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一半詩中,一半畫中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跌宕起伏的馬頭牆

山頭斜陽映襯的青瓦

沉睡在悠長曆史中的徽劇

陽光悉數跌落的皖南川藏線

......

走進皖南

就如同走進一個柔情似水的世界

走進皖南

就如同走進一幅水墨丹青的畫卷中

一筆一劃

濃妝淡抹,美輪美奐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皖南川藏線

徽杭古道已名聞遐邇,但皖南青山綠水之間深藏著的這樣一條美麗公路,正等待驚豔亮相。

她有著318川藏線一樣的斑瀾色彩,有著藍天白雲的映襯,有著大小湖泊的倒影。 她也有著九拐十八彎的陡峭山路。和318川藏線一樣,這裡的尋美之旅也充滿了冒險、刺激和挑戰。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旅遊者將她稱為“皖南川藏線”。她東起寧國市的青龍鄉,西至的涇縣蔡村鎮,其最神秘精華路段全長120公里。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不同的是,318川藏線的景色給人以冰清聖潔的出世之美,皖南川藏線的景色卻瀰漫著人間煙火氣息的入世之美。

這是一條獨特的“川藏線”,既有桂林山水之美,雲南石林之奇,還有北疆喀納斯之貌,318川藏線之險,獨具皖南山水之精華,神秘且美若仙境。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山中有雙人,水中有人文」是為「徽」。

徽州的氣韻在山水間,在青瓦白牆間,在你我富足而淡然的心間。

賞一曲沒有對白的徽劇,研一方落紙如漆的徽墨,住進一個叫做「徽州」的長夢裡。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涇縣宣紙

“輕似蟬羽白似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的美譽,令人聞之心動。柔韌如綿,純白如雪,光而不滑,不蛀不腐的宣紙,以當地的青檀樹皮為原料,“以懸崖深山清泉洗滌,日曬夜露自然漂白”,經過多達140多道的精細工藝,手工製成。

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歷代名畫記》、《新唐書》等,起於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裡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宣紙主要原料為青檀樹,主要輔料為稻草,加入楮、桑、竹、麻,以後擴大到十餘種。

經過浸泡、灰掩、蒸煮、漂白、製漿、水撈、加膠、貼洪等,整個生產過程由一百四十多道工序組成歷經一年方可製成。

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扛得住歲月的摧殘,才顯芳華。

小院炊煙,坑窪土路,凌亂的籬笆,還有舊街老屋,青青群山掩映下的這些古村落,寂寥蒼涼的寫在散落得宣紙上,纖塵不染的月光下,就像一副收藏了幾代的水墨長卷。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徽派建築

徽派建築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也就是通俗說的粉牆黛瓦。

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徽州古城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文物遺存眾多。

徽州古城內的徽派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彩、最直觀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之一。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這是最正宗的徽派建築。一般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

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中國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最高指示若隱若現。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黃梅戲

很少有一座城市像安慶這樣,和戲曲如此密切,從地標到巷陌,從殿堂到江湖都是戲韻,連高呼歡歌的都是戲的旋律。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也沒有一種戲曲像黃梅戲這樣,和城市如此密切,在此生根發芽、成長收穫,跌宕數百年依然熱情蓬勃,既寫就城市的歷史,也成就今日的名片。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很盛行,逐漸形成民間戲曲的雛形,至明清時期,黃梅戲風更盛。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

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在我看來,皖南有一種魔力,它不僅能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還能喚回本地人歸鄉的心。

“鄉愁”,以看得見的古村落為載體,輔以淳樸濃厚的生活氣息,充盈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馬頭牆,黃梅戲,皖南川藏線,宣紙文化......皖南,就是這樣一個存在,是一個人們不捨得拆動一磚一瓦的地方。

皖南|一半诗中,一半画中

攝影 | 張寧

古老村落裡的小巷彎彎曲曲,與戶比鄰的屋簷在空中相接起舞,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散發著被時光浸潤過的溫暖與暗香......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