“克服困難”。接信時的憂心忡忡,彩排錄製前的狀況百出;讀信前的不求甚解,講解後的肺腑之言。這些重點應該回歸於信件本身,而不是“信使”。對嘉賓的過度關注,有些喧賓奪主。

端莊不足 娛樂尷尬 《信中國》帶你走完十年煽情路

解讀信件後,只有主持人朱軍以及信使談及所言所感,而嘉賓“模板背誦式”的點評,沒辦法更好的觸動人心。如果能請更多與寫信人相關的嘉賓進行點評,這樣觀眾就可以更直觀、更加近距離的瞭解寫信人當時所處的背景和心境。

創新敘事結構 不該分割信件

《信中國》打破了原有的讀信、解信模式。主持人朱軍全程站立於舞臺之中擔任旁白,將信件割裂,逐段逐頁,誦讀與講解交互進行。在信使讀信過程中,朱軍如“彈幕”般實時評論。甚至需要他與讀信嘉賓進行眼神交流、來推進下個讀信流程。

然而,信以內容為血肉,用精神情感築靈魂。一封信,不論語言還是情感都是帶有連續性的。跳脫式的觀看體驗真的讓觀眾,甚至信使入戲三分鐘出戏三秒鐘。更有甚者,在讀信解信過程中主持人朱軍時不時自問自答或找嘉賓配合,來實現情景再現。真的沒辦法讓觀眾將關注點放在信件本身。

端莊不足 娛樂尷尬 《信中國》帶你走完十年煽情路

創新敘事結構值得肯定,但應該多多關注觀眾的聲音,對敘事的節奏和順序進行改良。讀信和解讀沒有必要一來一往,交互進行。在不破壞信件完整性的前提下,或許應加以調整。

講解歷史故事時,根據故事發展的情景適時加入信件的朗讀,而不是在讀信的過程中加以講解。同時,可以借鑑《國家寶藏》的節目形式,讓嘉賓現場演繹前世故事。讓觀眾可以帶著一顆虔誠懷舊的心,聆聽著朱軍聲情並茂的講解,伴隨著明星穿越時空的演繹,重啟書信裡塵封已舊的崢嶸歲月,去領會寫信人的心路歷程。

應當化繁為簡 適當削減節目娛樂性

另外,央視舞臺素來以大氣著稱,但過於華麗的立體投影技術未免有些大巧不工了。信使讀信時,觀眾的反應穿插其中,或潸然淚下或緊張蹙眉,看著略顯尷尬。為了展示舞臺的絢麗多彩,以及兼顧講述人和信使,大量使用遠景鏡頭。也會使觀眾難以融入其中,不利於感情的聚集。

花絮過重的剪輯,對明星的過度展示,即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央視綜藝所欠缺的娛樂性,但若

破壞了節目精神內核所該著重的莊嚴感和肅穆感,未免有些得不償失了。

端莊不足 娛樂尷尬 《信中國》帶你走完十年煽情路

文字本身就極具感染力,需要仔細聆聽、慢慢品味、尋找共鳴。太過花哨的舞美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節目本真的美感。

其實越簡單的東西越有強大的普適性,尤其是在中國這樣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更能展現出深遠厚重的質感,一種時間空間縱橫交互的錯覺 。

即便《信中國》的節目形式有所缺憾,但是從節目創新以及其精神內涵來講,是值得肯定和傳承的。

端莊不足 娛樂尷尬 《信中國》帶你走完十年煽情路

現如今,我們早就習慣隔著冷冰的屏幕傳達所謂的嬉笑怒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筆忘字,忘卻了筆觸指尖的溫度。《信中國》讓人明白,原來信的傳遞不僅僅是質樸的交流方式,它更是一種儀式感。也正是這種頗具儀式感的過程才讓人品味,讓人相信有些東西是能留在時間的飛逝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