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不能不提的兩個話題:和孩子談性,和老人談死(深刻好文)

母親節不能不提的兩個話題:和孩子談性,和老人談死(深刻好文)

01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在中國,有兩件事很忌諱講:

一件是向小孩子講性,另一件是和老人談死。

性和生有直接聯繫,正如古人所說,除了生死人生再無大事。

可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氛圍中,越是大事越不讓光明正大地說。

壞處很明顯。小孩子性教育缺失,不懂自我保護,被侵犯後活在巨大陰影和歧視下,要麼痛苦一生,要麼選擇自殺。

前段時間臺灣26歲女作家林奕含的悲慘結局再次引起人們熱議。

再往前一段時間,一本很好的兒童性教育教材《珍愛生命》竟然在有些媒體和段子手的斷章取義下爭議巨大。再往前,類似事件簡直數不勝數。

現實就是這樣荒謬,撕扯,割裂。

母親節不能不提的兩個話題:和孩子談性,和老人談死(深刻好文)

02

再說說死。

可問題是,這樣的「被活著」,除了讓老人遭受巨大痛苦,還有什麼意義?

或許意義在於,用機器維持生命體徵的這段時間,能讓親屬子女輪流照顧,體現關愛和孝順,在心態和情感上逐漸接受老人終將離世的現實。

可這完全是從親屬子女的角度考慮,於老人毫無益處,何其自私啊。

前段時間,因為倡導自己和丈夫「尊嚴死」,一夜之間,瓊瑤成了眾矢之的,遭遇萬千網友痛罵。

可見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體現在輿論上有多麼強大和專橫,人們骨子裡對死亡又有多麼恐懼和不願面對。

談論死,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現代科學告訴我們,死亡意味著生命終結,和這個世界的所有聯繫被切斷,就像一切從未發生,你從來沒有來過。

母親節不能不提的兩個話題:和孩子談性,和老人談死(深刻好文)

03

我以前也這麼想,並由此引發恐懼,感受到沮喪和虛無。直到看到一個視頻。

一位母親去給自己4歲的孩子羅賓森掃墓,看見墓碑上停著一隻美麗的知更鳥。知更鳥英文寫作:Robin,羅賓。羅賓森英文叫Robinson,直譯過來叫羅賓之子。可以想見母親看到這隻知更鳥時內心升起何種斑斕。

母親哽咽著伸出手,小鳥像是遇見故人,飛了過來,停在母親的手指上,歪頭看著她,像是在聽母親說話。當母親問她:你是要走了嗎?知更鳥展翅飛走,消失了。

這段視頻讓人心碎之餘,內心裡又感到寬慰和溫暖。

當然,你可以說這都是巧合,或者在科學層面上找出更為嚴謹的理由。

但不能否認的是,對於這位母親而言,羅賓落在自己手上,和羅賓森回來看自己,這種連接和感受是直觀的,強烈的,不需論證的。

這或許能給我們一個提示,生死之間未必就是那麼界限清晰,死亡並不意味著在時空裡的徹底消失,生命總是會找到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一切都不是偶然,我們不是偶然出生,我們不是偶然相識,我們也不是偶然死去,在更為深遠的層面,我們總是保持著某種聯繫,生命會換種形式延續和表達,我們得以觀察,得以感受,卻無法言說。

母親節不能不提的兩個話題:和孩子談性,和老人談死(深刻好文)

04

如此說來,我們為什麼不敢談論死?不願面對死?與其像鴕鳥一樣把頭扎進沙子裡自欺欺人,不如像談論天氣一樣談論死亡,從更多的維度裡拓展對死亡的狹隘認知。

我們總是說要敬畏生命,如果有一天,當我們都能大大方方談論性教育,談論死亡,意識到身體屬於身體的主人,把身體的權利還給身體的主人,這才是敬畏的真正開始。

按理說,在母親節前夕,寫這樣的文討論這樣的話題,挺煞風景的。這個時候不應該是讚美母親感恩母愛嗎?

可我想說的是,孩子終究會長大成為父母,我們也會由父母成為老人,代代循環。談論性,是為了讓孩子能安全健康成長。談論死,是為了讓老人能儘可能有尊嚴地離開。

這是對所有生命的尊重和讚美,也是值得我們一生談論的話題。

母親節不能不提的兩個話題:和孩子談性,和老人談死(深刻好文)


文/小天,主持小有名氣自媒體“2H青年”兼“斷舍離”特邀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