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自稱一段時間內“工資350大洋”,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大概是多少?

錦軒一品

有時候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就是一名噴子。從文化、政治到軍事等領域,都留下過魯迅先生的身影,真的是罵天、罵地、罵空氣。

那麼問題來了,魯迅先生是閒的嗎?肯定不是,魯迅先生是要拿稿費、有工資的人。魯迅先生自己也曾經說過,他的人生觀就是活著、吃飽、發展。所以第一要義是活著,因此魯迅究其一生也沒有敢噴過蔣介石。

至於第二要義的吃飽,也就是解決溫飽問題。看過魯迅文章的都瞭解,魯迅家是地主階級,顧得起祥林嫂,招的起閏土父子。當時魯迅先生回國正式創作後,一月的工資大約有350塊大洋。

這是什麼概念哪?當時北京普通人一個月的收入是15塊錢,一年下來也就180,也就是說魯迅一個月工資是人家兩年的收入。收入來源包括了稿費、課時費、工資,屬於高收入人群。

當時一塊錢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00元,換算過來是一月3.5萬元,一年42萬元。當時魯迅先生用自己的工資,在北京西城內環買了一套半個足球場大的房子,成交價格在3500銀元左右。就好比現在在北京買房子,是普通人一輩子的夢想。

到了晚年魯迅先生的工資更高,甚至是年薪1.5萬元,摺合現在的人民幣是15000萬。以前我一直在擔心,魯迅先生誰都罵。還吃得飽飯?活的下去嗎?看來多心了,人家是年收入幾十萬、上千萬的人。


窮人的命,操著富人的心,還擔心人家吃不飽飯。


史之策

魯迅在民國初年的工資大約是300塊大洋,他買房的事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就是花了4100塊銀元,在北京買了二十七間瓦房。後來又花了1000塊,買了阜成門內的一套房。但是,這裡要著重強調一點,你對比房價來算民國時期的銀元,得出來的結論一定是荒謬的。有的人也喜歡對比米價,實質上,米價也無法衡量銀元價值,因為米價動盪太厲害,且豐年饑年不一致,你再對比現在恆定的低廉米價,根本無法得出正確結論。也不能對比教育部長、委員長、校長的工資,這和我們這群普通百姓的數目沒什麼關係。

同時,絕對不能套用世紀三十年代的工資,來對比魯迅在上世紀一零年代領的工資。魯迅的工資是1919年(民國初期)左右的三百塊大洋,不是1933年(民國中期)左右的!當時通貨膨脹很厲害,就好比一個後生拿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三十塊錢工資,和九十年代的三十塊錢等同,怕不是被人笑掉大牙。

我們應當看民國初年最最普通,最最常見的工人、小工、最普通職員的工資是多少銀元,才能得出有效結論。

在民國初年,清華外教狄登邁調查了北京最普通居民的收入。其中,1918年,北京居民最底層的收入是1.66銀元/月,即每個月才得一塊六。

又,北京五口之家,一年收入需100塊大洋,才能維持生活。

這就是說,北京最普通的五口之家,月入必須達到八、九塊錢,才能不至於很窘迫。這是在北京戶口有房的情況下的生活條件,平攤到每個人身上,也是隻有一塊六。

亦即是說,當年北京市普通市民的最低工資,是月入一塊六,可維持基本生活。

現在北京普通市民的最低工資,是月入2000元。

即,(1918年的)1塊大洋=(2017年的)1250元人民幣

我們換個算法,來確認這個數據。

民國初年,北京普通工人的常見工資為2塊大洋(譬如段公館中的傭人、在工地幹活的普通工人、飯店的夥計)。

目前(2017年),在北京幹活的普通工人(非技術工),最常見到工資是3000元左右。

即,(1918年的)1塊大洋=(2017年的)1500元人民幣

好了,結論差不多出來了。

民國初年,1塊大洋合現在的1200~1500元人民幣。

魯迅每月領300塊大洋,合現在工資40萬人民幣。所以,魯迅可以花800銀元在阜成門內買一間房子,花200塊銀元置辦傢俱和裝修。這等於是花了150萬人民幣左右,看來當時北京的房價並不是很高。

民國初年物價基本平穩,1920年漲過一次,1926年以後物價飛漲,但魯迅的工資也漲了。同時,民國初年,在上海大戶人家置辦一桌最名貴的知賓酒席,也只要兩塊大洋。你要說當時1塊等於現在300塊,那不是搞笑麼?

現在上海大戶人家花600塊一桌席?

一桌3000塊是對的。

足以見得, 民國初年 1塊大洋=現在1500元 是可信的。

以後再通貨膨脹也不用怕,你只需要記住:民國初年的2塊大洋,是普通工人一月的工資就可以了。

所以,

民國初年1塊大洋

=1980年的15元

=1990年的50元

=2000年的350元

=2010年的900元

=2017年的1500元

多簡單,少扯那些沒用的淡。


豆子人民藝術家



在這個職務裡共計領了15000大洋,一九二幾年的時候,中下階級比如郵差、人力警察、人力車伕的收入大概在十幾元,而且要養一個幾口之家,當年清華北大的學費也就在二十來塊,所以魯迅先生當時真的很有錢。



他是個特別顧家的人,紮根北京後,魯迅花了3500大洋買下一個三進四合院,把母親和原配還有兩個兄弟一大家子十多口人都接過來,一起生活,因為買房錢不夠,為此還賣了老家的祖宅,甚至借過高利貸。 魯迅先生生前一共掙了十二萬大洋,他沒有什麼不良嗜好。


職場之文化

1913年1月魯迅薪俸220銀圓。

1916年1月魯迅為教育部科長,薪俸300銀圓。

1919年,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合買新街口八道灣11號宅院,4000銀圓(一說為3500)。一套典型的三進大四合院,21間坐北朝南的正房,另有幾間廂房。

1923年兄弟失和,魯迅再購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衚衕21號,即今北京魯迅博物館。小四合院,佔地400平方米,三間南房三間北房,東西各兩小間廂房,耗資800銀圓,加上改造維修不超過千元銀圓。

而在同期,在大學任教者的收入如下:

1917年1月,蔡元培,北大校長,月薪600銀圓。

陳獨秀,北大文科學長,月薪300銀洋。

胡適,北大文科教授兼哲學研究室主任,300銀圓。

辜鴻銘、劉師培,280銀圓。

周作人、楊昌濟、錢玄同、劉半農,240銀圓。

李大釗,任圖書館主任,月薪120銀圓。

李四光,京師圖書館副館長,月薪500銀圓。

顧頡剛,1935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歷史組主任研究員,月薪400銀元。同時兼任燕京大學歷史學教授,半薪160銀元。

梁實秋,青島大學圖書館館長,月薪400元。

毛澤東做北大圖書管理員月薪5個大洋,可能還有其它生活待遇(管吃管住等等)。

河北省會保定規定中學、師範專任教師月薪70—100元、兼職教師每小時3—8元;校長月薪100—160元、教務主任、訓育主任80—90元;事務主任60元以下。小學教師薪水要低得多,據1914年統計,河北全省小學教員最高月薪不超過24元,最低16元,平均20元;鄉村教員每月僅四五元。

由此可見,民國年間1銀圓平均購買力約相當於今人民幣500元左右。(不要刻意對比房價)


姚說

其實無論是大洋換算成今天的人民幣還是更早的一兩銀子換算成當今的人民幣都不可能非常的準確。我估計大約相當於70萬人民幣。

第一,用魯迅時期的房子價格和今天的房子價格對比,再用魯迅的收入於今天的作家的收入比。魯迅是當時最好的作家,基本上沒有之一。收入也是作家中最高的。大家最愛說的是魯迅在北京買房的事。大家都會認為魯迅的收入很高。

可是我認為魯迅要是生在當代,可能也是如此。我們不說頂級作家的收入,最紅的網絡寫手,一個月的收入是多少呢?去年唐家三少的版稅是11000萬,即使年收入接近千萬,可是北京買不起四合院。這並不代表收入沒有魯迅高,是因為房子特別是稀缺土地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獨一份資產。這也是房價上漲的更不原因。

房子和汽車不一樣、你擁有了這個地點的房子別人就不會擁有了。而汽車沒有這個屬性。所以拿房價來比較收入就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第二,一種物品的價格受到各種製作工藝的影響。在古代很便宜的東西在今天成為了古董。而如果你把今天的一片普通玻璃拿到古代也會成為無價之寶。而我們也無法算出古代到今天的通貨膨脹率,所以一兩銀子到底相當於今天多少人民幣也是不可能有準確答案的。即使民國時期魯迅的350塊大洋,今天到底值多少錢也不容易估算。

有人拿一塊大洋今天值多少錢來估值,顯然是不符合情理的。

我認為最容易估算出魯迅收入的方法是,看一看當時普通百姓或者公務員的收入是多少,和魯迅的收入進行橫向對比,基本可以估算是魯迅收入月入350塊大洋,到底有多高。當時普通公務員收入大約是月入5塊大洋,可能還要低一些。月入5個大洋相當於北京人現在月入1萬人民幣。

所以我估計魯迅的收入在現在大約為月入70萬人民幣。

我們很容易發現,即使這樣,魯迅生活在現在也很難買得起他北京的那套房子。

以上。


未來那些事兒

真的不差錢

隨著地位和名望越來越高,魯迅先生的收入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根據魯迅日記,1912年他初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職,一開始估計是試用期,每月只有六十元,當年11月,他領了足額工資220元,而到了1925年他每月薪俸達到了360元。

當然,這些都是他的死工資,魯迅先生還有大筆的稿費,根據《申報》經理史量才跟他籤的合同,魯

迅先生的稿費是千字三十大洋,而且,不管發表不發表,都得給。據說,老史籤的時候,手都發抖,肉疼啊。

白領、金領,魯迅是什麼領

如果放到今天,魯迅的月工資300塊大洋是個什麼生活水平呢?白領?金領?

魯迅的這些銀元換算成人民幣大概多少錢呢?有人用米價來衡量,1個銀元大概相當於六七十塊錢,魯迅的月工資大概相當於2-3.5萬

。這在現代的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很普遍,算是白領。不過,魯迅能寫,算上稿費,有時他的年收入可以達到1.5萬銀元,換算到現在大概接近100萬,應該算是金領了。

但是,這種算法不大靠譜,因為米價變動比較大,兵荒馬亂的年代米價可能高的出奇,所以,魯迅的收入的購買力應該更高。比如,以房價來看,魯迅當年3500個大洋買了一個前後三進的四合院,這放到現在得2個多億了。

除去這些不靠譜的算法,我們用日常生活水平來衡量一下。

根據資料推算,在1920年代的上海,一個五口之家,每月30元以下為貧民,66元為一般,100-200元為中等,200元以上為上等生活。和周作人鬧翻前,魯迅要供養一大家子人(12人),生活水平算是中等。與周作人決裂後,開始分家過日子,魯迅他們家,人均大概在每月100元以上,屬於上層生活了。

魯迅很慷慨,經常接濟別人。1929年11月25日的日記裡寫到,“

以商務印書館存款九百五十元贈克士”,這是一筆不小的款項。

建國後,魯迅大概有30萬的版稅,許廣平全部捐獻給了國家。但是,後來其子周海嬰追討稿費,甚至鬧上了法庭,令人唏噓不已!


飲水君

你好,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作為民國的大家,我們對魯迅是很熟悉的,都知道他是一個著名作家、教育家、思想家,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魯迅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收藏家。



&魯迅及其家人

魯迅在北京教育部任職期間,工資高是大家都知道的,他自1912年在北京任職直到1936年病逝,24年中共收入12萬多塊大洋,平均每年五千大洋。他一共花了1.3萬塊大洋用於購買書籍,剩下的買房吃穿用度也不會超過兩萬塊大洋。那麼剩下的這些大洋都用在哪裡去了呢?現在,我可以告訴大家,他其實是一個狂熱的古玩收藏家。


魯迅的年收入五千左右大洋,按當時的物價來說,魯迅無疑可以媲美現在年薪百萬的有錢人。老舍曾經回憶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毛五分錢能在飯店買一份炒肉絲,三個火燒、一碗餛飩、兩個雞蛋加一壺老白酒,一塊大洋的購買力不亞於當今的一千人民幣。

魯迅到北京以後,認識了民國收藏家、學者陳思成,在陳思成的感染下,魯迅對古字畫、碑帖等古玩變得狂熱。他每有閒暇必然會去琉璃廠逛地攤,後來痴迷到下班都會去一些古玩店,每到一地必然會去逛當地的古玩市場。他的日記極少看到工作上的記錄,反而有大量對於古玩的記錄和見解。


魯迅二十多年間共收藏了14000冊書籍,其中不乏一級文物,這些書籍奠定了他的學術地位。魯迅的收藏興趣廣泛,除金石、碑拓外,還收藏古錢幣,他曾在小市發現一枚端平通寶折三珍品,後用三十文銅元購得,每把玩之時,連連稱佳。

&普通端平通寶折五,目前市場價三四百

魯迅收藏古錢幣涉及面廣,也收了不少先秦珍品,錢幣知識非常豐富。在收藏古幣的同時也收藏銅鏡,在他的日記中就曾多次記錄他購買銅鏡,如:“1912年2月28日午後往廠甸買十二辰鏡一枚,有銘,鼻損,價銀二元,又購唐端午鏡一枚一元。”

當然魯迅也會買到假貨,1915年2月21日,魯迅與友人季自求去廠甸買古錢,見一枚王莽六泉“壯泉四十”。見此六泉珍品,他當即用20銅元買下了。在當日的日記中他十分肯定的寫道:此幣“系偽造品”,由此可見,錢幣珍品民國也造假厲害,魯迅這樣的老玩家也吃了藥。


民國時期,文化氣息濃厚,收藏成了當時的政商文人以及老百姓都十分熱衷的事情,跟時下有過之而無不及,正是這種風氣下,民國收藏市場交易十分活躍,也導致了大量假貨的出現,文物外流也十分嚴重(當然也包括現在陳列在國外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裡的民國仿品)。
&民國古玩地攤


風雲說收藏

看到這個問題,閒來無事,翻看魯迅的日記,發現魯迅每天都記著自己當天掙了多少錢,突然來了興致,異常關心起這位從小拜讀的大作家的經濟和私生活水平。一查資料不免嚇了一跳:北京一套四合院,上海一座洋樓 外加上海一個媳婦兒(許廣平)魯迅的學生,小他十七歲,沒有工作專職在家看孩子,有人說了全職太太,錯了。只是負責看孩子的周夫人,人家家裡傭人,廚子,司機,一概都有。魯迅老家還有一個媳婦兒(朱安),雖然一直沒有在一起,但也是靠他養活。這樣的日子是怎樣的花銷?諸位可以想一想。

無獨有偶有人專門為魯迅算過一筆賬(根據魯迅的日記和生平),他三十年來總收入摺合人名幣可達四千萬,意味著魯迅是正兒八經年入百萬的主兒,肯定有人得說:別羨慕人家,魯迅一輩子寫了多少文章,出版了多少作品,這是人家理所應當的稿酬。可話又說回來了,魯迅是一大文豪不假,可硬要說他的主要收入來自於稿費那可就牽強了:當時中國的成年人識字率不到百分之十,再加上魯迅反政府的文章在民國時期更是市場狹小。那可想而知魯迅的稿酬掙不了幾個錢。那問題來了,這四千萬是怎麼掙來的?

根據魯迅當時職業來看,一他在民國政府的教育部當僉事,可僉事一職只是虛職沒有實權,沒有油水可撈。再者就是在北京大學和女子師範大學任職授課,本想當老師一個月才掙幾塊錢,可是一查資料再通過一位1952年就高中畢業的大學者瞭解:民國時期的大學的老師可是高薪職業,最牛的是教授!教授能牛到什麼地步?口說無憑,咱舉個例子,就現在中國而言只有香港的教授待遇尚可堪比。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開的車,全球只有七輛,英國女王才有一輛,英女王那是政府財政撥款,而人家是自己工資掙的。並且有自己的專用停車位(在香港租一個專用停車位三年一百萬)。在香港教師平均一個半月的工資可以買輛車……

民國時期在北京城,僱倆輛洋車帶一家人去酒樓,好酒好菜來一桌,再給你送回家,一塊大洋足矣。當兵的月奉六塊半,在街上巡街維護治安的警察七塊,要是擱駱駝祥子拼死拼活一個月連倆塊大洋都掙不了。須知一點:警察局長月薪才四十塊大洋,而小學老師月薪是八十大洋,校長就更不肖說了。一九三四年季羨林先生二十二歲大學畢業,在濟南教語文,一週十節課連帶班費也不掙,一個月一百六十塊,工作七年出國留學十年(自費啊這可是,全憑自己工資整的,去的還是當時歐洲經濟最強的德國)。李大釗是北大圖書館主任,一個月一百五十塊大洋,摺合人民幣三萬。毛澤東當時是圖書管理員,一月八塊。

陳獨秀一個月總收入達六百塊大洋,這是什麼購買力,以當時的物價來說:北京一套三合院倆百塊,十人桌的魚翅席十塊,燕窩席十二。也就是說陳獨秀一個月能掙三套房或者吃燕窩席五十頓。


史裡論君

嗨!我是大熊。。。

咱們先看看魯迅先生的年代,1881年9月-1936年10月19日,他工作那會算是明國初期吧。

一塊一元的大洋等於七錢二分白銀,相當於銀一兩,很多人說等於現在人民幣700多元。

據說那時候100大洋就算是中產階級了,魯迅先生在北京買套四合院是八百多大洋。現在北京一套四合院都要上億了。明國初期三塊大洋可以買一頭耕牛。

魯迅先生當時在北京師範大學做教授月薪聽說是350元大洋,這麼算下來不就是至少3萬元。真是高富帥啊....好有錢的樣子。

當時一般工人的工資一個月才3-5個大洋。

蔡鍔將軍雲南總督月薪65大洋

看到沒總督的月薪才這點...魯迅先生多了他5倍!

有一些論述文章指出,如果按照當時生活必須品的物價來計算,民國初期一塊大洋價值差不多當今天250元,到了中後期就變速貶值只能當今天100元。(這樣就比咱們算的低很多哦)

總之魯迅現在在當時的工資可以說是很牛X了。

特別是他那四合院現在看來....厲害了!!

我是大熊--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大熊叨叨叨

350大洋,到現在基本是百倍,也就是三萬五。

魯迅不光是教學,還是教授,民國時代的教授工資很高的。

魯迅前期兼職的六所學校是:世界語學校(1923年開始,月薪15圓)、女子師範學校(1923年開始,月薪13圓5角)、中國大學(1925年,月薪10圓)、黎明高中(1925年,月薪6圓)、大中公學(短期),另有一處“集成國際語”學校是義務講課。



魯迅受聘為“大學院”特約撰述員,得月薪300圓大洋(1929年1月起《魯迅日記》中改稱為“教育部編譯費”,實質上是一回事)。由大學院和教育部定期支付49個月之久,未曾拖欠,共計14700圓大洋,摺合黃金490兩。不得了啊。

1926年8月,魯迅離開北京赴廈門大學,由林語堂推薦專任廈大國學院研究教授,月薪國幣400圓;1927年2月,魯迅在廣州中山大學受聘擔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月薪國幣500圓。

後來,魯迅的稿費超過了他的學校收入。

魯迅成年以後的總收入大概是12萬大洋,基本相當於2017年的一千萬人民幣,平均到每年,大約五十萬人民幣,平均到每月,大約四萬人民幣,這個收入算是白領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