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俗话说:“药不到亳州不齐,药不过亳州不灵。”

放眼天下,似乎找不出像亳州一样的城市,注定为药材而生。早在西周初期,神农氏后裔姜姓被封于兹,建神农衣冠冢,筑先医庙,并教人采植药草以疗疾病。而自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以来,亳州就一直延续着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经营的传统,在明代便已经成为闻名天下的中药材集散地,直到明国初,仍是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各地药商帮会在城内建立的会馆多达30余家。

亳药花海大世界即是以亳州特色中医药种植为基础,整合十八里镇和十河大周GAP产业种植基地,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成为一大乡村旅游胜地。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一年一度的亳州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便是在此地举办,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颁发的认证书,自此,亳州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芍药花田。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在如此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自然免不了以歌庆之,以舞贺之,让欢乐飘荡在美丽田野之上,将春天的香气融进梦里,久久不愿醒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尽管亳州不乏各种稀世名花,《亳州志》中便记载着牡丹、菊花、玉兰、绣球、鸡冠、玉簪、紫荆、丁香、蔷薇等40多种,但却对芍花情有独钟,于2008年公推为“市花”,颇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之意。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历代文人墨客亦为之倾倒,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芍药之名,源于“绰约”,《本草纲目》中就有如下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

世人将芍药与牡丹并称为“花中二绝”,素来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一说。《梦溪笔谈》中就收录了“四相簪花”的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乾隆下江南时更将“四相簪花宴”带入京城,成为满汉全席的重要系列。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其实,芍药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年的栽培历史,较牡丹更为悠久,宋代史学家郑樵就曾在《通志略》中指出:“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今人贵牡丹而贱芍药,不知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

也就是说,当芍药风靡天下时,牡丹还只是“无名之辈”,最初甚至冠以“木芍药”之名,直到唐朝才后来居上。

不过,芍药之妆本天成,端庄娴雅,温婉低调,俏也不争春,只是到了草长莺飞、绿肥红瘦之际,静静地盛开在绿叶丛中,单瓣如盘似盏,状若清雅少女,娇羞可人;重瓣层层叠叠,形如浪漫恋人,热情奔放。花色亦是缤纷多彩,有红有粉,有黄有白,有绿有紫,鲜艳夺目。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正因为如此,芍药又被称为“殿春”,恰如苏东坡所说:“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世人皆知玫瑰象征着爱情,殊不知芍药才是爱情花的鼻祖。《诗经》里的诗句正是对芍药花语的最好诠释,也是爱情最初的模样。

芍药的浪漫格调,就曾在《红楼梦》中大放异彩,史湘云醉卧芍药圃,蝴蝶相伴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红香散乱更引来蜂蝶翩翩,成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事实证明,芍药不仅仅是“花瓶”,还具有药用价值,是《中国药典》中以“亳”字命名的药材之一。

《伤寒论》中药方逾百,用芍药者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如四逆散、葛根汤、桂枝汤、当归四逆汤、芍药甘草汤等。

清末,亳州栽培芍药达到极盛,清代散文家刘开所作“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之诗句,便是对亳州当时广泛种植芍药的生动写照。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曾经说过: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然而,在花海大世界,阳光正好,微风不噪,万亩芍花竞相开放,蔚为壮观。一段流年,一场花事,尽在不言中。

人间四月芳菲尽,谯城芍花始盛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