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消失后的海浪引发了南极冰架的崩塌

海冰消失后的海浪引发了南极冰架的崩塌

海冰消失后的海浪引发了南极冰架的崩塌

根据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受风暴影响的海洋膨胀在近几十年里引发了南极冰架的灾难性解体。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澳大利亚南极部和南极气候与生态系统合作研究中心的Rob Massom博士说,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海冰覆盖范围的减少导致南极半岛上的冰架越来越多地暴露在海洋的膨胀中,导致冰架弯曲断裂。

“海冰起到保护冰架的作用,在它们到达冰架边缘之前,通过抑制破坏性的海洋膨胀,”马萨姆博士说。

“但是,在海冰消失的地方,风暴产生的海洋膨胀很容易到达暴露在外的冰架,导致其外层边缘最初几公里的弯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膨胀会放大先前存在的裂缝,直到细长的冰山从货架的前端脱落或‘崩裂’。”

“这就像‘压断骆驼脊背的稻草’,引发大面积冰架失控坍塌,此前已有的破裂和数十年的地表洪水削弱了冰架。”

研究报告的合著者、阿德莱德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卢克·本内特博士说,这一发现凸显了将海冰和海浪纳入冰盖模型的必要性。

这将使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剩余冰架的命运,并更好地预测随着气候变化,南极冰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

“南极冰盖的贡献是目前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预测不确定的最大来源,”Bennetts博士说。

“冰架分布在南极海岸的四分之三处,它们在减缓海平面上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支撑和减缓冰川冰从大陆内部到海洋的移动。”

“虽然冰架崩解并不能直接提高海平面,因为它们已经漂浮在海面上,但冰架后面的支流冰川加速进入南大洋,就能做到这一点。”

该研究的合著者、澳大利亚气象局的菲尔·里德博士说,这项研究发现了海冰融化和冰架稳定性之间先前未被重视的联系。

他说:“我们的研究强调了了解导致这些海冰趋势的机制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海冰起到保护缓冲作用的地区。”

在此之前,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新西兰的国际研究小组,将卫星图像、地表和海浪数据结合建模,分析了1995年至2009年间的5个主要冰架解体。

其中包括1995年从拉森A冰架突然迅速损失1600平方公里的冰,2002年从拉森B冰架损失3320平方公里,2009年从威尔金斯冰架损失1450平方公里。

每次崩解都发生在海冰显著减少或消失的时期,以及海浪较大的时期。

仅在短短几天内,拉森B冰架在2002年的崩塌就带走了之前11500年的一块冰架。除去冰架的支撑作用,在崩解后的一年里,在冰架的后面,在冰架的后面,冰的排放增加了3到8倍。

在南极大陆,每年的降雪量超过了每年的融雪量。数千年来,层层的雪堆积而成,形成了一层厚达数千米、宽达数千公里的冰。随着冰层变厚,越来越高的雪和冰导致冰盖流动。

南极冰盖覆盖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面积约为770万平方公里,而美国的面积约为980万平方公里。它含有世界上90%以上的冰——足以使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约57米。

冰是冰层的一部分,是陆地上的,而不是漂浮在海洋上的。在海平面以上融化的冰有助于海平面上升。

冰架是厚厚的冰层,厚达几百米,由支流的冰川滋养。它们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块。

海冰是由海水的冻结形成的冰(不像冰盖、冰川、冰山和冰架)。海冰通常形成一层薄薄的、高度动态的单板,厚达几米,在冬天覆盖大约300万平方公里,夏天覆盖在南极洲周围的南大洋上,面积达1900万至2000万平方公里。相比之下,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面积分别约为14,7.7万平方公里和980万平方公里。

海洋膨胀被定义为有规律的长周期波浪,它是由远处的风暴产生的,不再增长或被风所支撑(与当地产生的风相反)。

南极半岛形成了一个1300公里向北延伸的山脉,向南延伸到南美洲的南端。它构成了南极洲大陆的最北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