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焰:只为了拍卖变现的画家,只不过是一个画画的供应商!

毛焰:只为了拍卖变现的画家,只不过是一个画画的供应商!

毛 焰

艺官

物语

+

印度伟大的灵性大师奥修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条河流,它发源于一个很远的山区,

它流经各式各样的乡野,最后它流到了沙漠。

就如它跨过了其他每一个障碍,

这条河流也试着要去跨过这个沙漠,

但是当它进入那些沙子里,它发觉它的水消失了。

然而,河流被说服说它的命运就是要去横越这个沙漠,

但是却无路可走。

就在这个时候,

有一个来自沙漠本身隐藏的声音在耳语:

“风能够横越沙漠,所以河流也能够。”

在这里,河流成了生命的一个隐喻,

是你的生命、我的生命,

所有的芸芸众生的生命。

我们一如这河流,

流经各式各样的乡野:

从呱呱坠地你理解了什么叫陌生开始,

你曾经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

你曾经是初涉职场无所畏惧的青年,

然后走到了今天,

虽然是久经杀场,但却并未达到“不惑”的境界。

毫无疑问,

你经历了所有各种经验,

你经历过很多很多风景,

你经历了所有各种可能性,

生命曾经以如此的方式丰富了你。

然后,到了今天,

你就一如那“流经各式各样的乡野”的河流,

最后你流到了沙漠里——人生的沙漠,

沙漠给了你迷茫,使你困惑,让你无助。

也许,你试过很多次,

凭着以前“跨过了其他每一个障碍”的经验,

你也试图跨越这人生的沙漠,

但当你进入那些沙子里,你发觉你的智慧消失了,

一如这河流消失了的水。

你开始干涸,需要再一次找到人生的水源,

或者找到你命里的那个“耳语者”。

河流的幸运是有一个声音隐隐的为它指路:

“风能够横越沙漠,所以河流也能够。”

最后,河流选择了被风吸收:

“河流升起他的蒸汽,进入了风儿欢迎的手臂,

当风儿到达沙漠那头远处山顶的时候,

就以雨的形式让它轻轻的落下。”

如此,河流跨越了沙漠。

毛焰:只为了拍卖变现的画家,只不过是一个画画的供应商!

01

有一次毛焰画一副作品,

画了大半个月也无法完结,

其实不仅仅是无法完结,而是压根就进行不下去了,

以写实肖像画为作品基调的毛焰,

在这个时候遇到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分水岭,

在几乎整个中国艺术家所谓的中国符号、中国形象或者中国场景的时候,

毛焰对此全然不感兴趣,

但是他又没有自己的一个明确的风格,

他对自己此前延续了多年的绘画状态也开始厌倦,

于是画着画着就进行不下去了,

画着画着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

这个时候的毛焰,

别谈风格了,甚至连方向都没有。

毛焰的朋友不局限于美术圈,

搞音乐的,搞表演的,搞写作的,里面都有毛焰的朋友,

其中作家韩东跟他特别要好。

据韩东说,毛焰特别好玩,

这个多重读法的好玩毛焰全都占了,

不仅喜欢玩,还擅长玩。

玩的尺度还特别大。

一次三五哥们一起约了个搞音乐的美女吃宵夜,

一顿饭下来美女成为毛焰的超级粉丝,

有偶像在场,美女粉丝就比其他几个大老爷们都来得嗨,

酒足饭饱之余,在那几个狐朋狗友的怂恿之下,

毛焰和美女互生情愫,

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人体行为艺术活春宫,

还要制作成为AV毛片以供观赏,

虽然最终是差一点就要擦枪走火了,

但是韩东说,这于毛焰来说小菜一碟。

所以说,搞音乐的,搞表演的,都是艺术,你懂的。

毛焰朋友多,而他对朋友特别照顾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九九六年韩东还是个感情困难户,

毛焰得知情况后就给韩东介绍了一个女朋友,

一九九六年底,

韩东和女朋友维系不到半年的感情,以惨烈的结局而收场,

作家韩东的精神几近崩溃,

一天,他实在熬不住了,就给毛焰打个电话,

邀他出来聚聚。

毛焰接到电话的时候,他正坐在画室里,

在那张半个月都没有画好的肖像画跟前思考自己的出路,

出路一时半会儿还想不出来,

接完电话后就干脆地披上那件破旧的棕色皮夹克,

迎着南京凛冽的冬日寒风去赴韩东之约。

两个文艺男青年在一家路边摊小饭馆里喝了一顿酒,

韩东为情所困,忧苦断肠,

但是毛焰却仿佛发现新大陆般兴奋,

别动,毛焰仔细端详着韩东,说,你的样子很美。

一个冬天下来,已经瘦成人皮骷髅的韩东丝毫不知道自己到底美在哪,

而紧接着,毛焰就拉着韩东去照了相,

这是一个好的绘画题材,毛焰说。

毛焰的作品《我的诗人》,画作原型就是韩东,

在《我的诗人》这一肖像系列中,

他还画了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李小山,还画了著名作家苏童,

这是毛焰艺术探索的一种新尝试,

不屑于所谓的中国符号、中国形象或者中国场景,

但是也没有新的方向的毛焰,

只能坚守一种自我的本能和自我的固执去画画,

画自己的东西,画内心的一种情绪,

他的创作,不在主流的艺术范畴之内,

市场更是避而远之,

但毛焰从不在乎主流,更不在乎市场,

他尊重自己本能的愿望,

选择对自己内心和感觉的放任自流,

选择取悦自己,

于是你可以看到,他画画的尺寸在缩小,

范围在缩小,

甚至整个画面都大面积使用黯淡的灰色调,色彩也变得单一。

这是毛焰对绘画本体的回归。

早在15世纪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欧洲,

许多肖像画家已在人的主体精神觉醒中,

创造了极具个性的表达方式。

在类似的背景下,

中国1980年以后的绘画风格多样化进程,

也使肖像画家的自我表现,

逐步成为衡量艺术水准的重要指标。

1990年早期,毛焰的肖像画多以居住于南京的朋友,

如苏童、韩东、李小山等为模特,

尚具有明确的文学叙事特点

。画面形态与画中人物文化背景的交互,

极大地拓展了肖像的思想纵深,

作品中或忧郁、或惶惑、或脆弱的文人肖像的所指,

既是具体的个人、也是全部人类的面孔。

使毛焰崭露头角的《小山的肖像》,

便是以“头重脚轻”的俯视,

流露出其当时“观念性肖像”共有的敏感不安。

因为坚持内心的本能,

以“观念性肖像”而独树一帜的毛焰,

作品莆一展出,立即震惊画坛,

年仅二十四岁,便跻身千万级别的画家行列,

毛焰从不在乎市场,

但市场对他的认可其实是一种反哺,以及对他探索的印证,

那个坐在画作面前半个月也无法完结的毛焰,

那个根本无法延续下去的画笔,

其实是毛焰生命中遇到沙漠的那条河流,

而后朋友的肖像画作漫天飞舞的大风和云层,

以雨的形式把毛焰带到了沙漠的另一头。

毛氏风格自此形成。

毛焰:只为了拍卖变现的画家,只不过是一个画画的供应商!

02

毛焰是中国油画史上的一个特例,

说他是一个天才也丝毫不为过,

他通过对生活与自身的敏锐观察,

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洞见,

加以技法上对内心灵魂深处的遵从,

让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力度,直指骨髓的黑暗,

仿佛冬天的暗夜中迎面呼啸而来的大风。

即使把他的作品与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遗作同置一框,

也不见得逊色于后者。

此处不对画家进行夸夸其谈的修饰与漫无边际的吹捧,

只是这种风格诡丽的毛氏油画,

不管是对于当前,还是以后,

都有许多独到的经验和成因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九六八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的毛焰,

自小成长于一个绘画世家,

父亲从毛焰出生的时候开始就培养他的画画才能,

写生,看画展,分析资料,欣赏作品,

父亲把他当作一个未来的画家进行塑造,

而更重要的是,父亲给他灌输的一种做人的理念,

父亲告诉毛焰,做人要昂头挺胸,要有气质,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从小就有一套非常严厉的规则和标准,

比如不能打架,

一旦打架了,不管有理没理,谁对谁错,

第一个挨揍的就是毛焰,没有任何解释的余地。

因为家里住在湘江边上,

夏季经常有人在江边游泳淹死了,

所以毛焰不准游泳,直到现在也不会。

但是父亲会带着毛焰去跑步。

在画画的时候,父亲对毛焰说,

可以跟他争辩,可以谈自己的理解,

给予毛焰绝对的尊重,

父亲说,在画画上,他们是同行。

这种肥沃的艺术土壤的灌溉,

影响了毛焰一生,成为了他一生的宿命。

“与生俱来就是干这个事的。”毛焰自己说。

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的画面里一边激荡魂魄,

一边又极端地克制,收缩,内敛,

他尊称了自己的内心,遵从了绘画的本能,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对自己的绘画状态放任自流,

但是同时他有严格的要求与准则,

让他足以独立思考,

支撑“毛氏肖像”在画坛独树一帜地游走。

毛焰:只为了拍卖变现的画家,只不过是一个画画的供应商!

03

毛焰对钱财没有概念,

或者换一种方式说,他是对市场保持一种理智的抗拒性,

抗拒不代表排斥,他曾经也渴望市场的认可,

但不能被市场左右,

一切的前提是要遵循绘画的本能与清晰的自我,

当别的画家急于拍卖成交变现的时候,

毛焰总在说,慢一点,再慢一点,

有没有钱无所谓,我只想把画画得更好一点,

画画是一个过程,需要温故而知新,

画完之后还需要总结思考,

还需要把绘画的状态进行延续保持,

而一旦变卖,画作再也见不到了,状态也就无法保持,

所以毛焰总是愿意把一幅作品的周期延续得更加长远一点,

他最羡慕的是梵高那个时期的艺术时代,

画家一生都是进行自我的纯粹的创作,

不需要变现,不需要展览,

甚至连荣誉也不需要。

毛焰第一次对市场产生警觉,

源于他画的苏童的肖像,

苏童的肖像一画完就被买家以三万元收走,

后来这幅画在一个拍卖会上重新出现,

毛焰决定把这幅心爱之作再次买回来,

彼时画价过千万的毛焰,因为舍不得卖画,

身上连几万块钱都拿不出来,

最终是向朋友借来十四万,才把这幅作品买了回来。

但是毛焰并没有把这件事处理干净,

作品买回来了却没有拿回来,而是放在朋友画廊里,

直至后来毛焰想去拿回这幅作品的时候,

被告知画廊再次以两百万的价格卖给了别人,

画廊的这种行为一时超出了毛焰的理解范围,

他一直以为自己买回来的作品就是属于自己的了,

但是画廊还能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再次将属于毛焰的作品进行转手,

震惊之余,

毛焰不得已拿出三幅精彩的作品才将这张苏童的肖像换回来,

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

毛焰就开始警惕这些商业合作,

当然,并非排斥,

只是更加理智地选择与对待,

为了钱卖画毫无意义,因为画家不是供货商,

但是保留艺术状态比什么都重要。

04

这种艺术状态对艺术家或者对毛焰来说,

弥足珍贵的地方在于,可能会出现一种错位的判断和思考,

有一次毛焰在画室里乱画了一张画,

画完以后把那张画往旁边一扔,

几乎把它当成垃圾了。

总之压根没有把那张画当回事儿。

李小山过来一看,说:“哎哟,这张画画得好。”

毛焰当时很不耐烦,

说:“李小山你不至于吧,不至于说这张画好吧?”

毛焰说是我准备扔掉的。

李小山就说:“既然如此,那你就给我吧。”

毛焰说:“那你就拿走。”

毛焰以为他在开玩笑。

没想到李小山就把它拿到隔壁他的办公室挂在那儿。

过了两天毛焰去他那里坐,

看到那张画,越看越好。

如果不是李小山那张画就被当成垃圾扔掉了。

后来毛焰死乞白赖地把那张画又要回来了。

那是毛焰那段时期里最喜欢的一幅小画。

用在杂志的封底上。

李小山还专门写了一段文字,介绍这张画的来历。

所以,画画其实真的不是画完就完事了,

很多判断和思考需要在画完之后进行反复地嚼味。

毛焰:只为了拍卖变现的画家,只不过是一个画画的供应商!

毛焰:只为了拍卖变现的画家,只不过是一个画画的供应商!

05

《托马斯系列》是毛焰“观念性肖像”的延续,

这一画就画了十三年,

卢森堡出生的托马斯是个典型的欧洲乖孩子,

完全不是那种问题少年,

他是在欧洲很常见的那种平静的小城市长大的。

而毛焰说自己的童年环境实际上很险恶,

危机四伏,动不动就出事,

所以长大后就变得很复杂,机敏有余,

在许多事情上喜欢绕来绕去。

托马斯生长的环境完全不同,

毛焰说在欧洲见到过许多那种平静的小镇,

让你觉得一百年也不会出一件凶杀案。

毛焰认识托马斯的时候他也就二十四五岁,

非常的单纯,而且很有涵养,以及非常强的自制力。

在北京的时候,毛焰住在他那儿,

也一起出去喝酒,

到一定时间他就说因为工作原因要先回去睡觉,

但如果毛焰回去迟进不去的话,他就出来接。

完了还陪毛焰喝了一小杯威斯忌。

所有的东西他都给毛焰安排好,

浴巾、牙膏牙刷、枕头,全都给安排好,

非常细心的一个欧洲男孩,

有一次毛焰去伦敦做展览,

托马斯特地从卢森堡到英国,陪了毛焰两天。

带着毛焰在附近的一条街上闲逛,

一面告诉毛焰哪条街是哪条街,怎么走回去。

能把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做得很细心,让你得到需要的帮助。

从伦敦回来后毛焰就开始画他,一直画到现在。

画了这么多年下来,

托马斯已经变成了毛焰的绘画观念的一个载体,

却跟现实中的托马斯本人没有太大关系了。

毛焰:只为了拍卖变现的画家,只不过是一个画画的供应商!

06

如今风格早已形成,“毛氏肖像”瑰丽形象旗帜鲜明,

但毛焰完成一副画作的时间往往可能远远大于当初的那半个月,

有时候一年也画不完一幅画,

而且从艺术的观念性来讲,

作品本身是没有完结的时候,

永远都有完善的空间,

毛焰可以很放肆地玩,

但是他更愿意带上母亲做的饭一个人待在画室里面,

待在自己的画布面前,

思考,凝视,变得更加有意思,

这才是艺术最本真最质朴的主题,

哪怕一笔也画不下去的时候,

就在画室里打地铺睡觉,用电脑看电影,用音响听音乐,

也要保持内心的纯粹宁静,

用这种纯粹宁静对抗艺术与生活中的一切焦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