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基輔踟躇與曙光

在烏克蘭的首都基輔,你可以體會歐洲風情,也能拾到前蘇聯的記憶碎片;而另一旁的街頭音樂,劇院裡的芭蕾,美術館裡的藝術和熱情純樸而又彬彬有禮的人民,讓你覺得彷彿走進了烏托邦之城。

烏克蘭基輔踟躇與曙光

基輔位於歐洲東部,南臨亞速海和黑海;北部是白俄羅斯;東北部連接俄羅斯;西部是波蘭、斯洛伐克;南部是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等國家。基輔的歷史非常悠久,已有1500多年,始建於5世紀下半葉,9-13世紀為第一個俄羅斯國家基輔羅斯的都城和中心,有"俄國城市之母"之稱。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隨後,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烏克蘭首都由哈爾科夫遷到基輔,從此後成為首都。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基輔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輔曾被德軍佔領,遭受戰火蹂躪,但戰後快速的復原,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再次成為烏克蘭首都。

烏克蘭基輔踟躇與曙光

如今,基輔全市分為10個行政區。基輔市中心處於高岸上的舊城區,第聶伯河蜿蜒而過,仍然保留著舊街道格局 ,擁有全市大部分歷史建築,包括以壁畫聞名的索菲亞大教堂、彼切爾斯克修道院、威杜比次克修道院和安德烈耶夫教堂等。舊城北側原為貿易區和猶太人區,後有河港,南側為政府機關所在地,中心區四周是工業住宅郊區,河兩岸之間有公路和鐵路橋相聯接。基輔文化傳統悠久,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博物館、美術館等大多聚集在基輔。

烏克蘭基輔踟躇與曙光

烏克蘭基輔踟躇與曙光

基輔的中央大街,也是市內最繁華的街道,是在二戰後按照戰前的模式原樣修復的,大街橫穿過有烏克蘭第一廣場之稱的"獨立廣場"。1998和2001年,政府對大街和廣場進行了重新整修,在保留其原有風格的基礎上,更具有現代氣息。為充分利用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在大街的盡頭和獨立廣場下開發了頗具現代規模的大型地下商城。這條大街兩旁綠樹成蔭,兩側商店林立,堪稱基輔市的商業黃金地段,週末和節假日為步行街,烏克蘭獨立紀念日還有閱兵式和武器展示。

烏克蘭基輔踟躇與曙光

烏克蘭基輔踟躇與曙光

不過,從2013年底政局陷入大規模動盪以來,烏克蘭就開始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2月底亞努科維奇被推翻後,動盪的局勢進入高潮,烏克蘭政局的突變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變化之劇烈令別國無不驚訝。基輔作為斯拉夫文化的發源地、基輔羅斯公國、前蘇聯時期英雄城市、今天烏克蘭的首都,然而在光輝的歷史中基輔愈發演變成為一個交織著踟躇與曙光的城市、一個充滿對未來焦慮的城市、一個幾乎是在“戰鬥”的城市。雖然在和平時代我們不想留下這樣的印象,但事實是和平已經和昨天不同。基輔已不同於往日。

烏克蘭基輔踟躇與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