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兒女]這樣向孩子解釋“死亡”,孩子才有安全感

[家有兒女]這樣向孩子解釋“死亡”,孩子才有安全感

死亡恐懼或者說死亡焦慮,是孩子和成年人都會有的普遍、原始的情緒體驗。當孩子提出關於死亡的問題時,大多數父母往往會焦慮和無措,擔心“死亡”這個概念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其實,向孩子解釋死亡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一課,可以完善孩子的認知,豐富孩子的情感,讓孩子獲得一種安全感。只是,家長要懂得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的方法。

這天晚上,我們全家人照例圍坐一團:外公、外婆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戰爭片;成成坐在沙發前的地毯上玩積木;我和老公則照看著成成玩玩具,時不時看看手機和電視。

“媽媽,那個人死了吧”,成成突然扯了扯我的衣服,問道。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原來剛才成成被電視裡的情節吸引了,看了會電視,發現電視裡一個人中槍倒地了。“寶貝,那是假的,演戲呢”,我摸摸成成的頭,安撫他。成成“喔”了一聲,顯然他還不明白“演戲”和“現實”有什麼區別,但也沒有繼續問下去。我鬆了口氣,卻發現成成有點悶悶不樂了,低著頭不知道在想什麼。

我趕緊把成成抱上來,問道:“寶貝,你怎麼了?”卻發現成成眼眶溼潤了,他帶著哭腔說: “媽媽,你會死嗎?你死了以後我還能見到你嗎?”

我沉默了,兩個觀念在腦海裡打架。是應該先應付他——“傻孩子!媽媽不會死的,你也不會死,我們會永遠都在一起的”,把這一篇趕緊翻頁過去;還是該告訴他“死亡是每個生命都會經歷的,誰也逃避不了,是自然規律”這一真相呢?

[家有兒女]這樣向孩子解釋“死亡”,孩子才有安全感

面對孩子對死亡的疑問,若予以敷衍,雖然能暫時平復孩子內心的緊張,但不利於孩子的認知發展;若認真講解死亡的真相,孩子又理解不了,他們根本不明白什麼是自然規律,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有時候甚至會形成惡劣的結果,例如孩子可能聽到媽媽會死這樣的話而整天粘著媽媽,加深了孩子對死亡的強烈感受而衍生出許多其他的問題來。

那麼,我到底該怎麼向孩子解釋死亡才妥當呢?

決定不了,我便將自己的身份視為傾聽者,通過提問來引導孩子把剩餘的藏在心裡還未表達出來的部分表達清楚。於是,我問成成:“寶貝,你是怎麼想的呢?”成成說:“媽媽如果死了,我就再也見不到媽媽了吧?”這下我明白了,原來,孩子恐懼的並不是死亡本身,而是與媽媽分離。

我輕輕摸摸成成的頭,用盡量溫柔的語氣告訴成成:“寶貝是擔心媽媽離開你嗎?如果媽媽離開你了,媽媽心裡也會覺得非常非常的難過的!媽媽跟你一樣,也害怕離開你,那就讓我們開開心心的在一起生活好不好啊?”我給了成成一個大大的擁抱,他終於破涕為笑,安心了。

這個時候,我記起以前在兒童心理學課堂時,老師曾說過:“教給孩子接納各種原始情緒,例如死亡恐懼、孤獨感等,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通過與孩子一起去感受並表達(澄清)這種情緒,孩子可以得到釋放和安全感。”

[家有兒女]這樣向孩子解釋“死亡”,孩子才有安全感

我決定趁熱打鐵,給他講一個關於“死亡”的溫暖故事。

兔子離開了自己的身體,死了。朋友們十分難過,一整個冬天都在想念兔子。它們經過紅蘿蔔地,都想起兔子給它們送的紅蘿蔔,和在這塊地上發生的一個個故事,那是兔子留給他們的特別禮物。

兔子走了,留給朋友們很多很多回憶,朋友們也用懷念和牽掛回饋兔子。這份暖暖的情感融化了冰雪,變成了春天。愛,永遠不會消失。

講完這個故事,我告訴成成:“媽媽愛你,而且這份愛,永遠不會消失。”

聽完這個故事,成成若有所思。從此,他再也沒有糾結過“死亡”的問題。

[家有兒女]這樣向孩子解釋“死亡”,孩子才有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