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韜晦術》:攻守進退之枕邊書,謀學最具操作性之要法!

《韜晦術》

明. 楊慎

隱晦 卷一

東坡曰:“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必陳於前。”夫藏木於林,人皆視而不見,何則?以其與眾同也。藏人於群,而令其與眾同,人亦將視而不見,其理一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古今不變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遠禍也。榮利之惑於人大矣,其所難居。上焉者守之以道,雖處亢龍之勢而無悔。中焉者,守之以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僅保無過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誅即廢,鮮有能保其身者。人皆知富貴為榮,卻不知富貴如霜刀;人皆知貧賤為辱,卻不知貧賤乃養身之德。倘知貧賤之德,誦之不輟,始可履富貴之地矣。

楊慎《韜晦術》:攻守進退之枕邊書,謀學最具操作性之要法!

處晦 卷二

夫陽無陰不生,剛無柔不利,明無晦則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廢。合則收相生相濟之美,離則均為無源之水,雖盛不長。晦者如崖,易處而難守,惟以無事為美,無過為功,斯可以免禍全身矣。勢在兩難,則以誠心處之,坦然蕩然若無事然,勿存機心,勿施巧詐。方得事勢之正。物非苟得則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當先患失,患失之謀密,始可得而無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無聲,謀大者無形,以無形之謀諦有形之功,舉天下之重猶為輕。事之晦者或幽遠難見,惟有識者鑑而明之,從容諦謀,收奇效於久遠。禍福無常,惟人自招,禍由己作,當由己承,嫁禍於人,君子不為也。福無妄至,無妄之福常隨有無妄之禍,得福反受禍,拒禍當辭福,福禍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養晦 卷三

夫明晦有時,天道之常也,擬於人事則珠難形辯。或曰:“‘君子以自強不息’何用晦為?”此言雖佳,然失之於偏。天有陰晴,世有治亂,事有可為不可為。知其理而為之謂之明智,反之則為愚蠢。晦非恆有,須養而後成。善養者其利久遠,不善養者禍在目前。晦亦非難養也,琴書小技,典故經傳,善用之則俱為利器。醇酒醉鄉,山水煙霞,尤為養晦之爐鼎。

人所欲者,順其情而與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後始可遂我所欲。君子養晦,用發其光;小人養晦,冀逞兇頑。晦雖為一,秉心不同。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難,非養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則悅安,心非悅愚,悅其晦也。愚如不足,則加以顛。既愚且顛,誰謂我賢?養晦之功妙到毫顛。

楊慎《韜晦術》:攻守進退之枕邊書,謀學最具操作性之要法!

謀晦 卷四

若夫天時突變,人事猝興,養晦則難奏膚功,斯即謀晦之時也。晦以謀成,益見功用,隨匪由正道,卻不失於正,以其用心正也。謀晦當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勢在必行,則假借行之勢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破敵謀、挫敵鋒,勇武猛鷙成不如晦之為用。

至若萬馬奔騰、千軍圍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敵,力不相侔,惟謀惟晦,可以全功。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負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謀晦之道也。己所不欲,拂逆則傷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則同欲,無逆意之患矣。人慾不厭,拒之則害生,從之則損己,姑且損己從人,繼而盡攘為己有。居眾所必爭之地,謀晦以全身,謀晦以建功,此又謀晦之大者也。

詐晦 卷五

詐雖惡名,亦屬奇謀。孫子曰:“兵不厭詐。”施之於常時,人亦難防。運詐得理,可以成晦焉。直道長而難行,歧路多而憂亡羊,妙心辯識,曲徑方可通幽。詐以求生,晦以圖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難行也。操以詐而興,莽以詐得名,詐之為術亦大矣,隨賢人有所不免。厭詐而行實,固君子之本色;昧詐而墮謀,亦取譏於當世。

是以君子不喜詐謀,亦不可不識詐之為謀。人皆喜功而諉過,我則攬過而推功,此亦詐也,卒得功而無過。君臣之間,夫婦之際,盡心焉常有不歡,小詐焉愈更親密,此理甚微,識之者鮮。詐以非易為也,術不精則敗,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楊慎《韜晦術》:攻守進退之枕邊書,謀學最具操作性之要法!

避晦 卷


易曰:“趨吉避凶。”夫禍患之來,入洪水猛獸,走而避之則吉,逆而迎之則亡。是故兵法三十六,走為最上策。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過於晦也。擾敵、惑敵,使敵失覺,我無患焉。察敵之情,謀我之勢,中敵所不欲,則彼無所措手亦。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則危,釋之之道謹忠而已。如若避無可避,則束身歸命,輕則傷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古來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捨嗜慾,方外亦別有樂天也。避之道在堅,避須避全,勿因小緩而喜,勿因小利而動,當執定深、遠、堅三字。

心晦 卷七

心生萬物,萬物唯心。時世方艱,心焉如晦。鼎革之餘,天下荒殘,如人患贏疾,不堪繁劇,以晦徐徐調養方可。至若天下擾攘,侷促一隅,舉事則力不足,自保則尚有餘,以晦為心,靜觀時變,坐勝之道也。夫士莫不以出處為重,詳審而後決。

出難處易,以處之心居出之地,可變難為易。廊廟樞機,自古為四戰之地,躋身難,存身尤難。惟不以富貴為心者,得長居焉。古人云:“我不憂富貴,而憂富貴逼我。”人非惡富貴也,懼富貴之不義也。興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無事者近乎天道矣。

楊慎《韜晦術》:攻守進退之枕邊書,謀學最具操作性之要法!

用晦 卷八

制器畫謀,資之為用也,苟無用,雖器精謀善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識,雖知己者莫辯其本心。用晦在時,時如駒逝,稍縱即逝之矣。欲擇時當察其幾先,先機而動,先發制人,始可見晦之功。惟夫幾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壯大可識,機已逝於九天,杳不可尋矣。是故用晦在乎擇時,擇時在乎識幾,識幾而待,擇機而動,其惟智者乎?

《韜晦術》作者楊慎,被稱為"攻守進退"的枕邊書,傳統謀學中具有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韜晦術是所有謀學中至具實用功效得一門學問。翻開此書,讀者會發現,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由於對“韜晦術”的疏陌,付出了極為慘痛甚至生命的代價;另一些人則由於對它的巧妙運用,不僅逢凶化吉,甚而獲得了出乎本人預料的成功。三千年傳統權謀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韜晦之術掌握韜晦心法。

楊慎《韜晦術》:攻守進退之枕邊書,謀學最具操作性之要法!

楊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楊慎於正德六年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復為翰林修撰,任經筵講官。

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於雲南永昌衛。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後雖往返於四川、雲南等地,仍終老於永昌衛。嘉靖三十八年,楊慎卒於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追諡"文憲",世稱"楊文憲"。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群書。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楊慎為第一。他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其詩沉酣六朝,攬採晚唐,創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於當時風氣之外。著作達四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楊慎《韜晦術》:攻守進退之枕邊書,謀學最具操作性之要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