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紅軍時期的最後一戰:8中央領導5元帥5大將參戰

核心提示:山城堡戰役是由一、二、四三大主力紅軍團結戰鬥取得的。參與這次戰役的有毛澤東、周恩來、張國燾、任弼時、左權、李富春、鄧小平、楊尚昆八位中央領導,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賀龍、聶榮臻五位元帥,徐海東、黃克誠、肖勁光、陳賡、羅瑞卿五位大將及王震、鄧華、劉亞樓等十多位上將。這次戰役對於挫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鞏固陝甘寧根據地,促進國內和平和抗日戰爭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揭紅軍時期的最後一戰:8中央領導5元帥5大將參戰

毛澤東

1936年,在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的歷史緊要關頭,發生在甘肅慶陽革命老區環縣境內的山城堡戰役殲滅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主力一個師。這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的第一個大勝仗,是紅軍長征的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最後一戰,對促成西安事變、實現國內和平以及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一)

山城堡戰役是紅軍面臨複雜多變的敵情我情,被動部署的一次關鍵戰役。綜合分析當時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形勢,可以看出此次戰役的緣起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國民黨軍隊的步步緊逼。針對紅軍艱苦長征和連續作戰、力量大為削弱,又新到陝甘、立足未穩的不利局面,蔣介石急調260個團的兵力,其中在紅軍會師的靜寧、會寧地區就集中了第一、三、三十七、六十七、騎兵軍等5個軍,企圖一舉消滅紅軍。受國民黨中央軍東南兩面夾擊,特別是胡宗南指揮的部隊快速推進的衝擊,紅軍主力被沿黃河切為兩段,除兩萬餘人西渡外,大部被迫撤離黃河東岸,並節節北退,面臨著被剿滅的危險。

二是紅軍自身處境異常困難。當時紅軍所處地理位置正是黃土高原最貧瘠的陝甘寧交界處,人口稀少,乾旱少雨,物產不豐,數萬紅軍擁擠在定邊、鹽池以北,豫旺以東,曲子鎮以南這樣一個狹小空間內,無法補充兵員、籌糧籌款。同時,隨著紅軍被切為兩段,中央軍步步北進,紅軍根本無法實現原來制定的接取蘇聯軍事援助的作戰計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打退敵人的追擊,紅軍將會被迫離開陝甘根據地,東渡黃河,這種形勢是很不利的。

三是張國燾一意孤行的分裂活動。紅軍會師前,黨中央就提出了旨在消滅胡宗南的《靜(寧)會(寧)戰役計劃》。根據中央指示,西北局制定了《通(渭)莊(浪)靜(寧)會(寧)戰役計劃》,但張國燾陽奉陰違,於1936年9月20日擅自下令所屬四方面軍立即停止北上折回西進。24日又下令渡河先遣隊向永靖前進,準備渡河,妄圖造成事實,迫使中央就範。靜會戰役計劃因張的阻擾和貽誤戰機而流產;紅軍會師後,10月11日中央軍委發佈《十月作戰綱領》,佈置實施寧夏戰役計劃,目的是集中三個方面軍主力向北發展,鞏固和擴大根據地。作為寧夏戰役計劃的第一步,中央決定首先實施海(原)打(拉池)戰役,由四方面軍的第四軍、三十一軍正面阻擊尾追之敵王均部,一方面軍從其側後進攻,將其消滅在打拉池一帶。當時敵人追擊很緊,紅軍退到海原和同心城之間準備佈置伏擊追擊之敵,而張國燾表面答應,實際上又令四軍東撤,使伏擊計劃再次被破壞。靜會、寧夏戰役計劃的落空,迫使紅軍不得不放棄豫旺以西的大塊土地。國民黨軍也從靜寧、會寧追到了陝甘根據地的大門口。為此,在“外有強敵,內有張國燾的分裂活動”的情況下,黨中央一直在捕捉戰機,最後把殲敵的機會選在山城堡。

四是革命總體發展形勢所迫。山城堡戰役之前,張學良始終在秘密支持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打通國際路線的寧夏戰役,而寧夏戰役的失利落空,給紅軍與東北軍的進一步結盟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本來紅軍和東北軍準備以甘北、陝北為其西北大聯合計劃的重要根據地,現在卻因為紅軍的失利而將中央軍引了進來,使之漸漸地落入了中央軍的控制之中。這樣一來,不僅計劃中的結盟將無從實現,而且因為中央軍進入甘北,與東北軍聯成一線,東北軍將再也無法用瞞天過海的辦法來保持與紅軍的和平合作關係。同時,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共的政策也隨之而改變由“抗日反蔣”的口號改為“逼蔣抗日”。基於這樣的形勢,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指示,紅軍的作戰方針是逐次轉移,誘敵深入,爾後在預定的有利地區集中優勢兵力,給國民黨主力胡宗南部以殲滅性打擊;對敵毛炳文的第三十七軍和王均的第三軍則以威脅牽制,相機予以打擊;對東北軍六十七軍、騎兵軍則採取積極的統一戰線方針。顯而易見,山城堡戰役就是要在政治上孤立蔣介石,在軍事上打擊蔣介石,迫使其接受“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主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