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皇帝退位後,又復出的情況?

畢大費



這個叫復辟。國際上先不說,單我神州歷史上就有八點五位。福垊今天談的就是這二點五位。點五?半個!這兩點五必須都是最,最得令人人震驚啊!不信,請看。



最悲催的復辟帝——復位後遭謀弒,五胡亮劍

福垊本想寫唐昭宗李傑(初名傑)的,可他的傑卻是不敏(改名敏)——折騰,乃唐朝崇禎。後來一想,還是寫晉惠帝吧。惠帝不惠,這惠還通慧。其實晉惠帝一生真很悲催,老婆是又醜又惡還不育的賈南風。這賈南風禍國殃民,挾夫殺子(別人的兒子)——太子司馬遹幼聰睿,她把太子教壞,最後還讓擲果盈車的潘安坑殺太子!



太子死,惠帝的爺爺(叔祖)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的九子)為曾孫報仇。賈南風立即枷難逢了——薨!不知道有沒有經過設立皇太(叔)祖這程序,反正惠帝升級為太上皇了,趙王升級為晉皇。其他王爺們不滿了,最不滿的就是齊王司馬攸的兒子司馬冏,因為這天下本應是齊王的。司馬冏起兵滅了老爺子,鑑於老爺子做出頭鳥的教訓,他做幕後——類似幕府將軍。

晉惠帝復辟,幕後的他驕縱淫奢。長沙王司馬乂(司馬炎六子,不避司馬懿的諱)和東海王司馬越(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孫子)等聯手,齊王囧rz了,滅族!司馬乂沒丶不義也被滅了。



司馬越讓惠帝吃餅,不吃,硬塞,吃了,崩!擁司馬熾即位。五胡犯邊,大漢(劉聰)進犯,敗,劉聰請懷帝喝酒,崩。侄子愍帝司馬鄴即位,劉聰再打,敗,帝成齊奴,聰弒帝!懷愍之辱(西晉滅亡於三一六年十一月十一日)的811年後是靖康之恥!

最幸運的復辟帝——復位後幼子夭,開國讓賢



靖康二年二月初六(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廢宋欽宗為庶人,北宋滅亡。建炎元年五月初一(1127年6月12日)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就是俺們商丘)即位,是為南宋。

趙構在金兵的追擊下,開展了馬拉松式的逃亡,因為驚嚇還喪失了生育能力,不幸中的萬幸是他還有個兒子。這驚嚇有金兵的因素,也有叛將的因素。1129年3月26日,正值宋神宗祭日,苗傅、劉正彥反,逼趙構退位,隆祐(不是隆裕)太后垂簾聽政,27日建元朙(明)受,其子趙旉即位,才兩歲。



張浚、劉光世、韓世忠聽聞,傳檄天下,勤王救主,苗劉被迫投降,過些日子被棄市。1129年4月20日趙旉退位,21日趙構復辟。萬幸中的不幸是,太子趙旉被宮女不小心製造的噪音嚇到了,不是嚇大而是嚇死了。1162年趙構讓賢於宋太祖的後裔趙昚。

於是趙構他爸是太上皇,他是太上皇,他養子(宋孝宗)是太上皇,孫宋光宗是太上皇,牛不牛。但光緒他爹就悲催了,兒子是皇帝自己連個攝政王都撈不到更別說太上皇了。

最鬱悶的復辟帝——失位復位血淚,載湉不湉



湉,本意是水面平靜。而光緒的一生生活在風雨之中,內受制於親爸爸,外受制於洋大人,就連袁世凱也欺負他,甚至他的死都跟老袁有關。今年是戊戌變法120週年,因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光緒皇帝除了被軟禁瀛臺外連帝位都岌岌可危。



傅儁

1900年1月24日,慈禧召開王公會議,說光緒有病,藥不能停,不能理事,國不可一日無君,擬以傅儁為帝,建元保慶。將於一九〇〇年正月初一,傅儁代帝至大高殿、奉先殿行禮,舉行禪讓大典。消息一出,內督撫,外列強,紛紛反對。又遇義和團鬧事,慈禧一路向西跑馬拉松健身,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這是不是算半個復辟呢?


福垊

皇位歷來爭奪激烈,歷朝都有因為皇位而發生鬥爭、叛亂事件。歷史上,皇帝退位之後又重新登位很難,但也有,在動亂時期就不說,就統一王朝來說,唐、元、明均有。唐、明之例一般相對熟悉,對元代則應該比較陌生。

唐代:中宗李顯,第一次在位683—684年,第二次在位705—710年;睿宗李旦,第一次在位684—690年,第二次在位710—712年。

唐弘道元年(683年)因高宗李治病逝,李顯即皇帝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因此李顯並沒有實權,不久因重用外戚被廢,武則天改立李旦為皇帝,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李旦亦被降為皇嗣。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逝,在張柬之等功臣的擁戴下,李顯復位,李旦被封為相王,但政權被韋后和武氏左右,景龍四年(710年),李顯病逝。韋后欲仿武則天,但不久發生唐隆之變,相王李旦三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叛亂,誅韋后,李旦於神龍四年六月重新登基為帝,先天元年(712年),退位給太子李隆基,稱太上皇。開元四年(716年)李旦病逝。

元代:元文宗第一次在位1328年10月—1329年2月,第二次在位1329年9月—1332年9月。

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元代皇位繼承極為混亂,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後,後世皇帝均為皇太子真金後裔,真金長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鐵穆耳均參與後世皇位繼承爭奪。元朝第五任皇帝英宗碩德八剌(答剌麻八剌之孫)因“南坡之變”被刺身亡,甘麻剌次子也孫鐵木耳即位,是為泰定帝,1328年去世,其子阿速吉八繼承皇位,年號天順,但不久敗給圖帖睦爾(元武宗海山次子),圖帖睦爾於是稱帝。先是武宗海山去世後,將皇位傳給其弟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英宗之父),仁宗將武宗長子和世㻋和次子圖帖睦爾流放。圖帖睦爾稱帝后,表示皇位應由其兄長和世㻋繼承,1329年正月迎和世㻋回朝,二月即位,是為文宗,八月文宗暴斃,圖帖睦爾於九月重新登位。

明代:明英宗朱祁鎮,第一次在位1435—1449年,第二次在位1457—1464年。


明英宗朱祁鎮

明正統十四年(1449),英宗因土木堡之變被俘,其弟郕王朱祁鈺在太后等的支持下登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是為代宗。景泰元年(1550)朱祁鎮被迎回北京,但居住在南宮以太上皇稱,事實上並無實權,等同囚禁。景泰八年正月,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擁朱祁鎮復位,改元天順,並於二月初一廢景泰帝為郕王。

另外,明英宗第二次年號為天順,為元代阿速吉八所用年號,可見明代年號使用並未仔細篩選。


楚邾

依次看看梳理一下!首先,皇帝稱號始於秦朝,所以秦朝以前的不算。其次,皇帝退位後又登基,一般都是經歷了篡位的。所以基於這兩點就可以梳理了。秦朝兩個皇帝(子嬰只是秦王不是皇帝),秦始皇和秦二世,沒有篡權奪位的情況,都是明確死了的(始皇帝是病死,二世是被殺)沒有二次登基的情況。之後的漢朝,皇帝大多也是明確死了的(除了昌邑王劉賀,但是他明確被廢了),也不存在二次登基。兩漢後的三國,皇帝要麼病死要麼被殺,也不存在二次登基。西晉晉時期,前期有八王之亂,白痴皇帝司馬衷在永寧元年(301年)被廢,趙王司馬倫自立為帝,同年三月被廢,司馬衷復位,雖然時間不長,但也是二次即位。之後的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大亂世,篡權奪位比比皆是,這種情況也應該有,不太熟悉,就不說了。隋唐時期,提前退位的皇帝多(李淵,李旦,李隆基),兩次即位的也有,唐中宗唐睿宗兩兄弟就是,現在母親武則天手下當了幾年傀儡皇帝,後被廢除,母親死後,中宗復位,還是傀儡皇帝,只是牽線的由母親變成了皇后和女兒(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李裹兒),後被毒死!弟弟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和妹妹發動政變,睿宗李旦二次即位,牽線的由母親變成兒子和妹妹(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後提前退位給兒子,得以壽終正寢(說來是悲催的兩兄弟,兩次當皇帝加起來不超過十年,而且還都是傀儡皇帝,特別哥哥李顯最後還是被毒死的)。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也是亂世,比較複雜,不清楚也不說了。之後的宋遼金西夏蒙古時期,也沒有死因不明的皇帝,沒有二次登基。元朝統一後,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換了十一個皇帝,二次即位的有一個元文宗,期間哥哥元明宗當了一年皇帝掛了,所以二次即位,也是政變的產物!後來的明朝有一個,那就是英宗朱祁鎮,這位老兄前期第一次在位貪玩不理朝政,卻自我感覺良好,勇氣可嘉,在瓦剌入侵時,想學太爺爺朱棣御駕親征,結果成了人家的俘虜,即土木堡之變,之後百官一合計,把他的皇帝職位提前註銷,讓他的弟弟朱祁鈺頂上,後來在於謙的率領下,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避免了明朝的夭折。之後朱祁鎮被瓦剌放回來,被尊為太上皇,軟禁在南宮。後來趁著弟弟病重之際,發動政變復位成功,後期勵精圖治,不枉自己當俘虜和囚徒的生活,還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有所領悟。唯一遺憾的一點就是心胸不算寬廣,二次即位清算了擁立弟弟的大臣,其中就包括保衛首都有功的于謙。最後的清朝,如果宣統皇帝的復辟有效的話,那就有一位二次登基的皇帝,無效就沒有。


海闊天空71033349

有的,而且不止一位,準確的講有五位,晉朝一位、唐朝兩位、元朝一位、明朝一位。

歡迎喜歡歷史的朋友關注我的頭條好 嘉佑風雲

第一位 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衷是晉武帝的兒子,歷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290年繼位,沒幾年爆發了八王之亂,司馬衷被司馬倫趕下臺做了太上皇,司馬倫沒做幾個月皇帝,同年就又被其他王爺趕下了臺,就這樣司馬衷再次繼位。正式復出。

第二位 唐中宗李顯

這位都熟悉,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兒子,唐高宗去世之後李顯繼位,不過只當了55天皇帝,就被趕下臺了,直接廢為廬陵王,趕出長安城了。

李顯這一被廢就落魄了20年,知道21年大臣趁著武則天病重又把他扶了起來,再次做了皇帝。

第三位 唐睿宗李旦

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兒子,唐中宗李顯的弟弟,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太平公主的哥哥。

武則天在廢掉李顯之後,並沒有當皇帝,而是立了小兒子李旦做了皇帝,不過這個也是個傀儡,整天連皇宮都出不去,自己的老婆被殺了,都不敢過問,後來還申請改姓為武,還帶頭禪讓讓武則天做皇帝。李旦第一次做了六年的皇帝,從684年到690年。

第二次是自己的哥哥李顯去世之後,當時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殺死了韋后,扶持李旦做了皇帝,這次做了兩年。這次做皇帝稍微有點權力,不過大事都要徵求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意見。

712年李隆基發動政變殺死了太平公主,唐睿宗李旦也就退位了。

第四位 元朝的 元文宗

這個都沒怎麼聽過,畢竟元朝的皇帝都不大熟悉。他兩次在位,時間分別是1328年10月16日到1329年2月27日。第二次是1329年9月8日到1332年9月2日。

第五位也是歷史上最後一位 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分別在1435年到1449年,和1457年到1464年兩次在位。他一生最大的事件就是土木堡之變,堂堂大明朝的皇帝做了俘虜。

後面明朝和蒙古談判又把他帶了回來,做了太上皇,結果沒想到,趁他弟弟病重,居然再次復出又做了皇帝。看到這就宋高宗有多英明瞭,如果他把宋徽宗和宋欽宗迎回來,下場也好不了。

明英宗之後就再沒有二次復出的皇帝了。


嘉佑風雲

在講究皇位繼承的古代,很少會出現皇帝退位又復出的情況。畢竟如果皇帝被迫退位的話,面臨的幾乎都是悲慘的命運。但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像這種退位又復出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還真有過。比如說我們時常聽說過的“六味帝黃丸”的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但是要論最出名的退位後又復出的皇帝,那無疑是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他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朱祁鎮第一次繼位時年僅九歲,國君年幼國家大事只能由太皇太后張氏主持,賢臣“三楊”主政。在這期間,明朝還算是國泰民安,但是隨著張氏的駕崩以及三楊的去世。朱祁鎮便開啟了他的“荒唐”模式,他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並在王振的慫恿下一步步走向深淵。

土木堡之變,從此皇帝變囚犯

當太皇太后去世之時,當年年幼的皇帝已經成為了一名年輕氣盛的少年。這樣一個少年總是憧憬著建立一番事業。此時剛好瓦剌太師也先率兵南下入侵大明,年輕的朱祁鎮彷彿看到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於是王振趁機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一直想要效仿他父親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擊敗漢王的朱祁鎮不理會朝臣勸諫,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朱祁鎮將軍務交給不懂得軍事的王振來指揮,這支御駕親征的大軍就在王振的瞎指揮下,走走停停、行軍路線飄忽不定。最後還被瓦剌大軍包圍在土木堡,一番激戰後明軍大敗,朱祁鎮被俘。

處變不驚的于謙私立明代宗朱祁鈺

皇帝被俘,對於大明帝國而言不止是名聲掃地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沒有皇帝的明朝將受制於瓦剌。這時候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建議孫太后,另立新君主持反抗。在這種情況下,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瓦剌本來想利用朱祁鎮威脅明朝,不想明朝不吃這一套,另立新君,並且在於謙的主持下明軍打敗了瓦剌的圍攻北京的大軍。瓦剌太師也先看到朱祁鎮沒有利用價值後,就把他送還給明朝。回到北京城的朱祁鎮,從此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

奪門之變,再次登基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臥床不起。由於朱祁鈺所立太子朱見濟早些年就已夭折,這偌大的帝國皇位繼承成了一個難題。在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的幫助下,朱祁鎮順利的離開了南宮,很快便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並且再一次登基稱帝。再次登基的朱祁鎮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在西苑,然後開始清算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二人。在一系列動作之後,朱祁鎮又當了八年的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前後兩次在位,共計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後八年又當皇帝。因為年少時的熱血無知而中途被廢,又因為被鎖深宮、失去自由而再度復辟,這樣的人生不可謂不傳奇。


煮酒君談史

最著名的,不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裡“好人”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嗎?

此人,一生也算是歷經“傳奇”,歷史上能比他還要昏聵的皇帝,並不多見。

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朝第六任皇帝,年僅九歲登基,國事由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維持,平安無事。隨著這些人的去世,朱祁鎮開始崇信太監,王振,造成宦官專權。

而後聽信王振讒言,一手釀成土木堡大敗,損兵折將損失慘重是一方面,自身身陷囹圄令明朝一時之間備受掣肘。另一方面,也先兵臨北京城下。

為君者,識人不明,為君不正。

而後,朱祁鎮身為一介天子,成為也先部隊的帶路黨,帶領著也先部隊到處打家劫舍。堂堂天子,叩關叫門。且不說喪失民族氣節,老朱的棺材板都摁不住了吧,此舉行徑,真是丟了老朱家的臉。

身為天子,上不能保境安民,下不能死於社稷。

此時,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臨危受命,為明代宗。于謙一介文人挺身而出,舉扶大廈,力挽狂瀾。文武雙全,出將入相,國士無雙。

君臣二人,傾心合力,可算是北京守衛戰一舉打敗也先,守住了北京,更是守住了動搖的大明王朝,可算是把他朱祁鎮留下的爛攤子,給收拾好了。

而此時,朱祁鎮也回來了,灰頭土臉的回來了。

作為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朱祁鎮就算被千刀萬剮也是情理之中。

現在很多人,都在洗白朱祁鎮,說土木堡是受了太監王振的蠱惑,此戰前後都是王振指揮而已。可是明朝宦官,只有跑腿的活兒,可沒有左右皇帝的權柄。

因此,土木堡之戰的真正罪魁,無疑就是朱祁鎮。而王振,不過是背了黑鍋而已。而且,朱祁鎮,一個成年人,可能當一個奴才王振的牽線木偶嗎?

土木堡之變,雖然有代宗和于謙替他擦了屁股,但是此戰,已經動搖明朝根基,傷亡人數近30萬,多少家庭身俱縞素?大明開國80年,前所未有之大敗。

此一戰,不僅將大明帝國最精銳的戰士,武力毀於一旦,更是引起軍方勢力在朝堂再無根基,為以後文官做大,埋下伏筆。

朱祁鎮回來之後,代宗不願意讓位(沒有理由讓,人家臨危授命,令大明帝國度過難關,憑什麼非要在把江山送給你一個罪人手裡?)

代宗也沒有殺之而後快,而是囚禁。

代宗朱祁鈺,臨危授命,在位僅八年,但是知人善任,北京保衛戰保護了大明王朝的統治,保護了北方百萬子民不受屠戮(不少大臣曾建議南遷的,當時南京是陪都),可謂一代賢明之主。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太子朱見濟早夭。此時雖然代宗朱祁鈺吊著一口氣,就是不立太子之位,但是大家心知肚明,這個太子之位,也一定是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的。

而此時,朱祁鎮鬧了一出,奪門之變。

殺于謙奪兒子位,此舉行徑,真是大開眼界。

于謙,於少保,當年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北京城內現在的城隍爺,國士無雙,大權在握,卻一不抵抗二不政變,坐以待斃,坦然赴死。

而他明英宗朱祁鎮,奪門之變,又何止殺了一個于謙?

“英宗復辟,六部悉罷”,斬“王文、舒良、張永、王勤於市,籍其家;謫陳循、江淵、俞士悅、項文翟充鐵領衛軍;罷蕭茲、商恪、王偉、古鏞、丁澄為民”,“十三道亦劾俞士悅等貪刻斂佞,並劾右通政殷謙為于謙黨,侍郎張敏,侍郎宋琰,少卿陳贄黨附進身,俱乞黜逐之”。

如果說,不殺于謙師出無名,那六部悉罷算什麼?而且,在位期間一個個清算在他被囚期間進言過的人,連被流放到關外的都不放過。此外,明朝的廷杖興盛也是從英宗朝開始的

此等所作所為。說一句他心胸狹窄睚眥必報不為過吧?

而朱祁鈺,廢帝封為郕王,不久之後便死了,死後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戾”,惡諡),將其葬於西山,現在的明十三陵有一個景泰窪,便是當初朱祁鈺的陵,後被朱祁鎮摧毀。

朱祁鈺,帝王之才,無帝王心術,心慈手軟,婦人之仁。相比之下,明英宗的帝王心術,心狠手辣,可是極其“厲害”的。

此外,朱祁鎮復辟之後,下詔為死太監王振正名,立旌忠祠,如果說王振為他背了黑鍋,他感動之,好歹說的過去。

那還有說不過去的,朱祁鎮還為也先修了一座廟。

土木堡陣亡的十萬將士,殉國的文臣武將,瓦剌入侵蹂躪河北山西時慘死的幾十萬百姓,如果九泉之下看到自己捨命維護的自家皇帝,給罪魁元兇祭拜立廟的行為,該作何感想。

還有更說不過去的。

袁彬,朱祁鎮身為俘虜那段時間,此人和他共患難,相依為命,那段時間對他的照料可謂是無微不至。

雖然說復辟之後,袁彬作為大恩人受到了來自朱祁鎮的厚賞。

可是這賞完沒幾年,就差點被朱祁鎮整死。最後落了一個貶謫南京,帶職閒住,居所盡毀的淒涼下場。

此舉行徑,說一句天性涼薄、忘恩記仇的小人,不為過吧。

這樣一個天性涼薄、罪孽深重的一個人,僅僅因為一個停止嬪妃殉葬,和釋放建庶人這樣的舉措。便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被稱為的“不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一個好人”。

關於洗白朱祁鎮,所謂的“好人”之說,在下恕難苟同。

對於此人,我相信大家自有公論,不知大家都是什麼看法?

以上。


木劍溫不勝

照道理,以皇帝之尊,一人獨大,萬眾景仰,很難下臺。

但是,這又很難說,正因為身居高位,每日錦衣玉食,身邊三宮六院成群,更讓人豔羨,也更易招致危險。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出巡,一行人浩浩蕩蕩,正好被項羽叔侄遇到,項羽看到這般排場,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項羽的意思是說:”嗯,這個可以有!“

比較起來,某皇帝如果被推翻後,能夠安全下臺,保全性命,而沒有人頭落地,已經是福如東海。

倘若下臺之後,還能夠東山再起,重登皇位,簡直是奇蹟中的奇蹟。

您別說,中國歷史還真有這樣的案例,這裡先舉出二個:

1、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撒手人寰,太子李顯登基。然而,卻被政壇深耕多年的武則天奪權,李顯當皇帝不到一年,便被武則天趕下了臺,貶為廬陵王。16年後,武則天撒手人寰,廬陵王李顯在大臣張柬之等人的幫助下,再度登上皇帝位。

2、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一時心癢,親自掛帥遠征,北征瓦剌,卻因輕信太監王振,兵敗土木堡,被瓦剌活捉了,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景泰帝,沒幾天明英宗又被瓦剌放了回來了,景泰帝朱祁鈺剛剛過了皇帝癮,當然不肯讓位,就將朱祁鎮軟禁於南宮,一鎖七年,一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再度稱帝,重啟皇帝生涯。

最後說一個概率學的問題。據現代數學家們的統計,每個人每年遭遇如下情況的概率大約為:

•受傷:危險概率是1/3

•患乳腺癌(女性):危險概率是1/100

•死於心臟病:危險概率是1/340

•死於中風:危險概率是1/1700

•遭到強姦(女性):危險概率是1/2500

•染上艾滋病:危險概率是1/5700

•被謀殺:危險概率是1/11000

•因墜落摔死:概率是1/20000

•死於工傷:危險概率是1/26000

•走路時被汽車撞死:危險概率是1/40000

•溺水而死:危險概率是1/50000

•騎自行車時死於車禍:危險概率是1/130000

•吃東西噎死:危險概率是1/160000

•死於飛機失事:危險概率是1/250000

•被墜落物體砸傷:危險概率是1/290000

•觸電而死:危險概率是1/350000

•被閃電擊死:危險概率是1/2000000

•被龍捲風颳走摔死:危險概率是1/2000000

•被凍死:危險概率是1/3000000

•購彩票中頭獎:概率是1/14000000

從上面的概率來看,那些皇帝在下臺之後,能夠免死,而且還能夠重新登臺,這樣的概率,應該比購彩票中頭獎的1/14000000概率,還要小吧!



畢大費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皇帝退位若干年後又重新繼位的皇帝卻鳳毛麟角,而明英宗朱祁鎮就是一個兩度登基為帝的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系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明英宗繼位的時候,大明王朝已歷近百年五帝,特別是經歷了祖父和父親的“

仁宣之治”大明王朝的國力已經進入了空前的鼎盛,而英宗繼位之初,還是一個九歲的小孩子,時有“三楊”輔政,大明還是一如既往的強盛,但是“三楊”去世後,皇帝漸漸長大,開始寵信大太監王振,宦官專權自古都不是什麼好事,公元1449年,瓦喇軍師也先率兵大舉南侵明朝,王振勸明英宗親征,時年英宗23歲,意氣風發少年時,想我太祖當年,我輩豈能落後乎?於是,英宗便率領大軍親征,可是,可是,他已經不是當年的朱元璋明太祖了,老朱家的打仗天賦已經在近百年的太平中消耗殆盡。結果明英宗在土木堡一帶被瓦剌所俘,史稱“土木之變”。在“土木堡慘敗”後,明英宗朱祁鎮淪為瓦剌人的俘虜。本來也先想用明英宗做為政治籌碼,以此來要挾大明王朝,但是一個人的出現讓也先的夢想破滅。

在朱祁鎮在瓦剌被俘期間,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1428-1457)被孫太后和戶部尚書王文、兵部尚書于謙等人擁戴為皇帝,改年號為“景泰”,在位9年。朱祁鈺用於謙為將,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但是英宗朱祁鎮被放回後,景帝朱祁鈺卻不肯將帝位還給自己的兄長,而是封他為太上皇,將其軟禁予南宮,一鎖就是7年,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與他相依為命的,正是在家苦苦等候他兩年的錢皇后。正是在錢皇后的相依為命的陪伴下,朱祁鎮在南宮度過了幾年囚徒生涯後。 在景泰帝朱祁鈺病危的時候,朱祁鎮在徐有貞、石亨等群臣的擁立下復辟帝位成功,再度君臨天下,史稱“奪門之變”。


重新繼位的朱祁鎮,出於報復心理不僅軟禁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鈺,而且殺害了北京保衛戰的大功臣于謙,這是他被後世詬病的主要原因。但二度執政時期,明英宗朱祁鎮卻也做了倆件好事:一是實行“優老之禮”全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國家都要每年發放糧食供養,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加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免服任何國家差役。這是世界上最早最細化的“國家養老政策”。第二件事,卻是他臨終時候的遺言:廢除中國流傳千年之久的野蠻殉葬制度。


所以說,明英宗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他被俘虜沒有落得像宋徽宗和宋欽宗那樣客死他鄉,並且重新登基,並改正某些缺點,但是,大明王朝的衰敗也從他開始,他不能說一點責任都沒有。


震霜秋

歷史上皇帝有很多,皇位的爭奪也非常激烈,有的是靠農民起義得來的皇位,有的是靠殺自己親人而得來的皇位,還有的是家天下的皇位,下面我們先來說說家天下的皇帝,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稱皇帝的人眾所周之,就是秦始皇,他的父親是異人,異人死後秦始皇嬴政繼承了皇位,還有漢武帝,都是繼承家業的皇帝。在說說殺自己親人得來的皇位,最典型的是隋煬帝楊廣,霸佔自己父親的女人,和宇文化及同謀殺害自己的親哥哥(楊勇)最後得來了皇位,還有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殺害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得來的皇位,這裡說明一下,李世民如果不殺害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反過來就會被他們殺害,李世民殺害他們也是迫不得已的 ,最後我們在看看農民起義得來的皇位都有誰,他們是漢高祖劉邦,劉邦開始只是一個泗水亭長,最後陳勝吳廣起義機會來了得來了皇位,還有朱元璋,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是靠農民起義最後當上了皇位,最後一個就是離大家最近的,就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是清太祖,諡號是初諡武皇帝。退位後又復出的皇帝有:唐朝的唐中宗李旦和唐睿宗李顯。李旦被母親武則天廢了以後最後又當了皇帝的。


兵哥夜話

一,唐中宗李顯

李顯原名叫李哲,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死,李顯繼皇帝位。繼位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軍政大事都取決於武則天。李顯因打算組建圍繞自己的集團惹怒了武則天。不久才繼位55天的李顯被自己的親孃廢除,並被貶出長安。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重,朝中大臣趁機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武則天無奈,只得把皇位還給自己的兒子李顯。就這樣李顯二次登基繼皇帝位。



二,唐睿宗李旦

李旦是李顯的親弟弟,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李顯第一次被廢后,武則天立四子李旦為傀儡皇帝。公元690年,侍御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武則天稱帝,百官,宗室,外戚,乃至僧尼,道士紛紛勸進,李旦迫於形式,只得讓位於武則天。李顯復位後,李旦因為擁立之功,被唐中宗封為安國相王。

公元710年,唐中宗駕崩,韋后專權,並準備效法武則天篡位稱帝。李旦之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及其黨羽,擁立相王李旦為帝,就這樣李旦又一次當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