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大叔做鳥籠36年,一個鳥籠賣15萬元,如今願意免費傳授手藝


在雲南晉寧的回龍村,80%的村民不種地,而是專門做鳥籠,其製作鳥籠的技藝在此已傳承百年,人稱“鳥籠村”。

51歲的楊春,就是村子裡製作鳥籠的佼佼者,他做的鳥籠最高能賣到15萬元一個,2008年被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春專做“精雕籠”,他做一個鳥籠,一般需要3個月——6個月時間,根據雕刻難度和材料的不同,價格從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

以15萬元的精雕籠為例,它是在骨、銀、玉石上做雕刻,光是材料就值7萬元,而加上整整耗時一年的精細雕工,才造就了15萬元的高價。

做鳥籠36年,楊春落了一身毛病,他坦言自己最多還能幹十年,希望這門手藝有人繼承。楊春說“只要有人真心想學,還能堅持下來,我都願意免費教。”

這數萬元買的鳥籠,真的會養鳥嗎?楊春說:“我問過買家,他們都是買了收藏的,捨不得用來養鳥。”

隨著“鳥籠村”的名聲越來越響,普通村民做的“素籠”,也能賣到200——400元一個。而且做一個賣一個沒有存貨,全村光靠做鳥籠,一年就能掙七八百萬元。

回龍村的百年鳥籠製作技藝能世代傳承,村民還能以此生活,實在值得慶幸。能傳承,能生活,這才是國家倡導非遺傳承最好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