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投影分辨率咋選?它和液晶電視真不一樣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已經開幕。作為最佳的大屏看球利器,各種家用投影進入空前的“促銷大潮”之中。業內預計,今年5-7月,大概會有40-50萬臺各種家用投影被消費者採購。

家用投影分辨率咋选?它和液晶电视真不一样

面對家用投影的流行,很多新玩家會發現一個問題:家用投影目前依然是720p和1080p產品佔據絕大部分銷量,這與液晶電視機7成左右的4K佔比形成了鮮明的差別。都是家用顯示產品,為何投影機和彩電的分辨率指標截然不同呢?這裡面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嗎?

投影機分辨率“長”相和液晶電視大不一樣

對於投影機分辨率的秘密,筆者首先想從微觀結構上進行介紹——即去說明一下投影機和彩電的分辨率在單一像素點上的差別。

對於顯示設備,分辨率是指視覺屏幕上,擁有多少個最小的、表達完整色彩空間的“物理結構”。這個結構就被稱為像素點。但是,一個完整的色彩空間,必須由“紅綠藍”三個原色呈現。這就使得像素點必須包含“紅綠藍”三個亞像素結構。

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OLED電視和CRT電視產品的亞像素結構,採用了平面排列的方式。即紅綠藍每一個點佔據獨立的空間位置。但是,投影機產品的亞像素,採用了“重疊排列”的方式:無論是3LCD投影機、DLP投影機還是3LCOS投影機,他們的三個亞像素在屏幕上都不會獨立佔據空間,而是疊加在一起。直觀地感受就是,最近距離觀看顯示畫面時,消費者在投影機畫面上不會看到“紅綠藍”獨立色彩的顆粒。

投影機這種像素構成方式,產生了兩個顯著的顯示優勢:1.投影機實際顯示屏上的最小顯示單元,即亞像素的數量只有液晶彩電的三分之一,這有利於整體顯示畫面降低顆粒感、不會出現斜線條邊緣像素色散。尤其是在大屏幕上,當像素顆粒更大時,這種好處直接帶來更高的“視覺清晰效果”。

2.由於液晶彩電等顯示技術採用平面亞像素排列。這使得區隔這些亞像素需要額外的物理結構——即更多的亞像素顆粒點的“邊框”。這使得液晶彩電的顯示“開口率”明顯小於任何投影機技術:不要說DLP光閥90%以上的開口率,液晶彩電的面板開口率比液晶投影機也要小很多。而開口率技術指標的不足,或者說是顯示屏最小顯示單元之間更為“粗壯”的物理結構,會讓整個畫面的連續性變差、顆粒感增強——在大尺寸顯示時,這種變化也會格外明確。

所以,對於投影機而言,其因為像素結構上與液晶彩電的決然不同,導致相同像素密度(分辨率)和畫面尺寸下,投影機的畫質清晰、流暢程度總是更好一些。目前液晶電視,例如55英寸產品全面普及4K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用更高的分辨率彌補“實現大畫面後開口率、亞像素等結構特徵造成的額外畫質顆粒感”。

投影機分辨率的“視覺效果”和液晶電視大不一樣

除了在單個像素的微觀結構上,投影機與液晶電視的分辨率有顯著差別之外;在宏觀的應用效果上,投影機與液晶彩電的分辨率概念也“顯著不一樣”。

為什麼顯示設備要追求高分辨率呢?很多人覺得是要體現“細節清晰度”。這個答案不能說錯誤,但是卻真的不準確。如果單純追求細節清晰度,顯示內容製作,用大量“特寫”鏡頭豈不是最簡單、方便、效果最好的方法!——分辨率真實的含義和目的是“增加顯示畫面的信息承載量”:即,更高的分辨率,意味著提供更多的“每幀畫面”的信息量。

家用投影分辨率咋选?它和液晶电视真不一样

然而,從人類視覺過程的角度看,大腦對於單位時間、總視野內的信息量的識別能力是很有限。在自然生活中,人類通過觀察,抓住更多的信息,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反覆觀察、比較和發現的過程”。在顯示設備的應用過程中,亦同樣有這樣的規律——只不過對於家庭娛樂,人們不會輕易的“長時間的反覆觀察、比較,並去發現”每一個畫面的所有細節信息:對於一次性,一過的觀察,人類的視覺認知,更傾向於把握前後邏輯關係中的“重點信息”。

所以,在顯示認知這個學術框架下,一般認為,設備分辨率提升,對於實際視覺和大腦感知的“清晰度”效果的影響並不是線性的,而是隨著分辨率越來越高,體驗到的效果增加越來越不顯著。——這就是為什麼消費者感覺,從標清到全高清的4倍分辨率變化是天壤之別,而從全高清到4K的4倍分辨率變化,畫質卻提升有限的原因。

這個原理決定了“人們並不是總能從更高的分辨率中得到更清晰的體驗感”(要考慮大腦的認知規律和能力),尤其是對於投影而言,這一點更被放大了。

投影機顯示和彩電產品比較,最大的差異是,投影機是以大屏幕顯示為“標準應用模式”的。在更大的畫面(至少是彩電產品4倍面積)中,整個顯示面積的大幅增加,人眼需要更多專注度,才能獲得整個畫面中不同部位的“重點信息”,從而在更細膩的細節層面導致了“大腦反應層”的“分辨率”下降。這就是為何電影院的巨幕2K畫面,很多時候感覺清晰度和自家的4K液晶電視差異不是很大的原因——而他們像素點的幾何尺寸差距、分辨率密度指標卻是10倍,甚至幾十倍的。

正是因為,更高分辨率的核心意義是提供更多的信息承載力,而人的視覺過程對信息處理的瓶頸是非常明確的,所以導致“越大的畫面就需要越高的分辨率”這一點並不是“絕對”的真理。數字影院的大屏幕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屏幕大一倍,像素量也要提高一倍,那麼10-20米的巨幕,該用多高的分辨率的設備呢?(實際應用中,電影觀眾並沒有感覺到現有的2K和4K分辨率的巨幕有多麼不足啊!)

家用投影顯示的大畫面特徵,使得投影機的分辨率需求必須與大畫面對視覺認知過程的影響結合起來考慮。尤其是在家居應用的觀看距離不過2.5-3.5米的空間內,大畫面完整覆蓋整個視野,相當於對畫面細節進行3-5倍的放大,並完整呈現覆蓋到大腦皮層視覺分析部位上,這讓大腦分析畫面細節的工作量增加,從而導致“2K分辨率”從40英寸的液晶彩電到100英寸的投影機,畫面的清晰度直觀感受變化“並不因為畫面更大,而損失清晰度;反而覺得畫面更清晰、震撼,欣賞時獲得的細節認知更多”。

在“技術過剩”之下,投影選購更講“綜合效果”

誠然,目前很多消費者是4K標準的擁護者,這符合顯示技術產品不斷進步的潮流——投影機產品也在不斷的去實現“更為經濟好用”的4K產品。

但是,另一方面,4K視頻內容還是廣泛缺乏的。國內至今沒有純4K內容的電視頻道,更不用遑論8K視頻內容了。本屆世界盃雖然4K和HDR成為轉播金標準,但是,更多的電視臺轉播的依然是高清和標清信號,而非4K信號。在民用顯示市場,4K為代表的新一代標準,已經被認為具有“技術過剩”的特徵,從而導致整個產業鏈只有液晶電視在高速推動4K的普及——因為大尺寸液晶面板製造,2K和4K的成本幾乎相當: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當然技術指標越高越好。

家用投影分辨率咋选?它和液晶电视真不一样

然而,對於投影機的選購而言,720p、1080p、4K的價格差距非常明顯:無論是微投、家庭影院投影機,還是激光電視,分辨率的提升都意味著價格成本的大幅增長。尤其是考慮到投影機在分辨率上有諸如上文提到的“種種特殊之處”,目前是否值得選購高昂價格的4K產品,是一個需要消費者謹慎對待的問題。

從2017年的市場統計數據看,近6成的家用投影機用戶選擇的是720P的微投產品。真正4K產品的銷量不過1%的市場。這更是用“群眾的眼睛”證明了,720P、1080P分辨率的投影機是足用、堪用和好用的。在投影機特殊的分辨率技術特點下,1080p的投影百英寸巨幕,能夠帶來的視覺震撼性、清晰度、可玩性等綜合指標一定高於“55英寸4K液晶彩電”。用液晶電視的分辨率指標,來證明投影機產品的“分辨率不中用”,是站不住腳的。

分辨率選購幾個小貼士,這些知識點都不能少

在聊了投影機分辨率的特殊性、與液晶電視的差別之後,筆者還想補充幾個特別的分辨率概念:藉此讓大家對分辨率的選購更為“得心應手”一些。

第一個是,同一種分辨率,不同的像素結構。比如,液晶電視的4K有RGB 4K產品,還有四色4K產品。後者的價格明顯便宜,但是單位面積上的信息承載能力也要低一些。投影機產品上,也存在著不同的分辨率實現形式,比如4K產品有原生4K分辨率和抖動4K分辨率,在理論上雖然二者的效果相當,但是實際產品中,受到工程技術制約“原生好於抖動”是業內的共識。同時,都是原生分辨率,還有不同像素形狀——如菱形和矩形的差異,二者比較,矩形像素的顯示優勢也是明確的。

第二個是,顯示設備物理分辨率之外的“兼容分辨率”——即,設備能輸入的信號所具有的分辨率水平。目前,液晶電視大多數兼容4K分辨率(在不同刷新率上,不同產品也有差異);而投影機產品未必均支持4K分辨率內容的輸入。對於消費者,兼容指標越高當然越好。尤其是對於4K分辨率信號,行業發展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如果設備不支持這個信號,可能以後要專門額外配備“播放機”產品進行信號規格的轉化了。

“分辨率”作為顯示設備最核心的“應用指標”,是一個比較複雜,而且絕對值得重視的選購標準。彩電是這樣,家用投影機,微投、激光電視、影院投影也是如此。選購一臺理想的家用大屏設備,離不開對分辨率的科學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