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这样向孩子解释“死亡”,孩子才有安全感

[家有儿女]这样向孩子解释“死亡”,孩子才有安全感

死亡恐惧或者说死亡焦虑,是孩子和成年人都会有的普遍、原始的情绪体验。当孩子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大多数父母往往会焦虑和无措,担心“死亡”这个概念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其实,向孩子解释死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课,可以完善孩子的认知,丰富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获得一种安全感。只是,家长要懂得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方法。

这天晚上,我们全家人照例围坐一团:外公、外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战争片;成成坐在沙发前的地毯上玩积木;我和老公则照看着成成玩玩具,时不时看看手机和电视。

“妈妈,那个人死了吧”,成成突然扯了扯我的衣服,问道。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原来刚才成成被电视里的情节吸引了,看了会电视,发现电视里一个人中枪倒地了。“宝贝,那是假的,演戏呢”,我摸摸成成的头,安抚他。成成“喔”了一声,显然他还不明白“演戏”和“现实”有什么区别,但也没有继续问下去。我松了口气,却发现成成有点闷闷不乐了,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我赶紧把成成抱上来,问道:“宝贝,你怎么了?”却发现成成眼眶湿润了,他带着哭腔说: “妈妈,你会死吗?你死了以后我还能见到你吗?”

我沉默了,两个观念在脑海里打架。是应该先应付他——“傻孩子!妈妈不会死的,你也不会死,我们会永远都在一起的”,把这一篇赶紧翻页过去;还是该告诉他“死亡是每个生命都会经历的,谁也逃避不了,是自然规律”这一真相呢?

[家有儿女]这样向孩子解释“死亡”,孩子才有安全感

面对孩子对死亡的疑问,若予以敷衍,虽然能暂时平复孩子内心的紧张,但不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若认真讲解死亡的真相,孩子又理解不了,他们根本不明白什么是自然规律,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形成恶劣的结果,例如孩子可能听到妈妈会死这样的话而整天粘着妈妈,加深了孩子对死亡的强烈感受而衍生出许多其他的问题来。

那么,我到底该怎么向孩子解释死亡才妥当呢?

决定不了,我便将自己的身份视为倾听者,通过提问来引导孩子把剩余的藏在心里还未表达出来的部分表达清楚。于是,我问成成:“宝贝,你是怎么想的呢?”成成说:“妈妈如果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吧?”这下我明白了,原来,孩子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与妈妈分离。

我轻轻摸摸成成的头,用尽量温柔的语气告诉成成:“宝贝是担心妈妈离开你吗?如果妈妈离开你了,妈妈心里也会觉得非常非常的难过的!妈妈跟你一样,也害怕离开你,那就让我们开开心心的在一起生活好不好啊?”我给了成成一个大大的拥抱,他终于破涕为笑,安心了。

这个时候,我记起以前在儿童心理学课堂时,老师曾说过:“教给孩子接纳各种原始情绪,例如死亡恐惧、孤独感等,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通过与孩子一起去感受并表达(澄清)这种情绪,孩子可以得到释放和安全感。”

[家有儿女]这样向孩子解释“死亡”,孩子才有安全感

我决定趁热打铁,给他讲一个关于“死亡”的温暖故事。

兔子离开了自己的身体,死了。朋友们十分难过,一整个冬天都在想念兔子。它们经过红萝卜地,都想起兔子给它们送的红萝卜,和在这块地上发生的一个个故事,那是兔子留给他们的特别礼物。

兔子走了,留给朋友们很多很多回忆,朋友们也用怀念和牵挂回馈兔子。这份暖暖的情感融化了冰雪,变成了春天。爱,永远不会消失。

讲完这个故事,我告诉成成:“妈妈爱你,而且这份爱,永远不会消失。”

听完这个故事,成成若有所思。从此,他再也没有纠结过“死亡”的问题。

[家有儿女]这样向孩子解释“死亡”,孩子才有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