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功過,後人褒貶不一——宋遼戰爭之“澶淵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宋廷朝野震動,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力請宋真宗趙恆親征。宋真宗被迫北上。這時寇準倚重的將領是在歷次抗遼戰鬥中屢立戰功的楊嗣和楊延朗(楊業之子,後改名延昭)等人。楊延朗上疏,建議“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但未被採納。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一作覽),遼軍士氣受挫。

是非功過,後人褒貶不一——宋遼戰爭之“澶淵之盟”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遼軍主力集中於瀛州(今河北河間)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清豐),三面包圍澶州(今濮陽),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

是非功過,後人褒貶不一——宋遼戰爭之“澶淵之盟”

遼朝統軍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駑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受挫,蕭太后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真宗御駕親征鼓舞了士氣,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軍民多達幾十萬人。

趙恆到北城轉了一圈後,也受到這種氣氛的感染,於是也就安下心來,留寇準在北城全權總理各項事宜,自己回南城住下。而這個時候,契丹方面卻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因為儘管他們這次出兵進展順利,但是戰線拉得過長,補給非常困難,再加上孤軍挺進宋朝腹地,萬一戰敗,後果不堪設想。蕭太后本身也是一個很務實的領導人,在出兵之前,她已經做好了可戰、可和的兩手準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有心同宋朝和談,於是就聽從了降將王繼忠的建議,派人赴入澶州轉達了自己罷兵息戰的願望。

是非功過,後人褒貶不一——宋遼戰爭之“澶淵之盟”

這也正是趙恆的心願,所以當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歡窮兵黷武,願與契丹達成和解,又派出殿直曹利用作為使臣去與契丹洽談議和事宜。寇準在聽到消息後,急忙趕回南城向趙恆苦諫,稱契丹已是強弩之末了,正是打敗他們的大好時機,邊防大將楊延昭也派人上書,稱敵軍人困馬乏,我軍士氣高漲,正應該趁此良機,扼守各路要道,對敵圍而殲之,然後再乘勝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惜趙恆畏敵如虎,只想媾和,而朝中大臣們也都懼怕契丹,紛紛表示支持合議,甚至聯合起來攻擊寇準擁兵自重,寇準無奈之下,也只得同意與契丹講和。而且遼軍初戰失利,加上孤軍深入,於是提出議和。

是非功過,後人褒貶不一——宋遼戰爭之“澶淵之盟”

趙恆貪圖苟安,財大氣粗,也不在乎錢,起先契丹派人說要宋朝歸還被周世宗奪走的瓦橋關南之地,趙恆生怕失去合議機會,也怕割地求和,會遭後人唾罵,於是立即派曹利用去議和,並對他說:“只要不割地,能講和,契丹就是索取百萬錢財,也可以答應。”曹利用就問底線到底是多少呢?趙恆不假思索地道:“如事不得已,百萬亦可。”寇準聽到之後,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過去,說道:“皇上雖有百萬之約,但要是超過三十萬,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曹利用領命去了遼營談判,最終達成協議: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在歲幣的問題上,契丹求和心切,也不敢獅子大開口,幾經討價還價,雙方達成了宋朝每年給契丹三十萬銀絹的數字。曹利用自覺很光榮地完成了任務,興沖沖地回去交旨。請見之時,趙恆正在吃飯,侍者就問曹利用許給契丹多少銀兩。曹利用沒有說話,只是伸出三個手指放在額頭上,意思是三十萬兩。侍者誤以為是三百萬兩,真宗得知後大驚:“太多了,太多了。”便召見他親自盤問。曹利用戰戰兢兢地答道:“三十萬兩。”趙恆聽完嘀咕一聲:“才三十萬,這麼少。你很會辦事,很會辦事!”隨後重重地獎賞了曹利用。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索取,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