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鮮為人知的一次重大挫折,宿敵法國勝利了!

一、1875年,法國的動作引起了俾斯麥的警覺

1871年,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法國被迫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給德國並被迫賠償50億法郎的鉅款。從此,德法兩國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

法國人咬緊牙關,只用了3年的功夫就籌齊了50億法郎的賠款。

時間的腳步匆匆,轉眼到了1875年。

這一年初,法國傳來一個消息:計劃購買1萬匹軍馬。

3月份,法國議會通過了新的軍隊編制法。

這兩件事情彙集在一起,引發了俾斯麥的戒心。

老謀深算的“鐵血首相”擅長髮動輿論宣傳,他鼓動德國的媒體連篇累牘的發佈法國意圖威脅德國的信息。

俾斯麥鮮為人知的一次重大挫折,宿敵法國勝利了!

(目光深邃的俾斯麥,老練如他,動武前必先讓對手理虧。)

這樣一來,歐洲上空頓時戰雲密佈,空氣明顯緊張起來。

其實,一貫謹慎的俾斯麥並不想馬上再次進攻法國,只是想讓高盧雄雞低下頭、聽話一點兒而已。

他希望法國停止鼓動復仇主義情緒,減緩重新武裝的步伐。

當年普法戰爭打敗法國之時,俾斯麥也明白,由於歐洲各國之間的互相制衡,德國不可能完全吞併法國,因為兩翼的英俄兩國絕對不會允許,只能儘可能削弱並延緩法國的再次崛起而已。

法國也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其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族同時也是有強烈自尊心的民族。

俾斯麥清楚:法國必將再次強大起來。

他所做的,只能是儘可能推遲這一進程。

二、強弱易位,作為弱者的法國反倒不怕德國了

然而,這一次,俾斯麥還是低估了法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面對德國的恫嚇,法國沒有被嚇倒。

法國政府決心利用德國與其他歐洲大國的矛盾以對抗之。

話說1870年普法戰爭前,歐洲大陸公認最強大的國家是法國,普魯士被認為是弱小的一方,所以普魯士得到了更多的國際支持。

但是,到了1875年,各國普遍認為橫空出世的德國才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

無論是版圖、人口和工業實力,以及備受矚目的德國軍隊,在歐洲大陸都首屈一指。

此外,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傳統,這讓各國感受到了德國的威脅,並時時聞到一股不安的氣息。

俾斯麥鮮為人知的一次重大挫折,宿敵法國勝利了!

(1871年,德國統一了,但看看地圖就明白,德國處在歐洲中央,周圍強國環伺,生存環境惡劣依舊。)

這時的法國剛剛戰敗沒幾年,又賠了鉅款,窮的不得了。但是,慣於扶持弱者抑制強者的歐洲列強已經明顯同情起法國了。

本質上講,不論是當年支持普魯士,還是1875年支持法國,各國都不願意看到強者更強,從而威脅到自身的利益。

法國外長德卡茲成功的利用了這一點,呼籲歐洲各國抵制和干涉德國的侵略性政策。由此,德法兩國的爭端捲入了國際因素。

法國開始找幫手了。

三、一個法國三個幫,英、俄、奧匈來助陣

德法戰爭似乎越來越近了,如果法國和德國單挑,虛弱的法國顯然不是對手,但是歐洲的局勢從來都不是單挑。

各大國拔刀相助,不許德國再度耍橫。

1、英國

先看狡猾的英國佬吧!

1874年上臺的保守黨人迪斯瑞利改變了前任格拉斯頓不干預歐洲事務的外交政策,其實是英國傳統的“歐陸均勢”政策又佔了上風。

俾斯麥鮮為人知的一次重大挫折,宿敵法國勝利了!

(英國首相迪斯瑞利,順帶說一下:他和政敵格拉斯頓的婚姻生活都很幸福。)

他有句名言流傳至今: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迪斯瑞利不希望德國過分強大,進而威脅英國的利益。

於是,英國向各國發出照會,要求各國採取一致行動,用外交方式平息德法衝突。

我們可以想見:其中必然會有類似“希望德法兩國保持克制”、“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希望各國聯合起來共同確保歐洲的和平與穩定”等冠冕堂皇的字眼。

表面上聲言和平,但字裡行間的意思都在暗示德國:老實點兒啊,你要敢打法國,我們可就要出動龍蝦兵了。

更有甚者,英國政府還命令駐德大使“勸告”德國不要“誤會”法國。

估計俾斯麥氣的鬍子都翹起來了:丫的用得著你“勸告”,我本來也沒有“誤會”法國啊!我本來就僅僅只是想壓服法國,只不過,看著法國越來越不聽話,才萌生再揍他一頓的想法的。

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霸權國家的存在。

英國的意圖已經很明確,俾斯麥先捱了一悶棍。

別急,一個好漢三個幫,另外兩個在路上。

2、俄國

此時的俄國也來插手,由於俄德兩國是鄰國,並且有著漫長的邊境線,面對這樣一個強大的鄰國,俄國感覺也很不舒服,自然也不希望德國太隨心所欲。

雖然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定期會向他的舅舅——德皇威廉一世寫封“家書”,但是在國家利益面前,親情顯得那麼無力。

俾斯麥鮮為人知的一次重大挫折,宿敵法國勝利了!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俾斯麥鮮為人知的一次重大挫折,宿敵法國勝利了!

(德皇威廉一世)

俄國領導層認為,如果今天德國揍了法國,明天說不定就會調轉槍口對準俄國。

趁著現在德國還不算太強大,俄國也開始為弱小的法國說好話。

俄國表示,難以容忍德國再次打擊法國。

沙皇甚至要求俾斯麥保證永遠不進攻法國。

俾斯麥又捱了一板磚。

他被迫同意的沙皇的要求。

3、奧匈

奧匈帝國在歐洲也算是一個奇葩的存在,空有遼闊的疆域和眾多的人口,卻因為內部的民族矛盾重重,從來就不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強大國家,頂多算是“虛胖”。

這足以證明,一個國家的內部治理是多麼重要。

1866年普奧戰爭後,奧匈帝國就被打怕了。

在1875年的德法危機中,面對北方的強鄰,奧匈帝國怕德國找麻煩,連公開表態的勇氣都沒有。

奧匈藉助俄國之口表明了態度:不希望危機升級。

估計奧匈是和俄國這樣溝通的:你們俄國是強國,和德國溝通的時候記得捎帶上我們的意見,就說我們和貴國一樣,都希望德法兩國和和氣氣的,不要大動干戈,打架鬥毆很不好的嘛!

精明的俾斯麥當然聽懂了弦外之音。

四、俾斯麥收手了

面對英、俄、奧匈的聯合干預,俾斯麥被迫後撤。

他不是魯莽的人,面子雖然重要,但是如果各大國聯合幫助法國,德國是沒有勝算的。

俾斯麥一定記得,當年稱雄一時的拿破崙在歐洲各國的聯合打擊下,最後輸的連底褲都沒了。

俾斯麥鮮為人知的一次重大挫折,宿敵法國勝利了!

(拿破崙的牛叉程度舉世公認,但是,“好虎鬥不過群狼”,他也架不住被歐洲各國圍毆啊!)

俾斯麥竭力要避免的,就是防止德國與整個歐洲為敵。

他思慮一番,矢口否認德國有進攻法國的意圖。

他放下了揮舞的大棒。

五、雖然輸了,但俾斯麥更清醒了

這場德法危機是俾斯麥遭受的一次重大外交挫折。

法國人笑了。

俾斯麥明白了:原來1873年德、俄、奧匈簽署的“三皇同盟”根本就不靠譜,希望靠它來保障安全只是自己一廂情願而已。

俾斯麥也對英國早就玩了幾個世紀的“歐陸均勢”把戲理解的更深刻了。

但是,英國是當時全世界的“老大”,德國不得不想方設法和“老大”搞好關係。

既然各大國都不願意德國改變現狀、不希望德國太過強大,那就轉向內部治理吧!

俾斯麥變得更加謹慎了,他清醒的意識到:雖然德國統一了、獨立了,並且擁有強大的國力。然而,德國地處歐洲中央的地緣劣勢意味著它絕不能為所欲為。

強大的德國在奉行均勢制衡的歐洲顯得更加孤立了。

既然這樣,那就轉向國內吧!俾斯麥開始更加註重國內建設,認真積蓄國力。

此外,老練的俾斯麥開始構建新的同盟體系,力求讓各國以德國為中心,構建起一套讓人眼花繚亂的“大陸聯盟體系”,從而儘可能確保德國的安全,為德國的發展爭取時間,為德國外交活動的騰挪爭取空間。

在1890年下臺之前,俾斯麥嘔心瀝血,努力與各國交好,為德國塑造了較為安定的周邊環境。

可惜,年輕氣盛的威廉二世一心想讓德國稱霸世界,上臺後很快就把俾斯麥苦心詣旨構建的密如蛛網的聯盟體系撕了個粉碎。

德國最終滑向了“一戰”的深淵。

俾斯麥鮮為人知的一次重大挫折,宿敵法國勝利了!

(如漫畫所示,威廉二世把俾斯麥趕走了,他的掌舵水平卻委實讓人不敢恭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